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一耕 |
释义 | 陈一耕,号清桥,山长居士。1966年生于浙江省温州,1998年定居北京。2001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专业,2006-2007年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导师山水高研班、精英班。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特聘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文名:陈一耕 别名:清桥,山长居士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温州 出生日期:1966年 职业:书法家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简介陈一耕,号清桥,山长居士。1966年生于浙江省温州,1998年定居北京。2001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专业,2006-2007年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导师山水高研班、精英班。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特聘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书法、篆刻、绘画作品参展于文化部主办的当代篆刻艺术大展,首届全国陶、瓷印名家邀请展,首届全国刻“福字壶”名家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首届山水精英班龙瑞工作室在四川成都文殊院举办的“天地气象”学术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首届山水精英班毕业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提名展、邀请展,并数次获奖。 作品出版有《名家名画·陈一耕西来意作品集》、《名家名画·陈一耕南雁山水作品集》、《陈一耕篆书千字文》、《陈一耕篆刻集》、《中国书·画·印精品集》、《中国当代名画家艺术研究·陈一耕写意山水画艺术》、《中国当代名家画集·陈一耕》、《中国画廊》陈一耕专集等多部个人专著。多幅作品在全国各专业杂志报纸介绍及多种专业图书网站登载。 访谈中央电视台为其录制大型纪录片《中国画名家——陈一耕》以及CCTV电视网络《访谈陈一耕》专题片,中央教育电视台为其录制“天地气象”龙瑞工作室四川成都学术邀请展(上下集)专题纪录片,桂林电视台为其录制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首届山水精英班桂林采风专题片、中央电视台“综艺快报”、山东卫视“时代美术”及北京卫视“知名画家”第一、二、三集,曾连续对其予以专题报道。 评论青年画家陈一耕,多年潜心于山水画创作,他的作品体现为得于造化、归于心灵的特点。特别是诗、书、画、印、禅学的综合修养,为他的作品注入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在一系列作品中,画家以清远之笔,呈露心源之美,既展示了大自然的鲜活、生动,又展示了清幽、祥和之境。 显然,画家通过对南北山水的表现,去营造一种水墨画的清空透明的美质,在造化与人的心灵之间透出艺术的精神。画家笔下不经意间的山石、飞瀑与树丛表现,事实上,都是深观默契的结果,表达的是天人精神融融合一的浑然与生命体验。 陈一耕故乡的南雁山水,是浙南名山,以人杰地灵闻名,从古今的漫长岁月中,孕育了诸多的名士、豪杰;这是一块丰厚的沃土,留下了前辈们在文明史上跋涉、探索与辛勤耕耘的足迹。不能不说,走上艺术之路的陈一耕在这里获得了得天独厚的陶冶。 因此,他独钟于山水,在陈一耕心目中,不但是秀美的山川,入画的题材,还是他心目中的“圣地”——孕育生命与艺术的摇篮。 在陈一耕的眼中,自然山水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饱含着一种浓郁的情感与精神;造化的神奇与自然的形态——重峦叠嶂、烟雨空、屋宇小径,都浸透着乡情,弥漫着诗意,给他以艺术的激情和创造的灵感。应该说,自然山水是他的精神之源,是他心灵的栖息地。 感悟为了艺术理想,陈一耕负笈北上于20世纪之末。数年之后,陈一耕不论在人生阅历,还是在艺术上,都日益成熟。当他回望故乡南雁山水时,一种思乡情怀,一种乡愁意绪,一种表达欲望,时时涌向心头。此时,陈一耕对故乡山水了然于胸且心系南雁山水,他终于在离家数年之后,寻到了一种别样滋味,一种别样情怀,一种深思熟虑的形式语言。 《南雁山水写生》正是在此背景中进行的。他重返故乡,徜徉在南雁山水之间。只有在南雁山水中,他才感受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最佳状态。 陈一耕自此立下了目标,以南雁山水为题抒写自己对生命、对世界、对美感的理解。 此后在他一系列的山水作品中,多为对景写生的创作,却流露出浓郁的心灵化的特点:形的随心所欲,用笔的松动洒脱,墨色的氤氲虚实,整体的飘逸疏淡……都体现了画家把心灵融入山水的愿望、理想。因此,这些作品不仅只是赏心悦目的山水画,更有灵魂归宿、精神家园的含义。如陇南写生、巴中写生、京郊写生、宁波写生、云贵写生等都是如此。 在这些作品中,不乏层峦叠嶂、烟水迷离之景。不同的是,画家在这些作品中强调了某种意味与情趣,即“自我”融入其中的感悟与怡然;重要的是,画家以现代的目光去审视、撷取山水自然的片断,去传达特定的意蕴。