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城南唱和诗卷
释义

《城南唱和诗卷》,纸本,草书, 纵31.6厘米,横216.6 厘米,为杨维桢书南宋张栻的城南二十咏。据诗后杨维桢所述,《城南唱和诗》原为张栻和朱熹之作。此卷书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

中文名:城南唱和诗卷

作者:杨维桢

书法字体:行草书

规格:纵31.6厘米,横216.6 厘米

《城南唱和诗卷》

简介:中国元代书法家杨维桢的书法作品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又号铁笛道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天台尹。此卷书法行笔怪诞,纵横叠宕,用锋古拙峭拔,似有矫横之意,与元朝赵孟圆润书法成为鲜明的对比。卷后有明陈献章、谢肇,徐,清孙承泽题跋。《古渠宝笈·三编》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论元代书法形态的奇崛古朴,杨维桢当数第一。这与他倔强的个性、深厚的学养又联系在一起所以,非常人所及。杨维桢的行草书,其风格在元代书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元代章草的复兴是从赵、邓开始的,但他们未能对章草这种书体作出什么创新,而以章草笔法杂以汉隶和今草笔法成功运用到行草书创作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独有杨维桢一人。

城南唱和诗卷 朱熹

《城南唱和诗卷》,对章草笔意的运用达到了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境界。杨维桢把晋唐楷法和汉隶、章草、今草笔法融合在一起,故独有奇拙、古朴的趣味。所谓“矫杰横发”(李东阳)“狂怪不经”(徐有贞)“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斨,例载而归”(吴宽)就是指杨维桢书风中豪迈雄强、形态怪异、用笔粗放的特点。而这种激越奔放的气势,刀斫斧劈的雄强,正是筑基于章草笔法的渗入。

《城南唱和诗卷》朱熹书。纸本。纵31.5厘米,横275.5厘米。帖凡64行,共462字。首题“奉同敬夫兄城南之作”。末款“熹再拜”。钤白文“朱熹之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诗卷是朱熹为和张栻城南诗20首所作。张栻,字敬夫,号轩,张浚之子、宋代著名学者。居谭州(今长沙)。构城南书院,城南有风景20处、故题诗20首。朱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八月,朱熹与张南轩游城市诸胜景,和南轩二十咏。时年朱熹38岁,此诗卷书写年代则较晚。此卷书法笔墨精妙,萧散简远,笔意从容,灵活自然,为朱熹传世佳作。明陆简《朱熹城甫唱和诗帖跋》云:“紫阳夫子平生讲道之功日不暇给,而于辞翰游戏之事亦往柱精诣绝人。评书家谓其书郁有道义之气、固耳。”

释文:

奉同

敬夫兄城南之作

纳湖

诗筒连画卷,坐看复行吟。

想象南湖水,秋来几许深。

东渚

小山幽挂藂,岁莫蔼佳色。

花落洞庭波,秋风渺何极。

咏归桥

凉涨平桥水,朱栏跨水桥。

舞雩千载事,历历在今朝。

舡斋

考槃虽在陆, 滉瀁水云深。

止尔沧州趣 难忘魏阙心。

丽洋堂

堂后林阴密,堂前湖水深。

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

兰涧

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

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书楼

君家一编书,不自圮上得。

石室寄林端,时来玩幽赜。

山斋

藏书楼上头,读书楼下屋。

怀哉千载心,俯仰数掾足。

蒙轩

先生湖海姿,蒙养今自閟。

铭座仰先贤,点画存彖系。

石濑

疏此竹下渠,濑彼涧中石。

莫馆遶寒声,秋空动澄碧。

卷云亭

西山云气深,徙倚一舒啸。

浩荡忽褰开,为君展遐眺。

柳堤

渚华初出水,堤树亦成行。

吟罢天津句,薰风拂面凉。

月榭

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平。

与君临倒景,上下极空明。

濯清亭

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

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

西屿

朝吟东屿风,夕弄西屿月。

人境谅非遥,湖山自幽绝。

凉琤谷

湖光湛不流,嵌窦亦潜注。

倚仗忽淙琤,竹深无觅处。

梅堤

仙人贞冰雪(此行衍文)仙人冰雪姿,贞秀绝伦拟

驿使讵知闻,寻香问烟水。

听雨舫

倸舟停画桨,容与得欹眠。

梦破蓬窗雨,寒声动一川。

采菱舟

湖平秋水碧,桂棹木兰舟。

一曲菱歌晚,惊飞欲下鸥。

南阜

高丘复层观,何日去登临。

一目长空尽,寒江列莫岑。

熹再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