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城北镇 |
释义 |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城北镇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城北镇位于富川的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东邻葛坡镇,北通朝东镇及湖南江永县,西与桂林市的恭城县接壤,系富川县七个小城镇建设重点乡镇之一。同时,在广西玉林市、广东省梅州市以及四川省广安市、四川省广元市也有同名城北镇。 ◎ 城镇概况城北镇辖:城北社区;城北、六合、马山、石狮、俩源、泗源、巍峰、新寨、矮岭、凤岭、栗木岗11个村委会。 城北镇以盛产优质春烤烟、优质米、反季节蔬菜、脐橙、美国布朗李、大肉枇杷而著称。全镇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近2.3万亩。下辖1个社区,11个村委会,84个自然村,194个村民小组,4812户农产,总人口20917人。城镇人口3850人,城镇化率18.7%,森林覆盖率44.8%;全镇耕地面积19852亩,其中水17507亩,旱地2345亩,可开发利用山塘水库水面2100亩。 据考,城北古属冯乘、富州(含今富川、钟山),明代隶上九都,清辖马山团,民国属朝东区,后来才从朝东区划出成立城北乡,后又改乡为镇。公元前213年左右,秦驻守九疑萌渚要塞的骁将赵毗,为了便利军队行动,派人以秦新道青山口(今葛坡)驿站为始,修一古驿道经养牛坪、城北、老朝东直达湖南源口,至今川岩西洞口尚存秦古岔道的桥墩和部分古道。清康熙三年,广西部院屈尽美驻节奉溪(今凤溪)桥大阜,平乐府江兵胡巡道(四品官)驻兵石龙大寨头,与廖文胆起义瑶民在白术巢鏖战二月有余,"白术巢战役"清史也留名。 城北胜景奇,第一看凤溪。凤溪瑶寨位于城北镇西南的都庞岭下。古戏台古朴典雅,极具历史内涵,富川最早的祁剧班便由村人翟苟二、翟燕堂创办;朝阳风雨桥青瓦飘檐,石槛木栏,诗画碑刻,呈现村人重礼仪好诗文的风习,令人叹为观止;古民居青石街高门楼,天井石条铺花,窗棂雕龙刻凤,照壁楹联意境雅致,实为瑶乡之少有;瑶族风情歌舞式样多种,内容丰富,情景交融,瑶妹靓而瑶哥俊,歌声甜而舞蹈美,谁个看了不鼓掌叫好?还有这里的清秀山水,幽深古巷,香浓油茶,令人流连忘返,谁不夸它是瑶乡难得的世外桃源! 城北胜景多,第二看川岩。川岩一是洞宽,它长280多米,宽50米,高18米,是富川目前发现的最大溶洞之一。二是景美,它洞外翠拥群峦,古木荫蔽,洞内宽敞明亮,空气清新;小溪清流潺潺,鱼游虾戏,象鼻山栩栩如生,憨态可掬,石燕翩翩而飞,成群结队;石幔石笋巧夺天工,古道悠悠穿岩而过,秦建古桥遗址仍在,石条石墩历历可见,习习凉风沁人心脾,犹闻远鸠环境幽静。三是石刻,气势雄浑;"力挽狂澜"高立石壁,竖排阴刻,大笔行书,引人注目,其笔法之精妙,笔意之刚劲,实为清代艺术之精华;"山水之腴"刻于溪畔巨石,俯瞰清流,龙飞凤舞,极有气势,它赞美秀丽的山川,丰饶的物产,寓意深刻,令人回味。这些劲遒的摩崖石刻与川岩奇洞的自然美景互成裨意,相映成趣,难怪专家学者、中外游客喜欢到这儿来科研考察,旅游观光,实在是因为这里景美洞奇,美不胜收啊! 城北胜景美,第三看乡情。城北镇(沙子坪街)宽街伟厦,鳞次栉比,商店货物琳琅满目,五彩缤纷,街面上乡亲们摆卖货物,品种繁多,购销两旺;田野里稻浪翻金,烤烟成片,果园里红桃白李,香瓜甜果,美难尽言;村寨中新房座座,坦途纵横,谷禾满仓,老少安康,猪牛肥壮,鸡多鱼肥,真个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城乡富裕,齐奔小康,难怪到过城北的人都夸它,真是富川的鱼米之乡啊! 现在,城北镇党委和政府通过学广东促发展的学习活动,搞活经济,改善投资环境,使得省内外老板纷纷到这儿投资办厂,创业发财,呈现一片繁忙景象。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城北镇这颗古道明珠,一定会经济腾飞,兴旺发达,百业俱上新台阶! ◎ 基础设施城北镇设置初级中学1所,完小9所,教学点16个,有正式教职工232人(含退休32人),代课老师13人,小学在校学生2746人,中学在校学生1027人。 城北镇境内交通便利,水力资源丰富,拥有电站6个(即观音山、二九山、凤溪电厂、凤溪三级站、栗木岗电站、大源电站),装机容量3000多千瓦。 ◎ 经济状况在经济工作方面,围绕“稳烤烟、强果蔬、兴养殖、办企业、活流通”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目前,农业开发正向基地化、规模化、企业化方向发展,优质春烤烟基地、以脐橙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粮基地已初具雏形。 城北镇优质粮种植11000亩,春烤烟3512.5亩,水果3500多亩,优质蔬菜23000亩(复种面积),生猪出栏3.71万头,牛出栏2700头。2002年本级财政收入5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23元。 ◎ 建设发展城北镇共投入了400多万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建成有凤溪、羊岩、朝阳三个新农村示范点;投入了200多万实施了羊岩、矮岭、六合毛家、狮山、张家人畜人畜饮水工程,新建城北客运站,维修和新建了富朝公路至俩源杨柳岐四级公路、栗木岗村水泥路、矮岭村水泥路、黄粟地村道、富朝公路至九牛岭四级公路,新建了泗源完小教学楼,解决了泗源村委的新头源、枫树脚、大源山等无电村的通电问题,新建沼气池500多座等一大批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镇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城北镇党委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本镇“1358”的经济工作思路,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镇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该镇共发展春烤烟种植面积27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25000亩,水果种植面积2700多亩。自1999年来,该镇连续7年被评为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类乡镇,2004年获得自治区综治模范乡镇荣誉称号;镇司法所被评为自治区一级司法所、国家级先进司法所;2005年荣获全区民政工作先进乡镇、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和自治县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06年荣获全市先进基层党委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贺州市经济进步乡镇荣誉称号、荣获自治县脐橙生产一等奖、荣获自治县双文明目标管理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 以制保廉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建立健全农村基层财务委托代理、民主管理、对村干廉政谈话、村干述职述廉和村民评村干等制度,该镇没有因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廉洁自律问题引发的群众上访案件。 该镇农村所有开支经本村村民理财小组审核,其中较大开支须经村支两委研究后,提交村民理财小组讨论通过,报镇管理服务中心批准。凡涉及村集体和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先由村支部和村委形成初步意见,然后召集全体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进行听证,半数以上不同意的事项,必须重新研究,举行二次听证。镇主要领导坚持对新任村干进行廉政谈话,对存在轻微问题的党员干部及时进行诫勉谈话,据统计,共对12名党员干部进行了谈话。每年底,村干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与会的村党员和村民代表对村两委干部廉洁勤政情况进行民主评议。每年由镇纪委组织人员对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进行一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检查财经纪律执行情况,看有无私设“帐外帐”、挥霍浪费、侵吞集体财产以及有无截留、挪用上级划拨资金等问题。 ◎ 生态农业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构建“两带两区”为载体,即富朝公路沿线的瘦肉型猪养殖带、以脐橙为主的水果种植带和巍峰、栗木岗等村的蔬菜种植区、春烤烟种植区,以示范基地带动面上,推广“猪—沼—菜(果、稻、烟)—灯—渔”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2004年,城北镇在栗木岗、红珠湾、杨家栎、横岭、鹧鸪石等村试行建立了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安装了33盏频振式杀虫灯,养殖400多头瘦肉型母猪,兴建沼气池140多座。结合发展瘦肉型猪养殖,引导农户大建沼气池,把猪粪作为沼气池的主要原料,利用沼气水和沼渣作为肥料淋施或穴施蔬菜、果树、水稻、烤烟等农作物,减少了这些农作物成本的投入。同时,在蔬菜、果树、水稻、烤烟等农作物的田块里安装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和生态粘虫板,减少害虫为害和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养殖户把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的害虫收集起来,作为养鱼的饲料,减少养鱼的饲料成本。该镇继续完善五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逐步扩大五位一体生态农业生产的规模。