譬如,山坡与田野的现代生活气息、深山村落的袅袅炊烟、树林掩映的红顶新房、瀑布与小径等等,都在湿润韵秀、烟云空灵之中,与人的精神相连接,使有限的意象,导向若隐若现的无限存在。在无限的存在中,生发出心灵的远游、乡关的梦寐。换言之,就是这些山水、田园意象洗涤了画家及同代人焦虑的精神,还他以精神的舒展与安顿。只有在这里,心灵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家园。 当然,最值得称道的是,他把自己的艺术从古典模式的萧疏荒寒与幽寂冷清之中解放出来,还原了生活的现实气息与情趣意味。笔墨之间、意象之间的整体氛围都带有朴实淳厚的泥土气,并化入了生命态度中灿烂感性的因素,把不同地域山水的生动之美,变成富于生命色彩的意象图景。应该说,在这些作品中,洋溢着生命感性力量的激活,是生命情调自由舒放的必然表现。 在陈一耕山水作品中,不变的是:永恒的苍茫、永恒的生命活力、永恒的天真。这三个不变的因素使画家在作品中体现出性情本色,呈露心源之美与造化的无穷。 显然,陈一耕在艺术求索之路上,十分注重感情、生命、情调的追寻与表现。从根本上说,这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一脉相承的,不同的是陈一耕追寻与表现的是当代画家的生命情调。特别是在他的近作中,更见苍茫浑然与气韵生动,并内敛着一种清新、质朴的审美品格。 画家的心灵已不止于感情、情愫本身,乃以学养为主,更不止于想象、感觉,乃以性情为主,通过艺术的形式、语言去提升自然山水之美。我们看到,在画家的新作中,不拘定法的笔墨表现,直取造化的激情,形式提取的创意特点,使作品境界阔大,视野高旷,在点、线、色、墨中造就了运动的视觉态势,它们是跳跃的、欢快的、活泼的,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和感情洋溢的审美愉悦。 风格陈一耕在《南雁山水写生随笔》中写道:“画山水不能完全像山水,艺术家的创造是自然无法比拟的,它与自然的不同之处,正是艺术家心灵的给予。他将主观意念情绪通过特定的物象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达到形神高度统一的境界,激发观者的想象,使人共鸣和震撼。这便是艺术家的魅力。”在当代,以怀旧的情绪继承传统和以怀旧的情绪发展中国画,开拓新局面,都将无济于事。陈一耕显然已经意识到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生命形式和风格来体现和表达。他在随笔中所述的正是这样的意思——某一类艺术与某一种风格,不是也不可能是人类这一复杂生命物种永恒的、永具审美意义的守护神。 生命形式的更迭决定了艺术样式、风格的新的选择与转换。陈一耕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对传统进行研习、梳理之后,他幡然走出传统,走进造化,直接汲取鲜活的创造精神与灵感,让生命与艺术一体化,使自己的艺术不是空洞无物的传统复制与模仿,而是与生命相关,直接地成为生命潜能的表达。这正是陈一耕山水作品的意义。 摆脱了“高古”的定法,心灵的舒放带来了绘画的自由,艺术才能获得感性的生命,最少理性束缚和逻辑的规范,使美感、精神、境界获得了开放与伸展。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不是远山远水,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感情生命形式的生动呈现,它表明了画家在转型时代的艺术观念自觉更迭。在贴近自然中讴歌生命,成为陈一耕永不改变的理念。 因此,陈一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寻到了自己的视角,建立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得心自如地舒展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应该说,陈一耕是一位极富抒情气质与浪漫意韵的画家,他善于把物质与现实的山水诗意化、精神化,并娴熟地转换为笔墨语言与形式法则。在融入了诗、书、画、印、禅学的综合素质中,使作品底蕴丰厚,洋溢着魅力四溢的文化气息。作品的格调因此得到提升,产生了古今沟通、承前启后的文本特点,焕发出当代绘画特有的诗情和美感。 陈一耕以耕耘者的精神,在实践中磨砺自己的艺术,其艺术渐入佳境。苦心人,天不负,在“学而不厌”的心态中,他的艺术表现得更为纯粹、更为本质,体现出当代中国艺术特有的气度和风范。 访谈记录画与故乡配音:生于浙江温州的青年画家陈一耕,是一位多才多艺,具有诗、书、画、印多方面修养的山水画家。1998年定居北京并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之后的学习历经中国国家画院、龙瑞为导师的山水画高研班、精英班,他一步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坚实的笔墨基础,以脚踏实地、甘于寂寞的勤奋精神为人称道。多年来,笔耕不辍,日积月累,在他的作品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处处体现着热爱生活、拥抱生活的热情,他的笔墨率性而不拘谨,以书入画,求金石之韵,显示出一种苍茫气息和隽永意蕴。 陈一耕: 做艺术的东西,你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需要付出的,不断的努力的,这个苦中之乐是谁都不知道的,从师古人,到师造化,最后目的是师我心。 配音:为了艺术理想,陈一耕负笈北上,当条件日益成熟时,他回望故乡南雁山水,一种思乡情怀,一种乡愁意绪,一种表达欲望,涌向心头,《南雁山水写生》正是在此背景中进行的。