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寅格
释义

陈寅恪(1890年--1969年10月7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著作有《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非亲笔所著,是学生后来根据笔记整理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寒柳堂集》《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陈寅恪文集》 。他的治学理念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其父陈三立为著名诗人,维新四公子之一,曾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席。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曾师从国学大师王伯沆。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1902年随南京矿路学堂毕业的长兄陈衡恪东渡日本,入巢鸭弘文学院;同年入读该校的中国学生还有鲁迅、陈师曾等人。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获得江西官费资助,再度出国深造,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通过留学期间的学习,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余种语文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坊间有称陈寅格懂数十种语言的说法,其子侄说他能大抵会十三四种语言,能听懂六七种,会说三四种,这种说法较为可信。

1925年3月归国,时吴宓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应清华学校之聘,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国学研究院导师。

1928年清华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应聘为中文、历史二系教授,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在此期间主要讲授佛经翻译文学、两晋南北朝隋唐史料和蒙古史料研究等课程。

1930年以后,还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及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等职。抗战爆发后,任教西南联合大学,主要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专题和元白诗研究等。抗战后(1938年11月6日)的陈寅格与清华的教师吴宓、闻一多等教授辗转从天津到济南再由郑州南下到达长沙,此时长沙几近战乱,联合大学不得不迁到西南昆明。陈寅格一家遂到经由桂林到达香港,此时因其妻子唐筼肺病发作,而其三女儿陈美延也患百日咳,遂在香港休整,在此受到许地山(落华生)接待。三月之后,陈寅格独身一人前往昆明后与西南联合大学汇合,后又到蒙自分校(联大文史学院)开始任教,开始了一曲文人志士蜗居西南一隅,痛苦抗战无力而报国无门的生活。

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中国史教授。次年9月,他离昆明赴香港,准备转英国。因战事未能成行,旋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后接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41年底香港沦陷,闭门治学。1942年7月到桂林,任教广西大学。1943年12月到成都,执教燕京大学。1946年再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底,任教广州岭南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自此一直担任中山大学教授,为历史系、中文系讲授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等三门课程。1960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逝世。

陈寅格可谓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大师,既能精通西方文化,又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有深厚的研究,尤其对南北朝、隋唐文化等研究较深,更是精通梵文,可以说是王国维大师之后,又一对梵文,藏文有深入研究的大师。

陈寅格之妻为唐筼,育有三女,长女陈流求、次女陈小彭,三女陈美延。前两女都是为纪念唐筼祖父唐景崧而起,唐曾任清末台湾巡抚,1894年“甲午战争”惨败后,腐败的清政府于次年被迫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其中有割让台湾给日本等极不合理条款。消息传到台湾本岛,在台义士痛哭流涕,誓不依属日本,商议成立“台湾民主。唐筼一生可谓为陈寅格而活,不可不为人感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9: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