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机耕道10多公里和三面光渠道21000米;安装频振式杀虫灯68盏和7500块杀虫黄板;养殖瘦肉型猪1680头和新建沼气池200座;建造小鱼池380个。 城北镇通过创建“五位一体”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多方面减少了生产成本的投入,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 合作医疗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积极引导,规范服务,加强监管,稳步推进工作,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该镇参合人数18038人,参合率达85.19%,总参合资金18万多元,年内农民住院补偿资金达80多万元,补偿受益资金是参合资金的4倍多。 该镇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引导、注重宣传,建立“政府领导,卫生为主,部门配合,农民参与”的运行机制,切实把此项工作为民办实事抓好,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参加新农合。同时,重点突出“三服务”,强化领导服务、部门服务、规范医疗服务。加强监管,健全监督体系,有效保护参合农民的合法利益,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落实行政监督职能,实施阳光操作,完善民主监督机制。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该镇参合的农民患病住院得到较好的保障,切实减轻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更好地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2009年该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到90%以上。 2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城北镇城北镇位于玉州区北部。辖14个行政村192村民小组,辖区面积64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4.8840万,耕地面积2026.65公顷,粮食种植面积1000多公顷。地方特色产品有香蕉、甜桃、台湾甜桃为主的农产品种植,并向规模种植发展,形成了以谷山、潘岭为主的香蕉、甜桃等水果生产基地,钟周、西岸、高山为主的蔬菜种植基地。 主要旅游景区高山村明清民居古建筑,高山村2004年被评为全市文物保护单位,村周围有七个小山峰拱托着高山村山地,俗称“七星伴月”。明代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于1637年来到高山游宿。 高山村古建筑是以两广地区宗祠文化为主要载体的民居群。保存着明清古宗祠13座,古民居60座150幢,古火砖巷道9条,以及古坟、古井、古戏台、古剧场、古石碑、古围墙等一批古建筑。全年接待游客1.5万多人。著名的佛子山度假旅游中心就坐落在该镇,平均每年接待游客有2万多人。 全镇2004年财政收入603.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量1.567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315元,今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7000万元。 3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 历史沿革城北镇,1950年为城北区,1956年撤区并乡为城西乡,1958年属卫生公社,后改梅城公社,1960年由梅城公社分出建立城北人民公社,1983年冬改为城北区公所,1987年改为城北乡人民政府,1999年12月改为城北镇人民政府,2002年7月与五洲办事处合并为城北镇人民政府。1982年前归属梅县辖,1983年归梅县市辖,1988年县、区分设后归属梅江区辖。 ◎ 地理位置城北镇位于东经116度7分,北纬24度18分,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有5平方公里,地处梅州城区北面,镇址设在五里亭,距梅州城2公里。东邻金山街道、梅县城东镇,南邻梅州城区,西邻西郊街道、梅县程江镇,北邻梅县大坪镇、石扇镇。 ◎ 自然环境境内丘陵山地与河谷盆地交错,地势东南较平坦,西北高。年平均气温21.2℃,年降雨量1473毫米。全镇有耕地16930亩,山地123586亩。石灰石储量800万立方米,煤炭、铅锌矿、钴矿等资源丰富,水利资源充裕,现有3座水电站、5台机组,装机容量765千瓦,年发电300万千瓦时。 ◎ 人口民族2006年底,城北镇总人口55663人,汉族。其中,农业人口27766人,占总人口的49.9%,非农业人口27897人,占总人口的50.1%。