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秦腔剧作家 |
释义 | 版权信息书名:秦腔剧作家 ISBN:9787806808764 作者:谢艳春 定价:¥26.00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秦腔剧作家》内容包括:王九思(1468年)、康海(1475年)、王元寿、王异、李芳桂(1748年)、王筠(1749年)、王伯明(1859年)、李桐轩(1860年)、孙仁玉(1873年)、范紫东(1878年)、李约祉(1879年)、高培支(1881年)、李仪祉(1882年)、王绍猷(1883年)、封至模(1893年)、谢迈迁(1895年)、淡栖山(1897年)、王淡如(1899年)…… 图书目录王九思(1468年) 康海(1475年) 王元寿 王异 李芳桂(1748年) 王筠(1749年) 王伯明(1859年) 李桐轩(1860年) 孙仁玉(1873年) 范紫东(1878年) 李约祉(1879年) 高培支(1881年) 李仪祉(1882年) 吕南仲(1882年) 王绍猷(1883年) 封至模(1893年) 谢迈迁(1895年) 淡栖山(1897年) 王淡如(1899年) 冯杰三(1901年) 杨鹤斋(1903年) 马健翎(1907年) 姜炳泰(1913年) 张棣赓(1914年) 黄俊耀(1917年) 谢蒙秋(1925年) 杨克忍(1931年) 朱学(1935年) 田井制(1940年) 郝昭庆(1940年) 冀福记(1942年) 丁金龙(1942年) 陈正庆(1943年) 曾长安(1944年) 史雨泯(1944年) 赵静铭(1947年) 张平(1948年) 党小黄(1952年) 王小玲(1952年) 张民翔(1953年) 谢迎春(1954年) 谢艳春(1959年) 陈彦(1963年) 参考书目 后记 部分书摘1912年初,孙仁玉出任陕西都督府修史局修撰。他认为:“社会教育,其感人之深,普及最广者,莫如戏曲,旧日戏曲优良者固多,而恶劣淫秽是以败坏风俗者,亦所不少。”于是在修史之余,与李桐轩先生相商提出“拟组织新戏曲社,编演新戏曲,改造旧社会”。李桐轩很是赞同。二人的倡议得到张翔初、郭希仁、井勿幕、杨西堂、陈伯生、王伯明、薛卜五、高培支、胡文卿、刘介夫、李子州、田灵仙、李春堂等163名爱国军政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于是,由孙仁玉起草易俗社章程,并垫资。700两白银作为开办费。他们各方奔走,联络知名人士和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1912年7月1日在陕西省议会礼堂召开了易俗社成立大会。从此,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第一个新型戏曲学社正式成立。孙仁玉在易俗社历任社长、评议长、编辑主任等职。在风云变幻、战乱四起的年月里,他团结同仁、惨淡经营、发展和壮大了易俗社。孙仁玉主张秦腔不但要演遍全国,还要走出国门,在他的积极倡导下,1921年和1922年,易俗社赴武汉三镇演出,轰动一时,大获成功。1924年7月,鲁迅先生应邀来西北大学讲学,在易俗社连续看了五场戏,对易俗社立足社会教育、移风易俗的功绩给予高度评价,并为易俗社题写了“古调独弹”的匾牌,还把他的讲学费50元大洋捐给了易俗社。孙仁玉慧眼识才,爱l昔人才。易俗社早期甲班学生刘箴俗,家境十分贫穷,致使他面黄肌瘦、头上生满黄水疮。入社考试时,主考官一见心生厌恶,没有考试就拒之门外。孙仁玉见后,认真观察,认为他是一个旦角材料,招他人社,精心培养。经教练陈雨农、党甘亭悉心调教,刘箴俗专工花旦,显露才华。孙仁玉亲自为刘箴俗写了《青梅传》本戏,一经出演,名驰三秦,蜚声武汉三镇,被誉为“南欧(欧阳予倩)北梅(兰芳)西刘(箴俗)”。易俗社演员张秀民当初学习须生,每次演戏都不成功,被易俗社辞退。孙仁玉知道后,认真端详张秀民,让他说了一段道白后,他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