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湛心学 |
释义 | 明代陈白沙及传人湛若水的心学思想合称,是陈白沙所创立的江门学派的主要思想,对岭南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陈湛心学在当时是与陆王心学分庭抗礼的思想,是明代岭南地区经济与文化迅速发展、影响力增强的体现。 在思想史的地位及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主编马勇所著的《儒学兴衰史》提到:“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最先有意放弃程朱理学,向陆九渊心学靠拢的是陈献章。自从他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的儒学思想便明显地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他既是明代复兴陆九渊心学的第一人,也是明代心学尤其是王阳明心学的先驱者。其学总的来说,是以自然为宗,以虚为基本,以静为门户,以自得为归旨,并以自得之旨教人。陈献章心学思想的直接传承者是其及门弟子湛若水。湛若水的思想基本上是承袭陈献章的。他所提出的“随处体认天理”的修养方法,便被陈献章嘉许为是以自然为宗,达到圣贤境界的可靠途径。只是湛若水并不同意陈献章“舍书册,弃人事”而单纯习静的修养功夫,以为此种方法必将流于禅学。他认为,体认天理只能作为动静合一、体用一致的方法。并由此进一步提出“勿忘勿助”以作为体认天理时所应维持的心理状态,以此作为对陈献章以自然为宗思想的发展。同时,由于以体认天理解释格物,这自然与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格物的说法发生分歧。”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在《“社会”是一个关键词:“五四解释学”反思》提到:“宋代以后,经济和文化中心不断南移,儒学的中心地位也随之被分散了。只要看看《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开始按地区讲儒学流派,你就会明白,儒学碎片话到了岭南蛮夷之地都出了自创一派的儒家大师,你很难想象他们都是整齐划一地认同‘道德教化’的思想策略,当年闽学和岭学因为地域传承的差异常争执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吵得没完没了,我们在观察思想传统的流变时,这种空间和区域上的碎片化总不能视而不见。” “无论是出生于岭南、江南,还是湖湘与黄河以北的地区,近代知识人都隐隐约约与传统思维脱不了干系,只是我们决不可天真地认为,他们秉承的就是一种悬置于普遍状态的所谓‘儒学’的思考方式。岭南康有为表现出更强烈的道德主义倾向的理由是与这个地区自明代起形成的‘心学’氛围有关,陈白沙、湛若水的一支边缘思想流派明显形塑了康氏的性格。” 本体论的争议陈湛心学的本体论是“心一元论”还是“气一元论”一直以来都有争论。从陈白沙的“道不离气”和湛若水的“一气”说看来,陈湛心学的本体论是“气一元论”。没错,陈湛心学承认物质在世界中的第一性,不过陈白沙又说“道超形于气”,湛若水更把这加以发展为“心性图说”。在湛若水看来,“气”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心”要通过“气”才能得以表达,并要通过“气”的发展变化来实现自己。“道”或“心”是“气”的形而上的逻辑规定性。“气”的能动性是内在的“心”赋予的。“心”在整个物质世界所表达出来的智慧就是“理”,因此也说“心则理”。所以,陈湛心学的本体论其实有两个,一是关于世界本原的“气一元论”,一是关于“气”的逻辑规定的“心一元论”。但是陈湛心学和割裂精神和物质的二元论有根本区别,因为在陈湛心学那里,“心”和“气”是不可分割的。在认识和实践论上,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符合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以唯物主义解释世界,以唯心主义解释唯物主义”是陈湛心学乃至不少中国古代哲学的矛盾,正如恩格斯所说“是矛盾,然而世界正是这样”。 对于“人的意义”这个问题,陈湛心学亦作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方面解释。一方面,陈湛心学强调人在社会应有所作为,使自己和别人以“仁”为目标。另一方面,在陈湛心学特别是湛若水的思想中,人无论是向外追求的“理”还是向内追求的“心”都体现着“人”应该超越物质的局限、和世界建立一种精神关系的思想。在湛若水的“真心图说”里,“心”在“气”中,“心”和“气”之间是“人”,“人”是“心”实现自己的必要条件。湛若水的心学其实和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很相似。所以,湛若水从本体论上论证了“人的意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