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芸 |
释义 | 1 当代艺术家个人信息陈芸 简历: 1979年出生于浙江杭州,200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8年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作品参展2011 “川流不息”当代艺术文献展(蓝顶美术馆,成都) “超现实波普”当代艺术展(798耐克空间,北京) 二重奏—重庆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重庆渝澳艺术中心) 第八届韩中艺术交流展(首尔,韩国) “穿过”中国当代艺术展(西西里岛巴勒莫摩纳阿内美术馆,意大利) “珠联璧合”南方女艺术家邀请展(蓝顶美术馆,成都) 2010 “穿过”中国当代艺术展(斯波内多古城市政美术馆,意大利) “隐形的翅膀”艺术展(时代美术馆,北京) “后生代”当代艺术邀请展(798卓越艺术空间,北京) “絮语”2010西安女性邀请展(西安么艺术中心,西安) “感官之路”----当代绘画四人作品展(798北京千年时间画廊,北京) 东京艺术博览会(日本东京) 2009 她视界-2009国际当代新锐女艺术家邀请展(重庆江山美术馆) 混合与分享CC综合艺术展(798映艺术中心,北京) 大家一起玩(798原色画廊,北京) 近历史——中国当代艺术展(图尔城堡美术馆,法国) “性能”当代绘画五人展(798北京千年时间画廊,北京) 2008 “未来天空”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艺术北京(农业展览馆,北京) 2007 经典境界艺术馆邀请展(北京) 重庆当代艺术中心坦克库艺术家作品展(重庆当代艺术中心-坦克库) 1976—2006乡土现代性到都市乌托邦:四川画派学术回顾展(文化部) 中国当代油画名家邀请展(文化部) 2006 “行色冲冲”展(重庆当代艺术中心-坦克库) 2000 想像力的乐园――2000年诺基亚亚太区艺术大奖赛(北京) 评论文章 蝴蝶的面孔 陈芸喜欢画蝴蝶。作为一位满含诗意的浪漫和女性的柔情的艺术家,从2000年直到2007年,生命短促但却绚丽动人的蝴蝶一直是她对生命的热爱、对个人挫折的超越以及对美好事物无情消逝的伤感与哀婉的象征物。然而,到2008年,陈芸的作品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蝴蝶已经幻化为形形色色的痛苦、伤感、失落的女性形象——显然,到这个时候,那些有着凄美、浪漫的视觉隐喻的蝴蝶已经不足以表达她复杂而又激烈的内心体验,她要直接面对人类的面孔。 陈芸用有些凄然的笔调绘制了一批或着强颜欢笑、或者若有所思、或者茫然失落的,满是伤痕、似乎正在空中消解的《面孔》,这些面孔显然是她与自己曾经极力回避的个人真实、直接的生活体验的激情遭遇。 蓦然觑见铁一样冷硬的生活真相之后,历经沧桑的心已经容不下那些宏大、璀璨、壮丽的生命意象,容不下那种远离冷硬的生存感觉的过于单纯、炽烈的诗情。2009年的几幅作品淋漓尽致地宣泄了一种痛苦的体验。《面孔之七——你的眼神》描绘了两个交叠的面孔,但作品的视觉中心却是横亘在这两个面孔之间的一只充满忧伤的诡异的眼睛。在深浓的暗夜和两个伤痕累累的正在暗夜中消融的面孔中间,这只诡异的眼睛悬挂在清冷亮丽的天空中;填充在眼睛上下方的璎珞般的图形使本来就诡异的意象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宿命色彩。在这个由复杂的叙事结构编织的诡异奇幻的意象中,心灵的伤痛却以暧昧、诡异的方式得到更强烈、更具体、更直接的呈现。《面孔之八》也是两个面孔的叠合——两张面孔共用三只眼晴——作品的意象不像《面孔之七》那样有着诡异的魅惑力,但流淌的笔触、凄美的色彩和黯然神伤的表情悚然心惊地呈现出一种痛苦得无法自持的情状。此后,激烈的情绪渐渐平复,《面孔之九》是忧郁的自我凝视,在《面孔之十一》、《面孔之十二》等作品中则出现了或灿烂或嫣然的笑容。但是,这些或如死水般沉静、或如飘忽在幽深记忆中的面孔却正是单纯、浪漫的情怀无奈消逝的见证。 与《面孔》系列中蝴蝶主要作为一种隐喻而存在不同,在陈芸的《蝶变》中,蝴蝶与人物是并存的,或者是人背后生长出蝴蝶的翅膀,或者是同时出现、相互辉映;与《面孔》更直接地呈现内心体验相比,《蝶变》也多出了许多曲折,在人物具体的情态背后总是隐含着从蛹到蝴蝶的痛苦蜕变的意象。在通常的理解中,从蛹到蝴蝶的蜕变过程是痛苦的,更是美丽的,是生命在剧烈的疼痛中的升华。