全镇共有20个村委、278个村民小组,5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有初级中学1间,完全小学16间,教学点4个,镇级甲等医院1间,20个村均设有农村个体医疗站点。此外,城北镇是重点侨乡之一,海外华侨、港澳台胞3万多人,侨眷占全镇总户数的74%,知名华侨较多。 ◎ 交通通讯城北镇交通、通讯便利,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境内有205、206国道14公里,县级地方公路53公里,村村通地方公路,并基本实现水泥硬底化。境内建有移动电话基站11个,基本无通讯盲区,全镇有程控固定电话6500多部。城区自来水延伸到环市北路。农村用电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 经济发展城北镇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城北镇扎实推进“五个梅江”建设,充分发挥“后发、资源、地缘、人才”等四大优势,在“实”字上做文章,在“做实工业、搞活商贸、办好基地”等三大方面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国道经济热线,全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61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07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和1%,其中农业总收入1.14亿元;四级企业总收入达2.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总产值1.49亿元;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240万元,其中生产性纯收入8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和4%。20个村中,有3个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其余17个村均在3万元以下。2006年招商引资落户城北的项目有24个,总投资1.3亿元,已投入资金0.98亿元,超额完成了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全年招商引资任务,被区委、区政府评为2006年度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税收增长更是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全镇完成区本级税收1028万元,比去年增收358万元,增长53.4%,首次实现本级税收突破1000万元。今年1—8月,完成区本级税收619.3万元,比增232.2万元,增长50.6%。 ◎ 农业概况城北镇积极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建设“五个梅江”工作目标,充分发挥“政策、资源、地缘、人才”等四大优势,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大力发展和巩固农业基地,重点抓好六类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龙头”辐射带动群众,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重视抓好农田和各个基地的水利设施建设,做好小二型水库的维修清理工作。2005年农业生产虽然经受了8月份10号强热带风暴的冲击,但在全镇干群全力以赴的共同抗击下,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全年农业仍然取得了较好收成。全镇农业总收入11252万元,对比上年增长2%;蔬菜种植面积18690亩,总产30482吨;水果种植面积10373亩,总产4728吨;生猪饲养量56072头,出栏生猪42352头,分别比增1%和3.2%;三鸟出栏量142万只。同时,我镇从讲政治、讲大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负责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防控禽流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全镇干群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防控工作,全镇所有禽只均按上级规定注射了疫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党政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党的建设> 城北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一是坚持常抓不懈,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了低生育新水平;二是依法治镇,民主法制得到加强;三是加强教育,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四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侨务和人武工作不断推进;五是积极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关心群众生活;六是积极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全镇有30个党支部,党员1342人。 ◎ 科教文卫文教、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认真抓好“普九”义务教育成果的巩固提高,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综合能力。至2000年,全镇完成了改造薄弱学校任务,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调动了教师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校园呈现讲文明、讲团结、讲纪律、尊师重教、健康向上的良好气氛。抓好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建设,率先实行农村医疗合作制改革,抓好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抓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落实,经省抽查验收合格达标。 ◎ 特色经济城北镇致力于实施“农业稳镇”战略,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认真搞好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创龙头和发展特色经济为方向,走种养为基础,农产品加工、销售为重点的城郊型农业产业化路子。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2000年全镇农业总收入达9128万元,全镇家庭年纯收入1—3万元的有6543户,3万元以上的有1025户,分别占总户数的74%和13.5%。一是培育农业新的增长点。强化四项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办事责任制、部门责任制、示范责任制。抓规划安排布局:附城发展蔬菜、塘鱼、花卉、甲鱼、食用菌为主;半山区发展生猪、塘鱼、肉兔、山地鸡为主;山区以发展水果、玉米、山地鸡、生姜、经济林和生态公益林为主。2000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14488亩,其中基地面积2236亩,蔬菜总产24117吨,养鱼面积3252亩,总产1700吨,生猪饲养量3.24万头,出栏量2.17万头,三鸟饲养量136万只,出栏量110万只,水果面积达9207亩,总产5505吨。二是培育农业示范基地。重点抓好“12个1”工程示范基地建设,以基地辐射带动群众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向深度、广度发展。全镇饲养100头猪以上的大户有40户,养鸡5000只以上的大户有40户,养鱼20亩以上的大户有45户,种果10亩以上的大户有188户,种菜5亩以上的大户有128户,合计种养大户有441户,占总农户的7%。全镇各类型专业户达4345户,占总户数的65%,其中纯收入超万元的有3213户,占总农户数的42%。三是抓好粮食生产。大力推广优质稻和抛秧新技术,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2000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改造中、低产田取得水稻高产成果”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年种植水稻17378亩,总产8754吨。四是抓林业改造。重点抓好经济林、生态公益林和速生丰产林的改造和种植,推进经济林和生态公益林基地的建设。 4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城北镇邻水县辖镇。1950年置青拱乡,1953年置城北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4年建城北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公里。面积101平方公里,人口4.1万。210国道和省道过境。辖姚家、朱家、东邻、平桥、马林、清河、青坪、罗解、翠柏、石垭、龙井、同心、石花、双井、东北、延胜、景家沟、三重堂、文家坡、平滩、小鱼滩、人民、茨竹、林场、子母石、三树、白佳27个村委会和赵家桥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小水电站、采煤、采石、制砖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籽。