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城关村 |
释义 | 1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镇城关村城关村古名江口。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县治迁此后,始融入市镇,农户、居民杂居一起。宋代分为十九坊,明代设隅隶坊郭四隅,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为上坊、中坊、下坊、四坊庄,宣统二年(1910年)属在城乡,1930年分属东镇、西镇,1935年属在城镇,1949年5月属城关区,1950年5月分属城关镇10个行政村,1954年冬组建为4个初级农业社,1955年为2个高级社。1957年合为城关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桐君人民公社城关大队,1959年7月复属城关镇。1960年1月又属桐君人民公社,下分10个包产小队。 ◎ 经济◎ 概况城关村兼有平原、丘陵、江河之利,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农林牧副渔齐全,农业向以种蔬菜、水稻为主。现已形成农工商并举、多种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199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855.39万元,比1978年增加31倍,名列桐庐县前茅。 ◎ 粮食生产1950年土改后,全村有耕地1206.3亩,人均1.10亩,山林3000亩。自1961年起,由于城镇建设需要,耕地面积锐减,至1992年,尚有耕地112亩,其中粮田仅72亩,人均0.209亩。往时,农户耕作一年一熟,每亩年产量200余斤。1955年试种间作稻,次年扩种连作晚稻,每亩年产量554斤。1958年后发展为三熟制(春粮、早稻、晚稻)。1964年平均亩产首次超千斤。1979年实现吨粮田。1992年平均亩产量为1439公斤。 ◎ 蔬菜生产向为农家兼营。旧时栽培品种少、产量低,商品菜上市不多。1949年后,随着城镇人口增加,蔬菜产需量逐渐上升。1955年,始建西湖蔬菜专业队,基地95亩,菜农40余人。1957年增至3个专业队,有蔬菜基地240亩,始推行温床育苗栽培。1960年总产量达75万公斤,以根茎、瓜类菜为主。此后,强调“以粮为纲”,菜地面积减少。1978年后,种菜面积恢复到182.7亩,复种指数达649亩。1980年,蔬菜队增至4个,菜农625人,种菜面积328亩,复种指数1064亩,始应用杂交栽培技术,年产各类蔬菜399.6万斤,以时鲜细菜为主,1982年起采用地膜覆盖栽培。1985年对茄子、番茄、黄瓜、辣椒等始用棚栽移苗,促使早熟高产。此后,由于城建征用土地,蔬菜面积减少百余亩,靠科技与增加复种指数增产蔬菜。经营方式上,1983年前由蔬菜队集体生产,县蔬菜公司包购包销,1983年起菜地承包到户经营,1986年起由菜农自产自销。 ◎ 工业生产1949年前,城关村只有几家手工作坊。1963年始有粮食加工厂。1974年起,逐步开办轧石厂、钢套厂和麻织厂、五金电器厂。但未形成生产规模,经济效益不高,陆续被转、并、停产。1978年后,先后办起桐庐塑料皮件厂、桐庐皮鞋厂、桐庐车把一分厂和城关五金电器厂、桐庐丝绸制衣厂等。1992年在村办企业的基础上,成立桐庐原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业人员537人,固定资产706.03万元。是年,工业总产值1104万元,比1978年的5.88万元增加1098.12万元。1978年至1992年,累计上交税金361.24万元,上交村委会分成利润99.69万元。1983年,村内户办工业有五金、铸件和木材加工3家,年产值37万元。此后,户办工业迅速发展。1992年止,户办和联产工业15家,从业人员72人,是年工业总产值149万元,实现利税15万元。主要门类有小五金、压铸件、服装加工、塑料皮件、预制件加工等。 ◎ 商业企业城关村历史上是浙西山货集散地之一,往来商贾、船户、筏工常逾千人。清末民初,有过塘行、钱庄、棉布、百货40余家。抗日战争期间,山货滞销,水运被封,市镇遭炸,商业凋零。1949年后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统一商业市场。1979年后,形成多种成份、多种形式、多条渠道的商业体制。村办商业起步较晚。1980年,城关村创办城关饭店。尔后,逐步增办安乐饭店、安乐旅馆、城关停车场和桐庐大厦等商业企业。1992年村办商业6家,从业人员124人,营业额179.74万元,实现税利13.62万元。同时,有个体商业摊店50家,从业人员106人,年营业额达172.73万元。经营门类主要有饮食业、烟酒糖果、旅店、修理、服装鞋革及杂货等。 ◎ 文化教育◎ 概况城关村得县城所在地之利,村区元代有沧江书院,明代有如春、镜塘、安东书院,清代有桐江书院。清末改县学堂,并有私立小学3家。民国初年,有2家高等小学校,1944年设初级中学。村区现有中学2所,小学3所,幼儿园20余所。文化设施亦较为齐全,有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剧院、广播站、电视台等。