然而,在陈芸的作品中,经历了剧烈的痛苦之后,人物所呈现出来的却是更深的忧伤与失落——这是被铁一样冷硬的现实挤碎温馨、曼妙的青春梦想之后的巨大失落,是敏感、热情的生命猝然遭遇令人窒息的生活世界时的彷徨无措。 在绘画创作的同时,陈芸也将她的蝴蝶制作成琉璃雕塑。在她诗意的眼中,琉璃本身就具有一种浪漫的品质。她说:“琉璃制作过程需要火的参与,它带给我一种有热度的艺术创作激情。火焰是琉璃被实现的媒介,火的力量改变了一切,它变革了材料的性质和色彩,赋予它截然不同的气韵和神采”。《坐看云起》、《逝者如斯》等作品是同名绘画作品的转译。相对于云蒸霞蔚、流光溢彩、尽情绽放着生命激情的平面形象,琉璃制作的《坐看云起》显得更加蕴蓄、神秘,有一种郁结、迷思的敏感气质。《逝者如斯》则以冰晶玉洁的质地、宝石般葱翠斑斓的色泽委婉动人表达出对生命消逝的伤感与哀婉。 2008年的《伤逝》是一件独立的琉璃雕塑。涓生与子君的爱是鲁迅那双看透人世的眼中少有的一抹青春亮色,然而,鲁迅透出这抹亮色为的却是最终显现出生活现实铁一般的冷酷。陈芸的《伤逝》不是对鲁迅作品的图解,她以一个有着晶莹剔透的质地、蕴蓄动人的色泽,虽然折断了翅膀但仍然飘举欲飞、却又在一瞬间被封冻的、美得令人心碎的蝴蝶回避了鲁迅小说中那股令人窒息的冰冷气息,将浪漫而又沧桑的内心体验隐藏在这凝结着生之炫丽和死之冰冷的形象中。到2009年创作《蝶变》、《源·缘》等作品的时候,陈芸的琉璃雕塑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色彩变得纯净、素雅,造型变得抽象、简约,不再渲染蝴蝶奇瑰、炫丽的形貌,不再想象蝴蝶令人心颤的微妙情态,但在素淡、沉郁中却有着一种动人心魄的神秘与玄幻。这是洗尽铅华之后的华丽,是低沉、抑郁的心境下更加幽深、更加蕴蓄的浪漫。 在过去的十年中,陈芸的蝴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满含生命温情的《永恒的飞翔》、到充满着浪漫情怀壮丽地消逝的《逝者如斯》,到表达出遭遇冷硬的生命真相时的伤痛与失落的《面孔》和《蝶变》,再到从洗尽铅华的素淡中透露出隽永与神秘的《源、缘》,陈芸赋予蝴蝶这个非常传统的艺术主题一张张当代的面孔,从这些变化着的面孔中,敏感地折射出来一个有着浪漫情怀的当代人令人感喟的内心历程。陈芸的博客上有这样的句子“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这些摘自《药师琉璃光本愿经》的句子大概是经书中最敏感动人的文字了,晶莹剔透的感觉不仅与她创作的蝴蝶有着惊人的相似,也是冷硬的生活现实和焦灼的生存感觉的鲜明反衬。现实世界不断改造着陈芸的生存感觉,但没有湮灭她内心深处的一点浪漫。 方志凌 2 沈复之妻◎ 个人信息陈芸,女,《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的表姐和妻子。 ◎ 简述长沈复十月,二人幼即无猜,芸生而聪慧,刺绣之余渐通吟咏,沈复眷其才思隽秀,缔姻。及长,花烛之夕,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自此耳鬓厮磨,亲如形影,常寓雅谑于谈文论诗间。二人琴瑟和鸣二十三年,年愈久情愈密,家庭之内,同行同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 ◎ 沈复眼中的陈芸沈复曾于七夕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沈复执朱文,陈芸执白文,以作往来书信之用。二人又曾请人绘月下老人图,常常焚香拜祷,以求来生仍结姻缘。陈芸于珠宝不甚爱惜,于破书残画反极珍视。芸尝着沈复衣冠与夫一同出游,知音相得。后芸失欢于公婆,夫妻几度受逐于家庭,二人痴情一往,略无怨尤,患难之间感情益深,然芸终因血疾频发不止,魂归一旦。因贫困,芸至死不肯就医,弥留时惟心心念念缘结来生。芸虽亡,而沈复对她的深情却无止境。沈复与陈芸的事迹在沈复的自传《浮生六记》中有详细的记述。 ◎ 他人眼中的沈复夫妇沈复夫妇为家庭所不容,固然还有家族内部财产争夺以及小人拨弄是非、蓄意陷害等因素,但最本质的原因还是他们夫妇二人率真任情的个性作风与封建礼法相冲突。以家长和传统的眼光来看,沈复就是一个“不思习上”的败家子,而陈芸则是助纣为虐的坏媳妇。尽管因此遭遇种种变故,但沈复始终不曾因自己的品行而忏悔,他自信与陈芸相亲相爱是夫妻应有之义,自信个人才性无可指责,所以他敢于敞开胸怀,坦然相陈。他或许算不上伟男子,却绝对是一位奇男子。 ◎ 沈复的代表作品沈复的文章《童稚记趣》(又名童趣或幼时记趣)被列入初一上学期语文课本第五课 幼时记趣 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卷二 ◎ 《童趣》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ang同“僵”,僵硬)。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读li(四声)大雁,鹤等高亢地鸣叫)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hè山沟),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 《童趣》译文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够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里足以看得清极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以外的乐趣。 夏日的蚊子声音像雷鸣一样,我私下把它们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则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像鹤在云头上叫一样,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又)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或是花台上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把小虫和蚂蚁当成野兽,以泥土高出的地方的当成山丘,低陷的地方当成沟壑,心神在其中游玩,从中获得无限乐趣。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打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推开大山,撞倒大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蛤蟆,用柳条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林语堂曾称赞陈芸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浮生六记序》)。 浮生六记序 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最可爱的女人?她只是我们有时在朋友家中遇见的有风韵的丽人,因与其夫伉俪情笃,令人尽绝倾慕之念。我们只觉得世上有这样的女人是一件可喜的事,只愿认她是朋友之妻,可以出入其家,可以不邀自来和她夫妇吃中饭。或者当她与她丈夫促膝畅谈书画文学、乳腐卤瓜之时,你们打瞌睡,她可以来放一条毛毯把你的脚腿盖上。也许古今各代都有这种女人,不过在芸身上,我们似乎看见这样贤达的美德特别齐全,一生中不可多得。你想谁不愿意和她夫妇,背着翁姑,偷往太湖,看她观玩汪洋万顷的湖水,而叹天地之宽,或者同她到万年桥去赏月?而且假使她生在英国,谁不愿意陪她参观伦敦博物院,看她狂喜坠泪玩摩中世纪的彩金抄本? 因此,我说她是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因为确有其人)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并非故甚其辞。 她的一生,正可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说它是「事如春梦了无痕」,要不是这书得偶然保存,我们今日还不知有这样一个女人生在世上,饱尝过闺房之乐与坎坷之愁。我现在把她的故事翻译出来,不过因为这故事应该叫世界知道;一方面以流传她的芳名,又一方面,因为我在这两位无猜的夫妇的简朴的生活中,看她们追求美丽,看他们穷困潦倒,遭不如意的事折磨,受奸佞小人的欺负,同时一意求享浮生半日闲的清福,却又怕遭神明的忌妒------在这故事中,我彷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生平上表现出来。两位平常的雅人,在世上并没有特殊的建树,只是欣爱宇宙的良辰美景,山林泉石,同几位知心友人过他恬淡自适的生活.