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王礼蕉梅锦鸡图 |
释义 | 【名称】清王礼蕉梅锦鸡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民间收藏 【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简介】 纸本,设色,纵114.7米,横47.2米。 王礼(1813—1879)字秋言,号秋道人,别署白蕉研主、蜗寄生。江苏吴江人,久居上海。 在中国美术史上,叫“王礼”的书画家有好几位,都不是什么声明显赫的大家。像这幅《蕉梅锦鸡图》的作者,有的辞书只是寥寥数语地简单介绍几句,也只是聊备一格而已,而大部分辞书连这“一格”都不备,根本不予收录。是不是传世的佳作只能够出自大画家的手笔,像王礼这样名气不大的画家就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呢?当然不是,这件《蕉梅锦鸡图》就称得上是一幅寓意深刻的佳作! 作品的画面内容相当简单:瑞雪初霁,一株芭蕉树下的岩石上伫立着一只锦鸡,周围有几枝梅花。如果只是从画面上分析,这幅作品的确没有什么可说的,只是寻常景物而已。但是,真的是这样的简单吗? 欣赏中国画和创作中国画一样,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只是了解到画面上所描绘的具体内容,这只能叫做“看画”;细致地考究一下创作者的笔墨、构图、意境,从而了解到作者的学养功力与笔墨造诣,这可以叫做“读画”;如果真上升到“鉴赏”的水准,就不是一日之功了,它不仅需要鉴赏者深通画理,同时要具有独到的目力与深邃的思想,所以,学术界才有“鉴赏家”的出现,而一个好的鉴赏家所需要具备的素质绝对不低于一个好画家。 看到王礼的这件作品,自然而然地使人联想到王维的那桩“雪里芭蕉”公案。传说,王维曾经创作过一幅《袁安卧雪图》,画中有芭蕉树伫立在雪中的场景,很多人批评王维违背了自然常识,在严冬大雪时节,天气寒冷,草木凋零,哪里会有“雪里芭蕉”这样的情景呢? 有“诗佛”之誉的王维精通禅理,他的作品往往是寓意深刻。关于“雪中芭蕉”公案,沈括给予的解释最为精辟,他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色彩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张)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梦溪笔谈》卷十七)。有了这样的先例,再反过头来欣赏王礼这幅作品中的芭蕉,是不是也可以体味出“造理入神;迥得天意”的妙趣呢? 在中国画中,许多画家都喜欢画芭蕉,这不仅仅是成片的芭蕉给人以“绿天如幕”(金农语)的感觉,同时,芭蕉的寓意也极为深刻。《涅盘经》有云:“譬如芭蕉,生实则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陈寅恪先生也曾经谈到过佛经中以芭蕉比喻人身的问题,他说:“考印度禅学,其观身之法,往往比人身于芭蕉等易于解剥之植物,以说明阳蕴俱空,肉体可厌之意”。(《金铭馆丛稿》二编),把像人身一样易枯坏,不够坚实的芭蕉置之雪中,预示着人的身体生长于瑞雪之中,勤修精进,最后达到长生不坏的境界。王礼的这株芭蕉树就是象征着长寿、健康、平安。 锦鸡是中国画里常见的题材,这是因为锦鸡的寓意更为人乐道,与绣球花相配,就是“锦绣前程”;与玉兰花相配,就是“金玉满堂”,这幅作品以迎风傲雪,寒香四溢的梅花相配,就是代表着“锦上添花”。锦鸡下面的岩石又有长安永固的含义,几种景致巧妙搭配形成了一幅寓意深刻的吉祥图画。 这件作品的创作技法也相当的高超。芭蕉的叶子用阔笔扫出,一气呵成,真如同风樯阵马一般,痛快淋漓。在笔势的急速变化之中,巧妙地掌握住用笔的干、湿、浓、淡,叶面上的飞白如同晶莹瑞雪,生动自然,丝毫没有人为造作的感觉。在底色的大片的晕染中为叶梗留白,既表现出画中的雪意,又显得别致巧妙,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匠心的显现。 锦鸡的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尤其是羽毛的点染更是质感强烈。设色艳而不俗,鸡脸颊用色鲜艳,与画面整体的冷色调相对应突出了锦鸡的主要地位。喙与爪完全是以书法的笔法刻画完成,骨力强劲,劲道十足。 几枝梅花大有画龙点睛的奇妙功效,梅花的枝干以焦墨写出,苍劲凝重,与轻灵滋润的梅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显得梅花的花瓣更加娇艳。一块岩石,勾勒果断沉稳,用笔爽健利落,皴染细致。尤其是几处白粉点苔更有提神醒目的作用。用白粉点苔在古人画作当中并不多见,作者为加深雪意而加以使用,这种灵动性是值得称赏的。 画上题款“秋潭仁兄大人属,白蕉研主拟元人画”,品味画面气息,这件作品的确有些元朝晚期花鸟画的遗韵,只是设色更加大胆,用笔更显粗犷雄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