养殖业有生猪、耕牛、家禽。经济作物有柑橘、苎麻。革命烈士许云峰(许建业)出生于此。 城北镇地处邻水县城北端,全镇幅员面积107.4平方公里,辖27个村一个居委会,214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45536人(其中农业人口39484多人),耕地面积22950亩(田14220,土8730)。所辖地域集商贸、休闲、医疗、农副产品供应等融为一体,境内有达沦、广渝高速公路横贯全境,210国道穿镇而过,广邻公路纵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 地域所辖资源丰富,有煤、黑土矿、硫铁矿、石灰矿、铁矿等20多种矿产资料可供开发,有猪、羊、牛、柑桔、西瓜、蔬菜等多种畜禽产品和农副产品供应县城市场。辖内罗家洞森林公园等省级风景名胜旅游区、罗果铺农家乐远近闻名,广吉植物油厂生产的玉米丕芽油供不应求,邻水县城的生命工程——关门石水库正在辖区内建设之中,目前运筹之中的邻水县城西半环路大部处于管辖之内。 5 四川省剑阁县城北镇◎ 城北概况1992年秋,县委县府贯彻省人民政府拆区并乡建镇指示中的新建镇。将原柳垭乡、北庙乡、抄手乡和普安镇的城北、剑北、剑公、闻溪4个村及普安原三江、剑门、闻溪3个居民段合起来建立了城北镇,1993年春在三江口正式挂牌办公。经过三年的实践,这种体制不适宜山区县。1995年10月县政府又报上级批准将原北庙的村、组分出去,恢复了北庙乡。2003年10月剑阁县委、县府迁址下寺后,为把普安打造成副县级镇,建成商贸园区以争取上拨资金。又决定在2003年12月把已划给城北镇的三个居民段收回普安镇。所以,现在城北镇所管辖的主要是农村,基本上没有场镇。 2008年“5.12”地震后,城北镇新建办公大楼,实际座落在普安镇三江路65号。所辖区域靠剑阁古城东北之间,东与闻溪乡接壤,南与普安镇为邻,西与盐店镇相连,北与北庙乡、汉阳镇毗邻。电话区号0839,邮编码628300,距剑阁新县城40千米。 ◎ 历史沿革现在城北镇所辖的城北村,1950年土改至1957年合作化时期,是北庙乡五星村的三个组。1958年人民公社化至1960年是北庙人民公社五星大队的三个生产队。1961年农村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后,县政府决定把这三个生产队从北庙划给普安镇(原名城关镇)作为疏菜基地,只种蔬菜供应县城居民。菜农的粮油由国家提供,供应标准略高于非农业户口,每人每月供应口粮25—30市斤。一直延续到90年代,国家取消粮折子时期。 ◎ 行政区划城北镇下辖城北、剑公、剑北、前锋、石庙、闻风、红双、民主、亮垭、新华、闻溪、锯山、水池、柳垭、碑梁、飞凤、龙凤17个村,共121个村民小组组,没有社区居委会。 ◎ 人口面积2011年末辖区总农户5010户,总人口16863人,其中镇所在地常驻人口1077人,另有流动人口500人。2011年出生137人,人口出生率7.2‰,死亡109人,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长率1.5‰。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3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5千米,总面积93.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80人。 ◎ 自然条件◎ 地形城北镇地处剑阁新县城西南部,海拔高度在600至700米之间。属北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5.1℃,1月平均气温4.5℃,7月平均气温24.7℃。适宜各种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的生长。 ◎ 自然资源地面上主要是林业资源,2011年末全镇林地面积9307.3公顷,其中林业用地3943公顷,有林地3556.6公顷。林木采伐量3142株,出材量419.28立方米(有部份是县上批的无法统计),森林覆盖率42.24%。剑公村、闻溪村靠闻溪河边,有沙石资源,年产沙石3万立方。产值500万元。地下资源经国家多次勘探,均无明确结论。 ◎ 自然灾害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是,不定年的旱灾、洪灾、风灾、雹灾,多年一遇的地震灾害。从1992年至今20年间,共发生大的灾害3次,即98年的“9.16”洪灾;2008年“5.12”地震;2011年的“7.23”雹灾。前三次镇上查不到资料。2011年7月23日凌晨2点40分至3点20分,在闻风村、前峰村、石庙村发生严重冰雹灾害,不同程度地波及到其他村组,造成4277亩农作物受损。特别是860亩烟叶绝收。倒塌房屋4间,受灾农户4775户,16997人。严重的闻风等3个村739户2289人,全镇经济损失达810万元。 ◎ 经济概况◎ 农业2011年末,有耕地面积24851亩,其中田12165亩,地12686亩,人均耕地1.47亩,是以粮油生产为主的农业镇。农业总产值2011年末达到10420万元,占GDP53.5%。 