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权谋巅峰纵横家
释义

基本信息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6063517作者:刘国建

原价:¥23.00

出版时间:2011-01-01

印刷时间:2011-01-01

页数:186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循名责实,还是从书名说起吧。

先说什么是纵横家。

纵横家可以指一个阶层(或群体),也可以指一个学派。它们诞生在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也是学术气氛空前活跃的时代。周天子名为天子,意即上天的儿子,老天爷是老大,他就是老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实际上他已经失去了天之子的权威。礼乐征伐本应自天子出,可各诸侯国的国君却不听周天子的号令,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变着法儿地制造事端,抢掠别国的土地和人口,富国强兵,以武力作后盾,树立自己的政治地位,争先恐后地强行地替周天子主持天下的工作,做天下的霸主。所谓“春秋五霸”,就是凭实力和方略打出来的实际主持天下工作的主。这样经过五百年的大欺小,强凌弱,杀伐兼并,到了战国末期,上千个诸侯国仅剩下十多个了,其中较强大的诸侯国有七个,即齐、楚、燕、赵、魏、韩、秦,史称“战国七雄”。这时的七国,已不满足于做天下的霸主了。霸主尽管“霸”,但还自认是周天子的臣;而“七雄”均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要取周天子而代之。特别是秦国,七国中实力最强,颇有“混一天下之志,并吞八荒之心”(司马迁语)。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催生的无非就是空前活跃的思想和外交,还有空前频繁的战争。

这样一个时代,是呼唤英雄的时代,也是催生思想的时代。在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他们学富五车,谙熟天下地理山川,通晓各国政治生态及宫廷情势,自背行囊,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和治国方略,这样一个专司为各个君主出谋划策的阶层被称为“策士”。当年,温文尔雅的孔夫子,善于养浩然之气的孟子,都曾自备旅费,做过这样的营生。只不过没几个人听而已,因为他们毕竟还算是业余的。

策士就是纵横家阶层。南北为纵,东西为横。到了战国末期,天下态势已经明朗:相对弱小的山东(指崤山以东。崤山属秦岭东段支脉,主峰在今河南灵宝东南)六国结成联盟,抵抗强大的秦国,称“合纵”;秦国则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以破坏六国的联盟,称“连横”。“合纵”与“连横”,战争与和平,构成战国的时代主题。那些顺应大势,纵横天下,游说各国君王或合纵或连横的策士便称为纵横家;与之相应,阐释透悟人心、游说君王技巧的一套思想和方法也成了体系,这套思想和方法体系就称为纵横家学派。

纵横家以出谋献策为职业,拿各国君王说事儿,他们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权谋学家;纵横家学派阐释他们该如何才能做得好的一套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权谋学。“纵横”之术以及“长短”之术、“奇正”之术等词汇讲的都是权谋,所以它们就逐渐演变成为权谋的代名词了。唐代著名学者赵蕤写了一本书叫《长短经》,这是中国古代权谋(或称谋略)学的集大成之作。他在《自序》中说:“书读纵横,则思诸侯之变:艺长奇正,则念风尘之会。”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权者,秤也,秤锤也。权谋者,变化之谋也。以权说谋,取其随物变化之义。

为什么说纵横家是权谋的巅峰呢?

这首先是因为纵横家的穿梭外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末期,兼并与反兼并的对峙空前激烈,战争与和平的大潮汹涌澎湃。正所谓“国家不幸诗人幸”,策谋之士如鱼得水,凭借一辆马车,昼夜奔波,走遍天下,游说君王,贩卖自己的主张;形势瞬息万变,人心浮动无常,为了因应变化了的形势,赢得君王的支持,他们还得策马上路,穿梭不停。因为那时没有火车与飞机,更没有手机与电报。这种列国时战时和,时纵时横,策士疲于应付,满世界跑的壮观景象,恐怕20世纪70年代基辛格的穿梭外交也莫能望其项背。

