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泉府城隍庙
释义

民间盛传城隍神能通灵山川、调风致云,监察官民,劝善除恶,以保民为职,是保护城池之神。故城隍信仰自唐宋以来在泉州就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记载,泉州最早的府城隍庙“故址旧在(泉州府)治东萼辉铺(镇抚司巷),(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侍郎赵涯建,名明烈王庙。”

有明一代,城隍信仰进一步得到普及。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所以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极为崇敬。他为城隍钦定官职,封京城城隍为帝,开封城隍为王,府城隍为威灵公,州城隍为灵佑侯,县城隍为显佑伯;并规定新官上任,须斋戒沐浴祭祀城隍,宣誓忠于神明、忠于职守,才能入衙理事,且逢每月初一、十五,地方官员都应祭拜城隍,以阴阳互为表里,实现人神共治。因此全国掀起一股建庙、封神的热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封鉴察司民显佑伯。三年(1370年),改称城隍之神。四年(1371年),知府常性重建。永乐间(1403—1424年)晋江知县宋仲祥、正统间(1536—1449年)知府熊尚初、正德间(1506—1521年)知府葛恒继修。”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泉州大旱,南门桥十字街又发生特大火灾,燔民居370余间,促使泉州知府俞咨伯广邀名家方士,相地堪舆,仔细审察泉州的山川形势,郑重选定新址重建城隍庙。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载:“在(泉州)府治北,即资寿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旧庙)改参将署,知府俞咨伯改建今所。”今址即北门模范巷与县后街交界处资寿寺故址(今新村小学址)。庙前通道旧称城隍口街。

清代,泉州府城隍庙岁增春秋二祭。乾隆间(1736—1795年),修中、前二殿、东西两庑及六贤祠(后添祀郑公,改称七贤祠)。三十四年己丑(1769年),再修山门,移水沟。道光十年(1832年),府城隍庙最后一次大修。整个城隍庙形成了山门、前殿、中殿及后殿的庞大建筑群,占地十余亩。其规制同府衙,甚为雄伟壮观。

城隍庙的山门宽约30米,重檐歇山顶结构。山门对面照墙筑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高5米、宽19米。墙分三

堵,正中是“麒麟壁”。“麒麟壁”用交趾陶镶嵌麒麟一只,龙首牛尾、麟身偶蹄、步云回首顾盼状,下配嵌砖雕的元宝、如意等吉祥物。左右两堵各嵌砖雕的灵芝、牡丹、鹿、鹤等。暗喻福、禄、寿俱全,雕嵌工艺精湛,是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

一说“麒麟壁”上的神兽不是麒麟,而是犭贪,即独角兽。传说,犭贪的胃口很大,什么都吃。它吞食了山中的奇花异草、珍禽瑞兽,又到人间来吞食金银财宝。后来,它看到太阳从东海面冉冉升起,又想冲过去一口吞下太阳,结果跌进海里淹死了。又一说,犭贪只是淹得半死,被路过东海的八仙救了,从此成为李铁拐的坐骑。“麒麟壁”上的犭贪,脚下踩着葫芦、古钱、犀角等各种奇珍异宝,还不满足,仍贪婪地盯着云彩中的太阳,一幅贪得无厌的嘴脸。

城隍庙前殿为硬山顶、五开间无堵墙结构。中殿为重檐歇山顶,内部斗拱出挑有精美的飞天乐伎,殿顶棚设平拱天花。后殿建筑规则与前殿略同。

二十世纪50年代,府城隍庙逐步破损,但建筑群基本保存完整。后来改作麻袋厂,1972年拆庙创办小山小学(现新村小学),故现仅存后殿。1974年麒麟壁移至泉州开元寺西塔东北侧加以保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8: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