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城口金盏苣苔 |
释义 | 基本资料【种中文名】:城口金盏苣苔 【种拉丁名】:Isometrum fargesii (Franch.) Burtt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约1厘米,直径约7毫米,被锈色长柔毛。叶基生,1一4枚,具柄;叶片倒卵形或狭长圆形,长2—7.2厘米,宽1.2—3厘米,顶端圆形,基部楔形,边缘上部具锯齿,下部近全绿,上面被灰白色贴伏短柔毛,下面被锈色长柔毛和短柔毛,侧脉每边4一5条,上面不明显,下面隆起,密被锈色长柔毛;叶柄长5一15毫米,被锈色长桑毛。聚伞花序2次分枝,1—3条,每花序具2—3花;花序梗长8—10厘米,彼锈色长柔毛,后变近无毛;苞片线形,长2—4毫米,宽不及1毫米,被锈色长柔毛;花梗长2.5—3厘米,疏被腺状柔毛。花萼裂片近相等,线形,长2.5—3毫米,宽约1毫米,顶端渐尖,外面被疏柔毛。花冠钟状,紫色,长6—8毫米,直径5—6.6毫米,外面近无毛;简长5—7毫米;檐短,为简长的1/4,上后略长于下后,裂片近圆形,长约1毫米,下唇裂片宽卵形,长约1.5毫米。雄蕊无毛,上雄蕊长4.5毫米,着生于距花冠基部1毫米处,下雄蕊长5毫米,着生于距花冠基部l.3毫米处,花药长互毫米。退化雄蕊长约1毫米,着生于距花冠基部l.1毫米处。花盘高2.2毫米。雌蕊无毛,比花萼长,长约7毫米,子房长约4毫米,直径约1.2毫米,花柱稍短于子房,长约3毫米,柱头微凹。蒴果倒披针形,长1.8—2.3厘米,直径2.5一4毫米,无毛。 【地理分布】:产四川城口。 【生境】:生于阴湿岩石上,海拔600—1000米。 金盏苣苔属【属中文名】:金盏苣苔属 【属拉丁名】:Isometrum 【本属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叶均基生,具柄或近无柄;叶片不分裂或羽状浅裂,边缘具粗齿,通常两面被毛。花葶2—5条,被柔毛或腺毛。聚伞花序腋生,不分枝或二至三次分枝,具花2—12朵;花序梗与花梗被褐色长柔毛和短腺毛,稀无腺毛;苞片2。花萼钟状,5裂近基部,裂片相等,外面被短毛;花冠钟形或细筒形,淡紫色、紫红色或蓝紫色,外面被毛,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能育雄蕊4,花丝着生于冠筒近基部,无毛,稀被柔毛或小鳞片;花药成对连着,药室略叉开,顶端不汇合,稀有汇合;退化雄蕊1枚;花盘环状,5浅裂或近全缘;子房无毛,稀被短柔毛或短腺毛,花柱比子房短或近等长,柱头2,扁球形。蒴果线状长圆形或倒披针形,无毛,稀被柔毛,顶部具短尖头;花萼宿存。种子卵形,褐色,无毛。花期7—8月;果期9一10月。多种属。 【本属花粉形态】:I.Farreri花粉近球形至近长球形,极面观为近圆形。大小为(17.4一)18.9 (一20)×(14.8一)16.9(一1-8.3)微米。3拟孔沟,沟长而较狭,具沟膜,上有颗粒状突起;拟孔界限不清楚,向外突出。外壁厚度约1微米,内外层等厚,细网状纹饰。网脊较粗;网眼较小,向沟边逐渐变小,呈穿孔状。图117.2. 【本属生境】:生于阴湿岩石上,路边岩壁上,林下阴湿岩石上或山坡路旁。海拔500—3900 米,但大多数种分布于500—2000米之间。 【本属分布】:四川:金川、茂县、茂汶、黔江、澎水、康定、马尔康、红原、大金、小金、黑水、灌县、峨眉、南坪、汶川、丹巴、城口、白玉、巴塘、宝兴、汉源、冕宁、邛 99、天全、芦山、石柱。陕西:佛坪、沔县、勉县、太白山、略阳、镇坪。甘肃:宕昌、文县、徽县、武都。湖北:竹溪、利川、咸丰。广西:龙胜、临桂。地图117. 苦苣苔科【科中文名】:苦苣苔科 【科拉丁名】:Gesneriaceae 【本科概述】:该科约140属,20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56属,约416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少数属往北分布,最北可达辽宁西部。其中28属为我国特有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