医疗保健设施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镇卫生院及妇幼保健站,村民均就近得到医疗保健。 ◎ 发展历程40年代末,全村335户,除田主富户37户、自耕农58户外,有240户无地,其中193户无房。1949年后经过土改,有280户分到耕地1025.9亩以及楼房、平房和草房155间,村民生活条件逐步得以改善。人均年收入,1955年为55元,到1978年为212元,1985年首次实现超千元,1992年为2453元,比1978年增加11.5倍。随着经济的发展,60年代村民始建新楼,但数量不多。一般为砖木结构。进入80年代,村民渐富,普遍建了新房,自1983年至1990年,有435户建房61626平方米。到1992年,又增加新房面积23362.72平方米,连同原有房屋,人均住房面积已达71平方米,水电设施齐全。是年,全村450户已拥有电视机400多台,电冰箱160台。 城关村处于浙西国家级旅游线的热点上,富春江秀丽山水名冠东南,境东桐君山,前人誉为“峨嵋一角”,为华夏中药鼻祖桐君老人故里。江心沙滩、江滨公园、圆通寺遗址,均为游憩赏景胜地。城关地灵人杰,元代有诗人徐舫,明代有政治家、太子少保姚夔,清代有宏通淹博、睥睨一代的袁昶。民国以来,有画坛巨子叶浅予以及电影艺术教育家汪岁寒等,寓外科技、文艺工作者多达上百人。 2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城关村◎ 甘肃省城关村城关村全村90%的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户均1辆摩托车和1.5部手机,拥有50多辆微型轿车和30多辆卡车。2007年全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450元。村民“粮袋子”充实,“菜蓝子”丰富。乡村道路得到硬化,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全面推进,户户通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有线电视、互联网络走进了家家户户,新农村建设框架基本形成。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有序推进,群团组织活动丰富,农民用远程教育学技术、唱歌跳舞健身心成为时尚,邻里和睦相处、友爱互助。 ◎ 建筑业改革开放之初,在党的富民政策鼓励下,城关村村党支部集体贷款10000元,成立了全县第一支农民建筑队。他们从衬砌渠道、修筑公路、修建民宅等小型工程做起,在短短的一年内就获得了数万元的经济效益,淘到了致富路上的“第一桶金”。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建筑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技术力量的提升,全村十几个工程队携手合作,注册成立了景泰县第一家民营建筑企业——芦阳建筑公司和景泰县第二建筑公司。1999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城关村建筑业迎来第二次创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景泰县人民文化广场、人民公园、星罗棋布的住宅楼,鳞次栉比的商业楼,是城关村建筑业辉煌发展的见证。 ◎ 养殖业城关村党总支在带领群众做好建筑业这块“大蛋糕”的同时,经过市场调查,决定先行试点建起了城关村第一个养猪场——长生养猪场,迈出了发展养猪业的第一步。由于养猪产业发展市场潜力巨大,利润可观,群众积极性高,村党支部帮助引导群众从分散粗放养殖向规模集约养殖迈进,群众自发投工投劳建起了多家养猪场,以1997年盛大种猪场的建立为标志,城关村的养猪业步入了快车道。随后,村党支部把1999年、2001年、2003年分别确定为城关村养殖业的培育年、发展年、提高年,由盛大种猪场牵头,做出了“赊销仔猪、上门服务、统一收购”的服务承诺,政府在土地划拨、饲料收购、水电供应等方面大开“绿灯”,加速了城关村养殖业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引导产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2007年,城关村率先在全县成立了第一家养殖合作社党支部,把党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与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党员推向领跑产业发展的潮头,11名党员“一对一”、“一对多”帮扶27名有经营潜力的养殖户,壮大了养殖规模。2007年底,全村建成万头猪场1家、千头猪场1家、百头猪场17家,全村生猪存栏量达到1.8万头,养殖业产值超过2000万元。过去“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来换油盐钱”在城关村已永远成为历史。 ◎ 发展伴随着建筑业、养殖业“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关村步入了全县的富裕村行列,但城关村党总支始终倡导“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的村策,积极引导首先富裕起来的致富能人,通过结对帮扶、重点支持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扶持村里的困难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让党的改革成果惠及每家每户,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奔向小康的宏伟蓝图。近年来,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沐浴着农村的千家万户,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让“种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的梦想成为现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90岁以上高龄老人、70岁以上残困老人、60岁以上孤寡老人的生活补贴政策得到落实;村里大街小巷都铺成了平展光洁的水泥路,有线电视、互联网络延伸到了家家户户,群众是看在眼里,乐在心上。2007年,村党总支筹资6万多元,在村委会院内新建了老年人活动中心,装修了音乐厅,购置了健身器材,筹备了农家书屋,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一些戏曲爱好者自发组建了城关戏曲艺苑,每逢休闲时节,便吹拉弹唱,其乐融融,充分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生活。 3 山东省栖霞市城关村城关村位于栖霞市中心,属翠屏街道,由胜利、南关、北关、聚魁、杨疃、光明、翠屏等村组成,人口5700多人,是栖霞市第一大村。该村自汉代就形成居民聚落。金阜昌二年(1131年),伪齐刘豫以城关村居住区为中心,析蓬莱县之阳疃镇和莱阳县的一部分村庄置栖霞县至今。 “卍”字会旧址。1925年,栖霞成立“卍”字会栖霞分会。时会址驻大寺庙内。1932年在栖霞城南门外建瓦房51间作为新会址。新会址东西宽31米,南北长31.4米,总面积973.4平方米。该会为慈善机构,曾建有孤儿院和医院。栖霞分会的首任会长谢鸿涛是同盟会会员,杏家庄村人。副会长郝恩桂,城关村人。1950年后,该会房产收归国家所有,建筑保护较好。1991年11月16日,会址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翠屏山。位于栖霞城南500米,是一座秀丽俊美、林深树茂的小山,四峰并立,苍松翠柏,郁郁如屏,故曰翠屏山。每逢雨日,大雾满天,烟云缭绕,似从山出,遂名“翠屏出云”,是栖霞古八景之一。翠屏洞位于翠屏山下。《栖霞县志》载:“翠屏洞位于翠屏山之阴。明正德年间,居民凿石壁深丈余,以栖神”。翠屏洞口朝北,洞长4.7米,宽2.8米,高3米。洞外,砖砌门楼,石门框,门上雕一“佛”字。门用柏木制作,门板厚2寸余。洞内山石砌壁,青砖拱顶。洞深处一尊南海观音菩萨石雕像,盘坐于莲花宝座。洞外立一石碑,阴刻“灵应如响”四个大字,系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栖霞县知事何立经题写。1933年神像被毁。翠屏洞下原有宋代古槐1株,树干高4米,围3米,树形奇特可观,今无存。 旧时翠屏山下筑有戏台,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翠屏山会时,大戏连唱数天,附近各县商贾云集,熙熙攘攘。众多游人竞放风筝,热闹非凡。1989年,翠屏洞旧址进行重建,恢复了原面貌,洞前出檐,并增加了4根柱子,柱上有瓦联,外形更加壮观。如今翠屏山已辟为南山公园。 唐代古槐。游人漫步于城关村中,无论从哪个方向,都可看到一株株古槐。据《栖霞城乡建设志》记载,解放村的古槐植于唐代,距今约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唐槐”。树高16米,地表围径179厘米,基径159厘米,胸围453厘米,胸径144.2厘米,树形为伞形,冠幅东西16.5米,南北18.5米,枝下高2.9米,干高3.5米。树势蓊蓊郁郁,冠如华盖。树干中空,上部腐烂,已用添充物填满,干直立稍斜。 距解放村古槐500米左右的杨疃村中央,立着另一株古槐。栖霞在唐代属蓬莱杨疃镇。传说唐太宗征东时,大将尉迟敬德领兵路过此地,便在此树下勒马观光,当地俗有“敬德槐下勒战马,一览杨疃好风光”之说。据《栖霞城乡建设志》记载,杨疃古槐树也植于唐代。棵树高16.5米,地表围径128厘米,基径128厘米,胸围352厘米,胸径112厘米。树形圆形,冠幅东西14米,南北15米。干直,枝下高4.3米,干高4.8米。树北边主枝粗壮直立向上,东南主枝斜向平伸,似翩翩起舞。树干纵裂中空,主干直立稍向南斜,木质自基部腐烂,顶部腐烂过半,西南边有一宽约1米的裂缝。栖霞市园林管理处在树基部垒一椭圆形的基座予以保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