农村经济总收入10420万元,纯收入7415万元,人均4397元。其中,农业(种植业)收入5194万元,畜牧业(养殖业)2649万元,其他方面收入356万元。外出务工收入2200万元。 ◎ 畜牧业以饲养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末生猪饲养量36000头,出栏27000头;羊饲养量13000只,出栏7000只;家禽饲养量31万羽,出栏24万羽。 ◎ 工业以兴博木业,西源油脂,禹兴化工为本镇的主要工业。工业总产值2011年末达到115949万元,占GDP23.8%。 2011年末有工业企业48家,其中规模企业7家。职工总人数609人,其中规模工业406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6254万元,其中规模工业25049万元。实现税金284万元,其中规模工业269万元。实现利润4493万元,其中规模工业4086万元。 ◎ 财政金融2011年末财政总收入655.42万元,其中上拨资金501.4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54万元(含国税94万元,地税6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中,完成营业税25万元,增值税94万元,企业所得税30万元,个人所得税5万元,人均财政收入 元(收入统不准,无法算)。 2011年末有金融机构3家(三江、城郊、柳垭信用社),各类存款余额10500万元,人均储蓄 元,(人口、储蓄统不准,无法算),贷款余额8100万元。其中,城郊5800万元,柳垭2300万元。 ◎ 社会发展◎ 教育2011年末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236人,代任教师3人;小学3所,在校生557人,专任教师6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两所,在校生489人,专任教师4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2011年教育经费达583万元,都属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 ◎ 文化艺术2011年末,镇文化站有房屋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其中:门面两间,60平方米,多功能活动室120平方米,从业人员1人。另有影院180平方米(所有权属广播站),139个座位。由于条件限制,镇所在地文化活动开展困难。村组文化活动,主要有锯山村牛灯演员22人,坚持常年每逢大的节日演出。 ◎ 医疗卫生2011年全镇有医疗机构3个,其中:医院1家(三江口),卫生所2个(柳垭、抄手),有固定资产266万元,其中镇卫生院140万元,抄手51万元、柳垭75万元。有村卫生站17个,有执业医师4人,助理执业医师7人(医院4人、抄手2人、柳垭1人),注册护士2人。2011年末全镇参保人数16734人,占总人口17430人的96%。2011年镇医院门诊病人6000人次,住院37人。 ◎ 广播电视2011年末,有房屋建筑面积270平方米,一是做到了村村通,17个村已有14个村拉拢有线电视网络,有线电视用户501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690户,占总户13.8%,发放小天锅1200个。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二是2012年底前做到村村响,每村都安高音喇叭,现已接通安装11个村,已投入使用。 ◎ 社会保障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120户,229人,支出39.2940元,月人均2729元;城市医疗救助3人次,支出7500元。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221户,481人,支出38.48万元,月人均66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3人,支出6339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85人,支出17.9605元;农村医疗救助96人次,支出18.8万元;农村临时救济60人次,支出2.5万元。 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46人,支出44.3796万元。 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360万元,基金支出合计96万元。 ◎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川陕108国道穿过镇内石庙、柳垭、剑北、城北镇政府门口,剑公、碑梁、民主等7个村全长30千米;剑青公路从古城经过城北村、西源油脂、兴博木业一小时接绵广高速,长3千米。全镇2011年拥有货运汽车126辆,300吨;货运周转量252000吨,2772000千米。客运汽车2辆34座位,年客运周转量108000人,151200千米。 