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元方答客 |
释义 |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词意解释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末年人。曾做过太丘长,人称“陈太丘”) 2与:和 3期:约定 4行:同行 5中:正午 6至:到 7去:离开 8乃:才 9元方:即陈纪,陈寔的长子,元方是他的字 10时:当时 11戏:做游戏,玩耍 12尊(zūn)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不在?尊君,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不,现在写作“否” 13待:等待 14已:已经 15委:丢下,抛弃 16君: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17则:就 18无信:不守信用 19惭:cán,惭愧 20引:牵引,拉 21顾:回头看 22舍:抛弃。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他们)约定在正午动身,过了正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离开之后朋友到了。(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不讲礼貌。”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背景这则短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陈太丘和一个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朋友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就一个人走了。他走了之后,朋友才到。这时陈太丘七岁的儿子陈元方正在家门口玩耍。朋友从陈元方那里得知陈太丘走了,非常生气,骂陈太丘不是人。陈元方据理反驳了父亲的这个朋友,认为他不守信还骂人,是无信无礼之人。朋友听后觉得很惭愧。 主题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陈太丘七岁的儿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信”之重要于此可见一斑。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点,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出处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