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家沟村
释义
1 山东省胶南市宝山镇李家沟村

概况

李家沟村隶属于山东省胶南市宝山镇,位于镇驻地西南2.5千米处,是宝山镇、铁山镇、六汪镇交界处,号称宝山南大门,地处丘陵。总耕地1845亩。

名称溯源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从云南迁至高密“老墓前”,后又迁此立村。因地处山沟,取名李家沟。

人口组成

截至2004年,该村共有220户,687口人,以李姓为主,另外还有柴、刘、周、马、杨、朱、芦姓等少数居民。

组织建设

2004年该村有党员30名,其中60岁以上的12人,56—59岁2人,45—49岁13人,30-39岁3人,有3人常年外出,老弱病残的5人,建国前老党员2人,村党员老龄化比较严重,40岁以下党员只占全部党员总数的6.7%,该村组织建设缺乏活力。

经济概况

李家沟村历来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林果业近

500亩,林业面积1000余亩,成为该村支柱产业。

该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村内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着重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了一首饰品加工企业,消化吸收农村劳动力40余人。同时利用村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旅游富农”的工作思路,规划建设了李家沟生态示范园,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带动农民致富。

文明建设

该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注重三个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先后被党委政府评选为“社会主义文明村庄”、“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村政建设

村党支部建于1945年。历任党支部书记有:李培寿、李培积、李培念、李世春、李广石、李广喜、李广友、李世和。村人民政权建于1938年。历任村政负责人有:李培亨、李广钦、李培学、李培积、李培晓、李广文、李广石、李广用、李世和、李广清、李世富。现有党员46人,团员25人。广大党员、民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积极对敌展开麻雀战,阻止敌人的侵扰活动。1943年秋,石良集据点二鬼子到村中抢粮。村团长李培奇带领民兵埋伏在村东耩坡下,截击敌人,一场激烈战斗之后,40雨敌人拖着被打死的狼狗,背着2名受伤的伪军狼狈逃窜。李培奇增被北海军分区授予“民兵模范”的光荣称号,并颁发给奖状和钢枪1枝。现有60多名青年民兵参军参战,解放战争中,村先有4次出民工70多人,组织担架队随军南征北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应有的贡献。现有民兵74人,其中武装民兵24人。

2 云南省华坪县船房乡李家沟村

村情概况

李家沟村隶属于船房傈僳族傣族乡嘎佐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2.00 公里,距离乡政府10.00公里。国土面积0.53平方公里,海拔1,580.00米,年平均气温18.10 ℃,年降水量980.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水稻 等农作物。有耕地73.00亩,其中人均耕地0.70亩;有林地250.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6户,有乡村人口104人,其中农业人口104人,劳动力5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4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900.00 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73.00亩,其中:田38.66亩,地34.34亩,人均耕地0.70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250.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6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58亩,主要种植花椒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00亩,其中养殖面积2.00亩;草地260.00亩;荒山荒地180.00亩,其他面积30.00亩。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0.50万元 。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8户通自来水,有2户饮用井水,有12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有1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5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户。

该村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00公里。全村摩托车5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0.0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3.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3 亩。

该村到2006年底,有26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50万元,占总收入的43%;畜牧业收入1.00万元,占总收入的29%,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2头,肉牛3头;渔业收入0.20万元,占总收入的6%;第二、三产业收入0.80万元,占总收入的23%;工资性收入1.50万元,占总收入的43%。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5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0人,在省内务工10人。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26户,有乡村人口104人,其中男性61人,女性43人。其中农业人口104人,劳动力54人。该村以傈僳族为主,其中傈僳族94人,汉族10人。

到2006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04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3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 距离村卫生所2公里,距离乡卫生院10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20户。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人居环境差,宅基拥挤;公益事业基础建设薄弱,人畜饮水水源不足,饮水管网严重老化,急需改造;农村电网没有进行农网改造,用电安全难以保证;乡村道路晴通雨阻;村内道路硬化程度较低,需要完善;村内排水沟渠、垃圾池、公厕、文化娱乐场所等急需建设,村容村貌差,须待整治,群众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畜牧业及二三产业。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群众思想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力推广农村实用科学技术,改善交通状况,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提高养殖效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2: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