镇内有村道公路280千米,其中已铺水泥路面66千米。 ◎ 邮政电讯2011年末,有三江口邮电所一座,抄手、柳垭邮政代办所各1处,服务总人口18000人。 电信企业没有。电话交换总机属普安电信分局,固定电话用户250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50%,移动电话用户497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9.4%。 ◎ 市镇建设◎ 城市道路2011年末镇区道路总长3000米,已全部硬化。 ◎ 公共交通2011年末城区公交汽车线路3条,公交营运汽车10辆(车辆属县运管所)。 ◎ 给排水2011年末城区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管道线路14千米,每天生产能力300吨,年工业用水3万吨,生活用水8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有排水管道4千米(年久失修未利用)。抄手、柳垭有自来水厂各1座。 ◎ 供电2011年末城区拥有35千伏以上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8000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4条,总长度30千米,年售电量累计完成50万千瓦时。 ◎ 燃气2011年城区有天然气管线6千米,供气站1个;煤气加气站2个。天然气、煤气用户800户,其中居民用户600户,燃气普及率98%。 ◎ 园林绿化2011年末城区有园林绿地面积80亩,其中:公共绿地40亩,绿化覆盖率60%,人均1.32平方米。 ◎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22098 男 11428 女 10670 家庭户户数 6196 家庭户总人口(总) 21856 家庭户男 11279 家庭户女 10577 0-14岁(总) 5676 0-14岁男 2972 0-14岁女 2704 15-64岁(总) 15143 15-64岁男 7857 15-64岁女 7286 65岁及以上(总) 1279 65岁及以上男 599 65岁及以上女 68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8956 6 山东省威海市城北镇◎ 简介位于山东省乳山市境内,1994年3月9日,撤销石头圈乡,设立城北镇,人民政府驻地迁至石头圈村南一华里处。2001年,撤销城北镇,所属区域并入夏村镇。 ◎ 所辖村石头圈元至元年间,石姓由小云南迁此定居,因村南被半圆形石坝相围,故名。后石姓迁走。明初,于金由荣成县赤山迁此,袭原名。清代,先后有胡、赵、邢、冷等姓由邻村迁入。现500户。 大王口明万历年间,刘姓从黄格庄迁山口处立村,取名岱望口,后演作今名。现110户。 林水明崇祯年间,段姓由段家迁此立村。因村周围林木茂密,村前有河,故名。后有宋、姜等姓迁入。现318户。 西北庄清康熙年间,段姓从林水析居立村,因位于林水村西北,故名。后张姓由泽上迁入。清末,朱、宋、于姓分别由海阳所、古初、石头圈来居。现261户。 马家庄清顺治年间,马聪由海阳所迁此立村。民国时期,先后有陈、蒋、王等姓由外县入籍。现325户。 胡八庄清康熙二十年,胡廷佩由胡家沟迁此立村,初时八户,取名胡八家。民国初年更此名。现576户。 胡家沟明万历年间,胡姓分别由牟平县胡家楼和蓬莱县迁此处山沟定居立村。民国时期,桂、卜等姓分别由莒县、云南省、贵州省入籍。现560户。 邵家清顺治年间,邵姓由阜西庄迁此立村。1943年,罗姓由马场来居。现460户。 六甲庄清顺治年间,胡姓由海阳县平顶迁此立村,以当时户籍编制取名。清末,侯姓由文登县侯家集二老营迁入。现110户。 三甲庄清顺治年间,刘姓由黄格庄迁此立村,以当时户籍编制取名。现88户。 十甲庄清顺治年间,刘姓由黄格庄迁此立村,以当时户籍编制取名。后胡姓由胡八庄迁入,任姓于民国时期由莱西县迁入。现180户。 邢家庄明嘉靖年间,邢姓居此建村邢家(后迁走)。明末,于姓由牟平县上庄、胡姓由牟平县胡家楼迁此,袭原名。清乾隆年间,马姓由马家庄迁入。1980年更今名。现256户。 任沟明万历年间,任姓由湖北大悟县迁山沟处定居立村,故名。清乾隆年间,徐、王、马姓分别由朱家庄、北王家庄、马家庄迁入。现185户。 宋家庄清顺治年间,宋姓由北江村迁此建村。现133户。 东家明崇祯元年,东姓由云南迁此立村。清顺治年间,张、胡姓由海阳县迁入。乾隆年间,孙、马、刘姓先后由孙家埠、马家庄、海阳县埠落迁入。现660户。 黄村金前,黄姓居此建黄家台村,元末被毁。明永乐十二年,张姓从云南迁居立村,仍取黄字为名。明末,初姓由兖州徙居仇家洼,又迁居该村。现580户。 二甲明万历年间,李姓由大崮头迁此立村,以当时户籍编制取名。清初,张、林、王、宋姓先后由黄村、鲁家夼、海阳所、江村迁入。后崔、丁姓分别由崔家、河东迁此建崔家庄和丁家庄,1942年并入二甲。现421户。 晁家庄明初,晁姓从云南迁此建村,明末被剿。清初,张、崔姓分别由蓬莱县、崔家迁此定居,袭旧名。现92户。 朱家庄明万历二十四年,朱姓由小云南迁此立村。崇祯年间,徐姓从云南迁入。清初,梁姓从荣成县孟格庄迁入。现228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