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肇英 |
释义 | 陈肇英(1888—1977),字雄夫,排行第三,家有兄长恒丰、恒裕,故原名恒三。浙江浦江古塘村人。浙江省浦江县中山中学创办人。 生平纪实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入杭州四府公学,次年进浙江弁目学堂。三十二年加入光复会,进炮兵将校专科学校,毕业后派到浙江混成旅。辛亥革命时,参加浙联军光复南京战役。1916年,发动浙江独立,反对袁世凯和浙江都督朱瑞,并赴上海见孙中山。1918年,通电拥护西南护法政府,任援闽浙军第一师中将师长兼前敌总指挥。次年,与蒋介石结为把兄弟。1922年,任以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的护法政府参谋。陈炯明叛变,上永丰舰晋见孙中山,任临时讨逆军第一路司令。次年,与陈诚等发起组织孙文主义学会。1926年1月,被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3月,在虎门要塞司令任内参与策划中山舰事件,逮捕舰长、中共党员李之龙。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递补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连任至第六届。1928年起,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后兼立法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长。1932年,募资5万元,在古塘村北浦阳江上兴建普义桥。1934—1942年间,任闽浙监察使。1935年起,兼任中国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1937年,发起在古塘村集资筹建普义中学(后称中山中学),自任校董事会董事长。1944年,改任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主任委员、皖赣监察使。1948年任监察院监察委员。1949年6月去台湾,曾兼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中央评议委员等。著有《八十自述》。1977年10月28日在台北病逝。 传奇人生1919年,闽局初定,其时蒋介石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于长泰,与陈肇英驻地漳州相邻。二人来往密切、意气相投,且二人均为丁亥年出生(陈出生于1888年1月20日,农历是丁亥年12月初十日,故与1887年出生的蒋介石仍为同庚)。由蒋介石倡议,与蒋介石义结金兰,并由蒋介石亲书兰谱,各执一份。燃香跪拜,同诵盟词:“情同骨肉,誓共生死”。1921年,粤军陈炯明发动突然袭击,攻打陈肇英所部浙军,陈肇英被迫订立城下之盟,兵败赴港。1922年,再任以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的护法政府参谋。6月16日,陈炯明公开叛变,炮击观音山总统府,孙中山避难永丰舰上,孙中山任命陈肇英为讨逆军一路司令(讨伐陈炯明),指挥陆战队担任黄埔地区的警戒。在1923年讨伐陈炯明时,陈肇英负责指挥辎重粮秣的运输。1924年,孙中山先生筹建黄埔军校之初,提出黄埔军校教育长和虎门要塞司令两个职务,供陈肇英选择,陈肇英选了后者。因此由孙中山派任为虎门要塞司令。虎门黄埔,近在咫尺,陈肇英仍受蒋介石委托,招兵筹枪,协办军校,为军校代募卫队一个班并选送百名浙籍子弟如期报考黄埔军校。其中包括胞侄陈述和古塘邻居印贞中等。并由旧部洪显成去黄埔军校任卫队班班长。陈肇英还以其组建训练的400多人一个营在黄埔军校教导团成立时,编入第一教导团,该教导团后来发展为蒋的嫡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1925年,蒋介石亲率“校军”第一次东征,在最艰苦的淡水之役中,陈肇英胞侄,黄埔一期毕业生,时任教导团第一团排长陈述,率敢死队攻城,中弹牺牲,时年19岁。在《黄埔军校将帅录》“陈述”词条中,写有“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及火星剧社活动”等内容,为孙文主义学会发起人之一的陈肇英所难以预料的。 1926年,国民党召开“二大”,陈肇英当选为候补执行委员,汪精卫要陈肇英交出虎门要塞司令一职。3月,陈肇英参与策划“中山舰”事件,由于蒋介石颇虑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势力,专使密邀陈肇英与徐桴、欧阳格三人商量对策,决定出其不意,先发制人。陈肇英挑选旧部连长钟毓灵,率人持枪登舰,解除舰上武装,再命旧部卫兵12名迳往李之龙家,将李逮捕。“中山舰事件”的反共性质,历史已有定论。不作复述。1927年,陈肇英递补为正式执行委员,北伐开始后,由军转政。1928年10月,蒋介石就任国民政府主席,五院组织成立,陈肇英为立法委员,1930年兼任立法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长。