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类学讲义稿
释义

内容简介

本书为王铭铭教授多年来教学经验的精华,可称得上是专为国内学习人类学的学生量身打造的本土教材。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系统分析了西方人类学的类别和发展路径;中篇集王铭铭教授多年研究体会,针对西方人类学,提出其局限,并探究解决这些局限的出路之所在。其中,必须强调的是,于内容上讲,三篇虽无轻重,可是就篇幅上看,下篇约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路径,细缕中国人类学在先辈们的努力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又看到了中国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为中国人类学指出了一条自身特色与世界抱负相结合的道路。

图书信息

作 者:王铭铭

书 号:978-7-5100-3530-2/C·152 印 次:2011年10月第1次印刷

本:787×1092毫米 1/16 印 张:42 插 页:4

字 数:1050千 版 次:2011年10月第1版

作者简介

王铭铭, 人类学家, 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 现为北京大学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王铭铭作品宏富, 其代表作包括田野志《溪村家族》,探讨了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及其现代命运的《逝去的繁荣》 《走在乡土上》 《西方作为他者》 ,学术随笔《漂泊的洞察》 《无处非中》 《心与物游》 , 以及人类学导引作品《人类学是什么》(2003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 , 同时主编有人类学专业期刊 《中国人类学评论》。

编辑推荐

·突破传统,漫溢自我思想  本书打破了只是简单的罗列概念和事例的传统教材模式,在系统介绍人类学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治学与研究的方法,启发读者思考。书中各篇均为王铭铭教授教学体会之表达,以其对人类学的认识实践,让学生和爱好者感知学科的内在力量。

·独特视角,重构人类学  作者概括性地叙述了西式人类学诸种类型的特征和内涵,人类学在分类与社会、亲属制度等方面研究的主要成就,集中反映了作者所理解的人类学面貌,进一步指出西式人类学的一般局限,并思考克服这一局限的“出路”。作者以“文明”作为关键词来重构人类学,在“他者观”和“文明论”这一综合体的人类学形式下,辩证地审视西方中心主义,抱持天下观,实现各文明之间的对话。

·连贯百年,反思地继承  作者立足于中国人类学研究的“自身特色”,用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路径,细缕中国人类学在先辈们的努力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借助对20世纪前期中国论述的回归,反观20世纪后期以来学科建制之乱的成因,并基于此,对人类学提出一种综合性的论述。