其次是因为纵横家游说君王的内容绝非无关痛痒的局部问题,都是关乎战争与和平、社稷命运、国家死生的大问题。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方略,没有一套高超的方法和技巧,恐怕很难打动君王的心。像苏秦游说六国合纵,张仪游说六国连横,讲的都是与谁战与谁和,怎么战怎么和,举国动员的大问题。他们不但嘴皮子好用,还能实干。张仪在秦国位居相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苏秦做了六国的纵约长,一人佩挂六国相印,比联合国秘书长还牛。他们二人一个西,一个东,玩天下于股掌之上。和平的宁静,战争的狼烟,都与他们二人息息相关。这不是登峰造极是什么!孔夫子被奉为儒家鼻祖和正统,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秩序,但他老人家一点也不迂腐,对善于纵横捭阖的策谋之士仍然充满羡慕之情。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他的意思,一个人《诗》读得虽然熟,可既不能从政,也不会办外交,读得再多又有何用?感慨中透着对策谋之士的称羡。

最后一个原因是纵横家学派的典籍都是权谋学的专著,且有较高的知名度。流传至今的有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鬼谷子》,成书于三国时期的刘邵的《人物志》,成书于唐代的赵蕤的《长短经》。这些都是最著名的。《鬼谷子》专讲洞悉人心、游说君王的技巧和方法,《人物志》主要讲如何品评人物,识人用人,当然也讲游说的技巧和方法。《长短经》则是中国古代权谋学的大成之作,赵蕤以历史学家的博大、政治学家的敏锐和权谋学家的睿智,综观上起尧舜、下迄隋末的活生生的历史事实,分门别类,从六十四个方面,发思古之幽情,究成败之得失,淋漓尽致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人生的智慧,升华出了博大深邃的权谋思想,令人体味无穷。就连以文治武功彪炳史册、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读了《长短经》以后,也为赵蕤思想的博大与深邃所折服,欣然题诗抒怀。

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学派,纵横家并不像儒、道、法、阴阳等绵延承续,香火不断,《长短经》之后,便再难觅其踪迹了。这大概与大一统皇权专制的确立以及与之相应的选官用人制度的完善与成熟有关。特别是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仕进的唯一途径就是按指定范围读书应考,先秦时期那种自学苦读,然后挖空心思,托关系,走门子,面见君王,以利动人,以情感人,掏空解数,尽展风采,以待录用的仕进之途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应,以探索游说君王的方法与途径为主要内容的纵横家学派也便失去了对象和市场,纵横家学派的承续因失去了动力也戛然而止了。

纵横家作为一个学派虽然消亡了,但它所承载的权谋的精髓或内核并没有死亡。权谋是人们用来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方法与手段。只要人们在前进的路上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权谋就与人们须臾不可分离。想想看,无论古今,无论中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北约东扩,朝核危机,政党缠斗,股市期货,以至于社会交往,日常应对,哪一处没有权谋的影子和踪迹?对权谋理论的总结,也便分领域按学科,由庞大而不同的学科群去承担了。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惟其如此,穿越千年时空而流传至今的纵横家专著就更显得珍贵了。

本书所呈现给读者的正是纵横家理论的古代实践版,它以春秋战国以至汉初惊心动魄的兼并战争和社会转型为背景,以著名纵横家的活动行迹为线索,结合活生生的历史事件,再现了纵横家们高超的外交艺术和万化千变而又惊人耳目的驾驭天下局势的韬略。原汁原味,生动有趣。浏览一过,纵横家的风采即可了然于胸。

作者简介

刘国建

198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公安部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中国传统谋略的教学与研究,曾主编《中国谋略事典》、《孙子兵法辞典》,注译中国谋略典籍《孙子兵法》、《长短经》、《三十六计》、《人物志》、《鬼谷子》,《新编小五经四书》之《观人经》(编译)合著有《诡秘的权谋——中国传统权谋思想评析》等多部著作。

书摘

安全的后方危在旦夕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就是诸侯四强之一。其他三强是齐、晋、楚。三家分晋后就是齐、魏、楚。

