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庆善寺铜钟 |
释义 | 简介铜钟上的文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祝延今上皇帝圣寿无疆”十个大字,字径约两寸。第二部分是南宋黄岩学者郑大惠(1179—1254)所作的铭文和铭文前面的序言。第三部分是资助者的姓名。 历史为什么要铸这口钟?这口钟是怎样铸成的?据《序言》介绍,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也就是新昌人王华甫任黄岩县令的第二年),九月初四晚上,黄岩城里大寺巷(因庆善寺规模很大,俗称大寺而得名)发生火灾,寺屋全部被烧毁,铜钟也被烧坏,“半体坠地,入土三尺”。庆善寺焚毁之后要重建,县令王华甫就委托曾经担任过嘉兴府司理参军的赵崇 为筹款小组负责人,并给他配备了一名得力助手——正直的文人葛元善。 要重建庆善寺,首先要铸造新的铜钟。这时,有一位名叫道耕的高僧从外地云游至黄岩,看到这情景就主动捐出师父传授衣钵时赠送给他的铜钱20万。庆善寺主持文郁高僧跟寺中负责后勤的和尚法政商量,由他具体负责铜钟的铸造事宜。法政则以行善积德为感化众生之本,接受广大善男信女的乐助,不分官民贫富、男女老少,自愿捐助,不计多少。社会各界人士广种福田,踊跃资助。 铸钟的经费有了着落之后,就组织施工。法政请来高明的铸钟师傅宰陶负责设计和管理,工人们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各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有的造型,有的建造熔铜大炉,点火投料。拉风箱的工人们赤膊上阵干劲冲天,鼓风的声音响彻云霄,就跟夏天打雷似的。铜块在炉内熔化后,沸腾的铜汁发出耀眼的光辉。打开炉门,金花飞舞,铜汁放出的光彩比天上的霞光更美。工人们一丝不苟地操作,将滚烫的铜汁注入大钟的模型内;更由于佛力的护持,大钟一次浇铸成功。重达6000斤,费钱150万。 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是宋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岁次辛亥闰十月初九日。开炉那天,黄岩城里万人空巷,扶老携幼,僧道士女纷纷来到工场,围绕大炉瞻仰。许多人将身上的金银器皿等纷纷投入大炉,为铸造新钟作出无私奉献。这时,郑大惠也在其中,睹此盛况,深受感动,欣喜地挥毫作铭。 这口大钟的铸成,跟先后任黄岩县令的王华甫、林端行的正确领导及他俩对僚属的具体指导分不开。王华甫调走,林端行继任之后,继续拨款支持这项重点工程。铸钟工程还得到各地僧众的大力支持。 序言后面的铭文如下: 寺遭劫火钟何辜,得非受形有数欤?大音不作岂终无,就其初者还厥初。阴阳为炭天地炉,飞廉祝融供走趋。百炼既刚五金俱,溜液铸成弹指余。积累钧石由缁铢,尔则尽性我尽模。骊龙踏顶交盘纡,铁蛟绾索司纽枢。取法圆象垂方舆,道寓于器中则虚。动生于寂应不诬,中随大小声远舒。上达九霄下三涂,凡有知觉无贤愚。与昔所闻初无殊,善根增长罪业除。原以是功奉宸居,君臣明良文德敷。箫韶凤仪瑞同符,律吕其和及寰区,何千万年永其图。 新铸庆善寺铜钟高九尺多,钟顶周长一丈三尺五寸,钟口周长一丈七尺六寸,厚四寸五分。款分上下两层,每层各六区。上层每区高约三尺,上广1.35尺,下广1.6尺。下层每区1.08尺,广1.7尺。上层除正面铸有“祝延今上皇帝圣寿无疆”十个字(字径两寸)外,接着三区为铭文及序,字径7分。其它各区及篆带间并列舍钱者姓名,字径3分至1寸,并正书,舍钱者有1200多人,其中较有名的有宣教郎知台州黄岩军政事林端行,从事郎台州黄岩县丞丘一夔,文林郎台州黄岩县主簿国熹老,迪功郎台州黄岩县尉兼佥厅叶发,修武郎监台州黄岩县酒税江伯达,朝散大夫新差知南康军赵希悦,通直郎赵希懻,将仕郎赵与立,朝奉郎主管台州崇道观赵师宫,进士郑日孙,宁溪进士王榘,斋长陈惠实,杜丞相府惠国夫人黄氏(杜范妻)等等。 新钟铸成之后不久,庆善寺也重新建好。新钟一直悬挂在该寺钟楼内,直至明代初年。 明代明初,为了抗倭的需要,信国公汤和奉旨拆掉黄岩县城墙,石料运往海门建造卫城。由于庆善寺在明初又毁于火,汤和便命人将这口大钟运往海门城隍庙,作为防倭报警之用。钟上的斧凿痕,相传为倭寇所击造成。这口大钟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作为日寇空袭时报警之用。1962年,盘踞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派叫嚣反攻大陆,海门镇政府将这口大钟搬上枫山,以作防空报警之用。1999年,又从枫山上搬下来收藏在椒江戚继光庙内。这口大钟铸成迄今有759年,可谓历经沧桑。日前我去看它时,发现有些地方已生了铜绿,有些地方文字已漫漶不清。黄岩庆善寺铜钟体现了近800年前高超的工艺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当务之急是如何让它“延缓衰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