目录

说明1

致谢14

上篇1

第一章人类学作为人文科学3

一、人类学5

二、文明与文化:人类学与欧洲的“民族自觉”9

三、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10

四、作为人文科学的人类学16

五、情景化的人类学19

六、遭遇“写文化”22

第二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分类研究27

第三章亲属制度:纵式、横式与观念35

一、纵式:继嗣理论39

二、横式:联姻理论43

三、作为观念的亲属制度44

四、“家”的不同含义47

第四章《论礼物》:“物的社会生命”及其限度49

第五章经济嵌入“非经济领域”的方式61

一、“经济”的文化土壤65

二、实质主义70

三、物、不平等与威望74

四、从生态到世界体系75

第六章从“没有统治者的部落”到“剧场国家”85

一、“没有统治者的部落”88

二、权威、权力与比较政治学的终结91

三、“剧场国家”95

第七章从“礼治秩序”看法律人类学及其问题101

一、礼治秩序103

二、与法律人类学相关的思考109

第八章一篇讲稿透露出的人类学宗教观119

一、宗教人类学121

二、埃文思?普里查德对人类学宗教观的反思与预见128

第九章神话学与人类学139

一、维柯、卢梭与赫尔德145

二、缪勒146

三、弗雷泽的《金枝》147

四、涂尔干、莫斯的《原始分类》与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148

五、列维?斯特劳斯150

六、韦尔南154

七、伊利亚德与巴赫金157

第十章符号人类学与“象”的理论163

第十一章文字的魔力:关于书写的人类学171

一、无文字主义173

二、巫术作为文字的源头176

三、占卜与文字的通神明、类万物作用179

四、书写文字的“拜物教”与“理性”185

第十二章艺术人类学:艺术与艺术家的魅惑191

第十三章文化会消失吗?201

中篇213

第十四章“自我与普遍同情之间的平衡”215

一、“贵气十足的蒙昧人”217

二、野蛮与“失落的文明”223

第十五章说“文明”229

第十六章从《癫狂与文明》看通常的人类学观235

第十七章从“当地知识”到“世界思想”——对民族志知识的反思241

一、认识姿态245

二、英国人类学249

三、格尔兹与美国人类学255

四、面对混合的世界259

五、历史与思想265

第十八章我所了解的历史人类学269

一、无历史的人类学270

二、有历史的人类学273

三、对“新鲜事物拜物教”的省思276

四、历史意识问题278

五、三种社会形态281

六、几种“历史感”282

附: 文化史——从梁启超那里“再出发”286

第十九章超社会体系——文明人类学289

一、“超级微观的世界界限”293

二、国族与世界体系296

三、“并接结构”中的“超社会体系”302

四、社会学年鉴派民族学:文明作为“超社会体系”308

五、文明史、技术学与“超社会的社会”314

六、文明:“融合”同时是历史与价值321

下篇329

第二十章文字这把“双刃剑”——从一个“反例”看331

第二十一章乡村与文明:过程与观念的想象345

一、村庄研究347

二、村庄研究的批评:“汉学人类学”350

三、村庄研究:恢复与创新352

四、村庄的历史想象(1):文明进程中的“地方”356

五、村庄的历史想象(2):观念形态360

六、再思村庄362

第二十二章口述史、口承传统与人生史367

一、口述史368

二、作为口述史的人类学369

三、口述史与口承传统371

四、人生史374

第二十三章民族志与“四对关系”377

一、民族志在人类学中的位置378

二、现代民族志及对它的批判379

三、民族志中的“四对关系”381

第二十四章从“朝圣”看作为“历史中的文化翻译”的人类学385

一、翻译与历史388

二、封禅的研究390

三、与“郊祀”的可能关系392

四、等级制的宇宙观396

五、香会与刈火398

六、香火的纵向性402

七、人类学与“上下关系”404

第二十五章仪式研究与社会理论的“混合观”409

一、仪式研究410

二、从“混合论”看社会理论的局限413

第二十六章葛兰言何故少有追随者?417

第二十七章从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427

一、拉德克利夫?布朗之后431

二、司马迁逝世之前:有别于宗教的礼仪435

三、葛兰言、“封建”与礼仪438

四、交错的历史、现代性与被压迫的传统442

五、埃利亚斯、“civilité”与“礼”446

第二十八章“中间圈”——民族的人类学研究与文明史451

一、学科名称之力量消长454

二、人类学民族研究定位何在?457

三、从核心圈到中间圈459

四、民族研究、社会科学与文明史467

第二十九章中国——民族体还是文明体?473

一、强国主义民族学474

二、强国主义民族学的新面相476

三、从文明体向民族体的转变477

第三十章从中国看“超社会的社会”:钱穆启发481

第三十一章民族学与社会学之战485

一、缺乏整体观的民族志或社会学490

二、史禄国与另一种民族志494

三、民族学与民族史496

四、北与南:兄弟阋墙501

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505

第三十二章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511

一、吴文藻先生与他的“民族与国家”512

二、费孝通与他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523

第三十三章费孝通的鸡足山与林耀华的凉山539

第三十四章从潘光旦的土家研究看“民族识别”545

第三十五章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课题585

一、民族志研究588

二、文献、学术史与形象史590

三、政治经济学在民族关系分析中的运用592

四、从族群性到“由不同文化构成的文化”593

五、比较宗教—政治学、城镇史、人物史595

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597

参考文献601

索引63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5 13: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