秦国的强大,与它地处西北,同西北各戎狄部落长期打杀是分不开的。

在冷兵器时代,文明程度较高的农耕民族是打不过文明程度较低的马背民族的。而秦国正是在与这些狩猎民族的打拼中历练出来的。再加上秦与中原各国交往密切,就使得它既具有西北戎狄部落的剽悍,又具有中原民族的机巧,所以,秦国的强大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商鞅变法,对秦国来说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秦的先人是颛顼帝的后代,舜赐姓赢,有功于殷、周。到周孝王时(约前9世纪初)封在秦邑(今甘肃天水),延续赢氏祭祀,号秦赢,目的是让他统御和安抚西部剽悍好战的各戎狄部落。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就好比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炼就了秦国的泼皮耐打、争强好斗的性格。再加上春秋以来,天下大乱,各诸侯纷纷打着周天子的旗号,炫耀武力,称王称霸,秦王更是看在眼里,痒在心头,凭啥我秦国只有看热闹的份儿?于是乎便参与其中,形成了四强逐鹿、杀声震天的局面。

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已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它的胃口再不仅仅是到中原分一杯羹了。它想把其他诸侯逐一吃掉,混一中原,统一天下。

这可不是痴心妄想。特别是自前359年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国力更加强大,优势更加明显。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奖励耕战,对百姓实行半军事化的组织管理,并以严刑峻法作保障,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你可别小看了这“奖励耕战”四个字,落在实处,那可是“刀刀见血”。种粮多织布多的可以免除徭役;吊儿郎当,不善经营,导致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沦为官奴婢。对战功的奖励更刺激人,秦国的爵位分二十级,斩敌首级一个,加封一级,以爵位级别的高低来决定享受田宅和奴婢的数量。所以秦人在战场上个个玩命地干,看着敌方那鲜活的人头就好比看到了爵位和荣华富贵,立马垂涎三尺,还能不红着眼地玩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性如此,有什么办法?

国富兵强,还想再富再强;要想再富再强,就得发动战争,掠夺土地和人口;有了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就会更加强大。这就是他们的思维逻辑。商鞅变法后的二十多年,秦国与山东六国较大规模的战争有十余次,几乎都是秦国首先发动的,而且大都是以秦国取胜而告结束。

秦国咄咄逼人,六国本该捐弃前嫌,团结抗秦,但情况并非如此。自商鞅变法以来的二十多年间,面对秦国的威胁,六国之间仍然狼烟四起,爆发的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就达二十余次,像孙膑导演的“围魏救赵”、智擒庞涓的“桂陵之战”,逼庞涓自刎的“马陵之战”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战争故事都是这二十年间发生的。

有点不可思议吧?

六国君王大概觉得,为了在秦国步步进逼的锋芒面前争取主动,就必须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实力;只有强大,才不致被消灭。他们好像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但结果却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事实上,秦国也一直施尽浑身解数,变着法儿地让他们相争。

战争与和平的大潮汹涌澎湃,涛声阵阵。

洛阳的穷书生苏秦,与时俱进,跳到了时代大潮的浪尖上,随着潮起潮落,他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

春秋以来,诸侯争霸、攻伐频仍的国际大势,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策士。策士就是经常游走于诸侯之间,专司为各国君王出谋划策的人。他们谙熟天下地理山川形势、各国风物民情,具备军事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各诸侯朝内的政治生态,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说善辩,巧舌如簧,话语动听,能挠到君王们的痛处和痒处。其治国用兵方略一旦被某国君王采纳,他们一夜之间就能大红大紫,飞黄腾达。

苏秦就是这一类人。

苏秦出身布衣,但心气比天都高。司马迁记述中国古代的民间谚语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纹不如倚市门。”苏秦可不这么看。他对种粮没有积极性,对工商亦不感兴趣。做生意虽然可能赚到很多钱,但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与出入王宫、伴君左右、仪仗豪华、指点江山的策士怎可相提并论!为了一步登天,苏秦可是花了血本的。据说,他就是那个神秘隐士鬼谷子的学生。鬼谷子就是那本流传至今,被誉为纵横家的经典之作的《鬼谷子》一书的作者。

苏秦一心想做名人,急不可耐,自认为得了鬼谷先生的真传,匆匆忙忙,踏上了游说之路。奔波几年,盘缠花光,一事无成,破衣烂衫,满脸菜色,回到家中,一家人白眼相待,讥讽相迎,羞得苏秦无地自容。于是发奋苦读,瞌睡时用清水浇头,再不行,就拿锥子往大腿上扎,直扎得鲜血顺腿流,瞌睡还敢来吗?就这样干了一年,自认为火候到了,又背着行囊出发了。

苏秦也看到了秦国势头强劲,行情看涨,就先来到秦国,想劝秦惠王以武力统一天下。秦王大概也知道苏秦的名声,这个前几年疯癫儿一般奔走而没人答理的人,能有什么锦囊妙计?于是也没心思听他瞎白话,三言两语就给打发走了。这下苏秦可有点恼火了。你秦王真是狗眼看人低!苏秦掉头往东,准备换个思路,游说六国团结抗秦。你秦国的力量再强大,还能比六国一体更强大吗?