在离家数年之后,陈一耕寻到了一种别样滋味,一种别样情怀,一种深思熟虑的形式语言。他重返故乡,徜徉在南雁山水之间,只有在南雁山水中,他才感受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最佳状态。 陈一耕:因为自己的家乡,温州的地方我比较熟悉,看到好景的时候就坐下来画下来,写生是一种方式。 陈一耕书画精神配音:此后陈一耕一系列的山水作品中,多为对景写生的创作,却流露出浓郁的心灵化的特点:形的随心所欲,用笔的松动洒脱,墨色的氤氲虚实,整体的飘逸疏淡都体现了画家把心灵融入山水的愿望、理想。因此,这些作品不仅只是赏心悦目的山水画,更有灵魂归宿、精神家园的含义。 陈一耕:忘我、无我的时候是自然流露的。你要达到这种时候要从多方面去做,不是一朝一夕的,有的是水到渠成的一种方法,有的是自己有潜意识的去做这个事情。 配音:在陈一耕的眼中,自然山水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饱含着一种浓郁的情感与精神;造化的神奇与自然的形态,给他以艺术的激情和创造的灵感。应该说,自然山水是他的精神之源,是他心灵的栖息地。陈一耕的山水画,以现实感受为基础和前提,把传统笔墨精华融入作品之中,使作品以质取胜。可以看出,他作品中的笔墨松动却不浮华,新颖而不张扬,书法与金石韵味始终使他的作品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书卷气。 龙 瑞(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著名山水画家):他的画从中体现了他绘画的一种个性,他的画有一种中国的精神。他又比较关注生活,他画了很多画,有些写生作品是从生活中捕捉到一些素材,然后转换成中国画的。看他的画感觉到有一种文气和儒雅的感觉,这是他的特点,陈一耕画得好。 范 扬(中国国家画院山水创研室主任):陈一耕的画是很出色的,尤其是他的用笔线条经得起看,有质量的。他书法很好,篆刻很好。他从传统里面出来,他是有自己的一种审美情趣的,就是因为有了这种情趣,他的画有一种老辣、厚拙、苍茫而又不失湿润的感觉和味道。 配音:无可置疑,陈一耕是从传统文化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踏入艺术之门起步于书法、篆刻,他曾用10年的宝贵光阴沉迷于其中,体验着在传统文化中的苦与乐。因此,陈一耕的绘画艺术,无论是他的山水还是人物都得益于他的书法和治印所奠定的功力。他对传统理解的最宝贵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了传统发展的动力,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因为他懂得任何艺术都是脱胎而来的生命,所以,他在传统武库中精熟了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演练与创造。当代书法和古代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所承载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少,这就意味着它的艺术功能的强化和艺术规律的探索已成为今天书法艺术的大趋势。陈一耕是中国书法的虔诚信徒,又是一位勇敢的叛逆者,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唯此方可谓真正的继承者。 陈一耕看书与画陈一耕:诗书画印它是整体的,有一种说法叫二十画画、二十年写字、三十年刻印,挺难的,书法写好,没有几十年工夫不行,真功夫,都是在,刻印章,方寸之间别有天地,虽是雕虫小技,但是天地大着呢,所以要很多智慧和心血铸在里面。 陈 平(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系主任、教授):首先是对他篆刻印象最深。他篆刻非常有特点,从刀法上、从布局上也是很有意思的。后来又知道他在画画,画画非常有灵性。他的画画跟他的书法也是分不开的,他的线条跟画画的语言是连在一起的。他的书法跟绘画是融为一体的,所以说一个好的绘画跟书法是分不开的。因为他必须有书法的功底才能在绘画中自由的运用,如果没有书法的语言在绘画中也往往是枯燥的。而一耕呢,恰恰是一种以书法来写景,所以说这点是难得的。 配音:就当代现状而言,像陈一耕这样的“四者兼能”的画家已不多见,他需要比别人更多的文学、书法、治印方面的兴趣与才能,多纬度地用心,“四者兼能”的重要价值在于修身养性,成才周期长,学问需要岁月积累,画家必须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安贫乐道,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情况下,陈一耕“四者兼能”的艺术精神和追求,尤其显得可贵,更有一种对传统文化渊源的承传和保护的意义。由此,陈一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寻到了自己的视角,建立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得心自如地舒展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应该说,陈一耕是一位极富抒情气质与浪漫意韵的画家,他善于把物质与现实的山水诗意化、精神化,并娴熟地转换为笔墨语言与形式法则。在融入了诗、书、画、印、禅学的综合素质中,使作品底蕴丰厚,洋溢着魅力四溢的文化气息。作品的格调因此得到提升,产生了古今沟通、承前启后的文本特点,焕发出当代绘画特有的诗情和美感,在贴近自然中讴歌生命,成为陈一耕永不改变的理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