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华式校庆 |
释义 | 定义清华式校庆是指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在2010年4月26日百年校庆启动仪式上向公众表态的、中国著名高校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所有花销均来自校友和社会的捐赠、不花国家一分钱的、校庆经费完全自筹的模式。 背景清华百年,无疑是教育界乃至整个国家的盛典。谁都知道“清华”二字意味着什么,学术之高地,人才之摇篮,科研之重镇,一百年来,这座学府与这个国家命运交织,并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百年来,风雨兼程、起起伏伏,经岁月之沉淀,如今的清华底蕴与朝气共兴。此刻,有太多理由回忆这百年的春秋。基于全社会的尊重与校友的深情,清华百年校庆在一片祝福中拉开帷幕。 概要清华,世界名校,引人注目,百年校庆,更是金碧辉煌,世界关注。不仅是为了送上祝福,同样旨在探讨隆重背后的可感细节:一如经费,一如其它。陈副校长言“百年校庆不会花国家一分钱”,话语间不乏底气与自豪。而在我印象中,公共议题似乎从未涉及“校庆经费来源”的讨论。鲜有人追问校庆经费该从何来、如何用?公众潜意识里,用国家经费办校庆并无大错。得益于清华校庆的超强眼球效应,民众视角开始关注“校庆经费”这一“冷门话题”。 探讨有必要反思公众层面的一些隐性共识,比如我们一直默认着国家经费支撑的各种校庆。诚然,公众由来已久的“默许”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动用公共财政支持校庆,不算什么“过失”,仅仅是为了教育经费被更有效地使用,而借鉴清华大学的经费筹措模式,我们试图探讨如何实现更合理、更具亲和力的“校庆”。 必须承认,清华大学的运作手法不具备普遍性。一来,并非每个高校都具备清华大学的感召力与认同感;再者,并不是所有高校的毕业生都具备清华校友的经济支付能力。指望每个高校都依赖捐赠独立支撑“校庆”显然不切实际,可行的努力只是希望从清华大学的运作中,借鉴些许可以参考的经验。 问题的核心是,怎样使校友对母校的感情转化为现实的资助,特别对于品牌效应有限的高校而言,保持与校友的情感纽带尤显重要。不妨参考西方经验:哈佛大学每年都能收到巨额的校友捐款,但前提是,校方始终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并不时寄出选票让校友参与决定校务。彼岸之做法,我们未必能全盘移植,但让校友能更多地影响校务无疑是必要的。唯其如此,才能始终维持两者之间的互助关系。 清华大学之所以有底气、有实力不靠国家经费而自办校庆,乃是基于“清华”对校友的强大感召力。理想状态下,我们期待更多的“校庆”实现经费独立。这不仅代表了一所学校的亲和力与良性自生能力,也意味着有限的教育拨款能被更有效地使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