1934年“闽变”(指陈铭枢、蔡廷楷反蒋)后,为了处理福建的“善后事宜”,蒋介石派出陈肇英、陈仪和蒋鼎文三人分别执掌福建的党、政、军大权,陈肇英职任福建省党务特派员(至1939年改称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1935年,监察院长于右任特派陈肇英为闽浙监察使(监察使有弹劾地方官吏的职权,与省长平级),抗战爆发后,陈自任“福建省抗敌后援会”主任委员,创建“抗建剧团”,宣传抗战。陈之书法,苍劲有力,闽省各界咸珍爱之。因此,凡出资200元支援前线者,陈手书“热忱爱国”等字样,制成匾额相赠,这个义卖活动,蔚然成风,筹到一大笔现金,支援前线抗日战士。至1944年7月,陈肇英改任江西省党部主任委员,监察院又特派他为皖赣监察使。在任职闽浙皖赣监察使时,正值抗战期间,能不避锋镝,不辞跋涉,巡视所辖各地。且为浦江家乡,做过几件泽及黎庶,惠及地方的事。 1930年,鉴于古塘与钟村隔江相望,江水暴涨频繁,虽有木桥相通,却累遭冲毁,竹筏引渡,多有溺水丧命之险。乃发起捐建石拱大桥,募捐六万余元。历时二年,大桥完工,桥长五十二丈,宽一丈六尺,共十二墩十一洞,两边石栏高可隐身,两头砌就长堤数百米,桥洞上方嵌刻于右任等名人题词,陈肇英亲笔题写“普义桥”大匾,嵌镶于中洞之上,大桥气势雄壮,成为浦江义乌之通衢。 1934年(民国廿三年),浦江及周边各县,均遭大旱,赤地千里。陈肇英捐募4万元,从泰国购来大米,轮船运到上海,再从上海免费运到浦江,开设黄宅和浦阳镇二个供应店,以赈济受灾之民。价格极其优惠,每元28斤,比市场上的粮价低,所以称平粜米,惠及家乡和义乌、东阳、诸暨各县。帮助家乡度过灾荒。 1937年,目睹家乡教育落后,学风壅闭,浦江原无中等学校,鲜有外出就读大学之子弟,遂发起创办中山中学,规划校舍,鸠工督造,所需经费共计二十余万元、什九由陈肇英先生负责劝募,闽籍同志亦踊跃输将。校舍既成,组建校务委员会,陈先生亲自兼任董事长。委聘安吉县孝丰王恭寿为校长,招收本县及周边各县的学子,于1939年2月正式开学。1940年,又从福建科学馆购来全套教学仪器和部分图片资料,教学设施日臻完善。到1942年春,增设高中部。学校规模日益扩大。负笈来读者除浦江本县外,近一半来自义乌、东阳、诸暨、嵊县、兰溪等地,终成当时之浙中名校。 1947年8月,为纪念陈肇英先生和王恭寿校长的办学功绩,在原礼堂之前建造了嵌有陈肇英(朝外)、王恭寿(朝内)肖像的纪念碑。以《莲经》镇基,并把建校的有关资料等珍藏于纪念碑中。 1949年5月,陈肇英先生离开家乡,6月,偕夫人刘西琦定居台湾。独子士凯一家十余口,均滞留沪上。解放后,改天换地,陈肇英纪念碑也在劫难逃,×××率领人马推毁了纪念碑,建校的有关资料也付之一炬。不几年,葬于官岩山北麓的陈肇英祖坟,也被炸开挖平了。镶刻着陈肇英兄弟以及子侄辈名讳的墓碑,砌到了桥东村的塘埠头,“发挥着它的作用”,每天数以百计的妇女踩着陈肇英及其兄弟子侄的大名。千棰万棰擣衣声,擣不平石刻文字,千种万种洗涤剂,刷不掉陈家名讳,反而纤尘不染,光彩耀目。直至2007年桥东村村庄整治,才觉得有失雅观,搬迁它处。 陈肇英先生去台湾后,终身任职监察委员,曾兼任国民党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中央评议委员等职。粗衣淡食,安之若素。七秩寿诞时,蒋介石曾亲书“志节忠纯”贺轴以赠。九十大寿时,总统严家淦亲临祝贺。1977年10月28日病逝于台湾台北空军总医院,享年91岁,总统严家淦,行政院长蒋经国亲临致祭。陈肇英先生在台28年,不治产业,家无余帛。去世时,台湾当局拨出一笔经费,则存于陈肇英基金会内。据说,临终前还关怀着家乡的教育事业,嘱咐在台中山学子,将其遗产扶助办好中山中学。遗产由台北“浦江同乡会”管理。1986年,台胞张时操等,遵照陈肇英遗嘱,将《廿四史》送到中山中学。至今,中山中学设有陈肇英奖学基金,每年从台湾“浦江同乡会”汇来万元巨款,用来奖励有志于学的学生。遗嘱说及在其灵骨归葬故土之时,将所有遗产献之于中山中学。在中山中学建校七十周年之际,陈肇英先生的骨灰于2009年3月28日,由台北市浦江同乡会理事张涵护送回浦江,以示叶落归根之意。2009年4月2日上午,中山中学校长戴朝明与台北市浦江同乡会理事张涵在中山中学会议室完成10万元赞助基金交接。台北市浦江同乡会原会长张礼善在交接仪式上表示,陈老先生一生清廉,并且对教育事业很是关注。经过同乡会会员们的协商讨论,遵照陈肇英老先生的遗愿,以他的名义为中山中学赞助奖学基金10万元整。中山中学校长戴朝明代表全校师生对陈肇英先生以及台北市浦江同乡会表示感谢。校方继续将陈老先生关心教育、振兴教育的精神发扬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更多更深远的精神鼓励。浦江县委统战部、县教育局领导和陈肇英先生亲属代表陈士濂也在交接仪式上讲了话。 陈肇英先生创办中山中学,乃百年树人之大计、用心良苦、功不可没。 在1989年五十周年校庆之际,在陈肇英、王恭寿纪念碑原址,树起了陈肇英铜像和陈立夫的题词,以资纪念。在70周年校庆之际,撰写他的生平简略,使后人了解他的一生。千秋功罪,留於后人评说。 图片说明后排从左第二人宋子文,第五人带黑领结的是胡汉民,第六人蒋介石,第七人宋美龄;前排从左第一人孔令杰,拿花的年轻妇女是朱逸民(张静江夫人),第三人新郎陈肇英,第四人新娘陈肇英夫人;前排从右第二人带眼镜微胖的年轻妇女是陈壁君,从右第四人拿花的年轻妇女是陈洁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