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莘庄 |
释义 | 陈苹庄(1869一1932),字春融,桐城县新庄铺(今范岗镇东流村)人。幼年家贫,塾师以减学体收其人学。读三年,勤奋好学,受族产津贴,转凛生宋丹成门下,经其教授,学识愈进。越明年,因生计艰难,自设馆授徒。清光绪十五年(1889)县试,录为生员(秀才)。后至县城余家湾坐馆,时达十年。孙闻园、吴孟侯、吴仲侯等,皆先生弟子。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 ,庚子科乡试,苹庄落第。一年后,适“桐城学堂”创办,苹庄阅《 学堂招考说帖》 后,深明“此乃兴邦之举”,于是不顾讥讽,在而立之年,毅然弃教塾学,人堂与诸少年并坐,攻读新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卒业,受聘为本学堂国文教习。 陈氏于县城执教二十余年,与马通伯、姚永概、阮强、方守敦诸君,交契密切,相互唱和。辛亥革命前,吴越殉难,越父得噩耗,因悲痛之至而过世。苹庄撰联挽抛父:“少丢末吏,老称太公,大星忽坠皖江城,励惊各界悲歌,这是几生修到;未开国会,伊始共和,在天倘逢孟侠子,欣表新朝政策,不同旧日中华。”此联词意豪壮,一时被各界人士称赞不已。 民国初元,西乡创办桐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堂,当地贤达力举苹庄为堂长。其时,先生正在县城主持鞠隐、崇实小学堂教务,但以桑梓教育为念,不顾城绅挽留,婉言辞归,主管“五高”教务五年。“五高”建校初,因废天城书院,地方劣绅腐儒极力抵制,而先生却不以为然,坚持办学,视抵制者为“螳臂当车”。因先生长期从教,办学功昭,品行端正,学识渊深,后被委为桐城县劝学所视学员。民国十丁年(1924) ,供职于县教育局。民国二十一年(1932)病逝,享年六十二岁。毕生奉献于教育事业。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