蹭蹬不遂,而仍不改其乐。他们太驯良了,所以不会成功。因为他们两位胸怀旷达,澹泊名利,与世无争,两他们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们的错,反而值得我们的同情。这悲剧之发生,不过由于芸知书识字,由于她太爱美至于不懂得爱美有什么罪过。因她是识字的媳妇,所以她得替她的婆婆写信给在外想要娶妾的公公,而且她见了一位歌伎简直发痴,暗中替她的丈夫撮合娶为簉室,后来为强者所夺,因而生起大病。在这地方,我们看见她的爱美的天性与这现实的冲突——一种根本的,虽然是出于天真的冲突。这冲突在她于神诞之夜,化扮男装,赴会观「花照」,也可看出。一个女人打扮男装或是倾心于一个歌伎是不道德吗?如果是,她全不晓得。她只思慕要看见,要知道,人生世上的美丽景物,那些中国古代守礼的妇人向来所看不到的景物。也是由于这艺术上本无罪而道德上犯礼法的衷怀,使她想要游遍天下名山----------那些年轻守礼妇女不便访游,而她愿意留待「鬓斑」之时去访游的名山。但是这些山她没看到,因为她已经看见一位风流蕴藉的歌伎,而这已十分犯礼法,足使她的公公认为它是痴情少妇,把她逐出家庭,她从此半生需颠倒于穷困之中,没有清闲,没有钱可以享游山之乐了。 这是否她的丈夫------沈复,把她描写过实?我觉得不然,读者读本书后必与我同意。他不会存意粉饰芸或他自己的缺点,我们看见这书的作者自身也表示那种爱美爱真的精神和那中国文化最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我不免暗想,这位平常的寒士是怎样一个人,能引起他太太这样纯洁的爱,而且能不负此爱,把它写成古今中外文学中最温柔细腻闺房之乐的记载。二白,三白,魂无恙否?他的祖坟在苏州郊外福寿山,倘使我们有幸,或者尚可找到。果能如愿,我想备点香花鲜果,供奉跪拜祷祝于这两位清魂之前,也没什么罪过。在他们坟前,我要低吟Maurice Ravel的「Pavante」,哀思凄楚,缠绵悱恻,而归于和美静娴。或是长啸Massenet的「Mlelodie」,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悠扬而不流于激越;因为在他们之前,我们的心气也谦和了;不是对伟大者,是对卑弱者,起谦恭尊敬。因为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由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在末得安乐的人,求之而不可得,在已得安乐之人,又不知其来之所自。」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这安乐,我想,很像一个无罪下狱的人心地之泰然,也就是心灵已战胜了肉身。因为这个缘故,我想这对伉俪的生活是最悲惨而同时是最活泼快乐的生活------那种善处忧患的活泼快乐。 这本书的原名是浮生六记(英译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现在只存四记。(典出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句)其体裁特别,以一自传的故事,兼谈生活艺术、闲情逸趣、山水景色、文评艺评等。现存的四记本系杨引传在冷摊上所发现,于1877年左右刊行。依书中自述,作者生于1763年,而第四记之写作必在1808年之后。杨的妹婿王韬颇具文名,曾于幼时看见这书,所以这书,在1810至1830年间当流行于姑苏。由管贻萼的诗及现存回目,我们知道第五章是记他在琉球的经历,而第六章是记作者对养生之道的感想。我在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倘然有这福分,或可给我们发现。 3 京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兼超声科主任陈芸,女,1963年8月生,汉族,湖北十堰人,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主任医师,现任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兼超声科主任,拟任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副主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