苏秦把目光盯住了六国中最为弱小的燕国。

你看他对燕文侯怎么说。

他先讲燕国的山川形势,幅员辽阔,物产丰饶,精甲数十万,战车六百乘,战马六千匹,粮食储备可支数年,如此等等,这些当然都是与英明燕王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为燕王挠完了痒痒,趁他正得意之时,苏秦提了一个他也许从未考虑过的问题:

“要说国家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的场面,诸侯国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燕国这样。大王明白这是什么原因吗?”

这问题够分量!

不等燕王回答,苏秦继续说:“燕国之所以从未遭强寇侵犯,兵甲无事,是赵国作为燕国的南部屏障护卫着燕国的缘故啊。秦、赵两国曾五次交手,秦两胜而赵三胜。两国相耗,人困马乏,而大王您却能以完好无损的燕国坐镇后方,这就是燕国不受甲兵之苦的原因。假设秦国要进攻燕国,需要越过云中、九原、上谷、代(以上均为燕、赵地名,相当于今内蒙、河北、山西等省区相连接的广大区域),长途跋涉数千里,即便占领燕国的城池,秦人自己也明白是守不住的。所以,秦国构不成对燕国的威胁是明摆着的道理。假如赵国要进攻燕国,那情况可就不同了。号令一发,不需十日,数十万大军就能进抵东垣(属赵地,今河北正定),北渡滹沱、易水,再用四五天,就兵临燕都了。所以说,秦若攻燕,战于千里之外;赵若攻燕,战于百里之内。不担忧百里之患而顾虑千里之外,攻防计划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有鉴于此,愿大王与赵国纵亲,天下为一,燕国必定能无忧无患,卧听渤海惊涛,闲食燕山栗枣,过太平的日子。”

苏秦的话干净利落,担忧中带着几分超然,同情中带着几分冷漠。燕文侯是个明白人,他知道合纵对燕国的意义,也知道凭燕国的实力和地位,还不足以号召六国。于是便说:“您讲得太好了。只是燕国弱小,西迫强赵(燕国西南与赵国相邻),南近强齐。齐、赵是两大强国。您真要合纵安燕,我愿以国相许,助您完成合纵大业。”

于是,苏秦带着燕王赠予的车马金帛,兵甲仪仗,浩浩荡荡,南下赵国去了。

苏秦苦读奔波,一年又一年,终于尝到了一点玩口舌的甜头,享受了一把高峰体验。他得意,他爽。

爽就爽在他一刀划开了问题的要害:你小小的燕国,何以能在这烽烟四起、群雄逐鹿的混战中坐观六国厮杀、刀枪见红?是因为燕国小而不小(毕竟为七雄之一,比宋、鲁、卫等国大),大而不大(在七雄中最为弱小)的特殊国情,暂时还是大国争取的对象,大国还未顾得上你;一旦拿你说事,亡国就在旦夕之间。话到此处,燕王还能有什么其他的选择?苏秦先拿大而不大、小而不小、危机感最重的燕国开讲,操钓临渊,投饵得鱼,确实是得了鬼谷先生的真传。

……

目录

叙纵横

纵横家的鼻祖

内忧与外患

他还偷着乐呢

卧薪尝胆

安全的后方危在旦夕

好一个鸟喙

如此诚信

令人发指的请求

本是一家人

宁为鸡口 不为牛后

疲惫的魏国

殷实而安闲的齐国

大而无当的楚国

张仪其人

倾危之士

中间突破

瘫痪蛇尾

韩国有宜阳

纵横皆宜

我想与你决斗

以情动人

求见

求容

求用

和你说说私情话

你下我上

功成身退

良弓 走狗谋臣

外交中的兵法

说客的烦恼

九征

八观

钓情

中国古代的观人术

干干净净的谋略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