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桥头镇桥头中学
释义

学校简介

东莞市桥头中学创办于1956年9月,校舍在东桥市原桥头农职学校旧址,始为初级中学,第一届招生仅112人。1963年校舍迁至光明路新校区,规模扩大。1968年创办高中班,成为一所镇办完全中学。1980年停办高中班,1985年秋开办职业高中。1987年,镇政府斥资重建桥头中学,1988至1989年学校连续被评为“东莞市普教系统先进单位”、“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单位”。1993年桥头中学初三升学考试,平均分居全市同类学校第一名。1995年桥头中学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1998年1月,市委、市政府授予桥头中学“文明单位”称号。1999年7月,桥头高级中学并入桥头中学,校址迁至工业大道南。因桥头中学为新的完全中学,不符合省一级学校要求,省一级学校自行取消。2005年,镇政府进一步推进联合办学,斥巨资改建、扩建桥头中学,次年1月文德中学并入桥中。

五十多年来,桥头中学在镇委、镇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下,不断发展壮大。现在,校园占地面积80040平方米,生均30.4平方米;建筑面积33807平方米,生均12.8平方米;绿化面积5442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68%。现有教学班45个,学生2633人。全校共有教职工144人,专任教师140人,其中在读研究生3人,本科学历117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高级教师4人,中学一级教师72人,中、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54.3%。中共党员49人。

几年来,镇政府投入近3000万元,兴建综合楼一座、教学楼三座,改建实验大楼一座、教学楼三座,完善各类功能室的设备。学校行政班级数与教辅室之比达到1:1.76,教室和功能室都建有多媒体教学平台。计算机互联网络完善。全校共有计算机376台:其中教师用手提电脑130台;计算机室3间,共有计算机180台;教学平台42个。常规教学仪器按省一级学校标准配齐。音乐、美术、劳技仪器能满足教学需要。学校图书阅览室有学生座位252个,教师阅览室有42个座位,藏书77996册,生均31册。体育卫生器材按标准配齐。有标准400米跑道的田径场1个,有标准篮球场及其它球类场地10个,乒乓球台10张。生物园、地理园各1个。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齐全,能满足教学需要。

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开。各区净化、绿化、美化效果好,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新颖、精巧。环境典雅优美,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处处渗透人文性、育人性,多层次地体现浓厚的文化氛围。

我们在“关爱”师生、走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绩。教学质量年年上新台阶:2007年高考,录取率80.7%。2007年中考,600分以上42人,上市属重点中学(五大校)分数线的有80人,被录取的有60人,也实现中考连年创新的目标。科研成果丰厚:近三年,学校承担了7项省级以上、3项市级科研课题;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有119篇获市以上奖励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出版;学生有近141人次获市以上各种学科竞赛奖励。

三年来,我校英语科组、物理科组先后被评为市“普通中小学先进学科教研组”,学校先后被评为“东莞市文明单位”、市“学校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东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单位”、“东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先进单位”、“东莞市科普特色学校”等。

师资队伍

全校共有教职工144人,专任教师140人,其中在读研究生3人,本科学历117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高级教师4人,中学一级教师72人,中、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54.3%。

办学历程

1956年9月,桥头中学诞生,校舍在原“桥头农职学校”旧址(东桥市),负责人是李光汉。第一届招生112名,教师3人。

1957年9月,新建桥中校舍(3个课室,1个老师办公室),校址迁往光明路,饭堂仍在东桥市。新增2名教师。

1958年,陈达群任桥中第一任校长,并在师生中发展中共党员。同年秋,招收新生2个班。

1959年,桥中第一届学生毕业,大部分学生升入高中,考上莞中高中部的有16人,升入师范的有20人,并有多人考上省、市中专、技校。

1960年,桥头中学成立第一届党支部,陈达群任党支部书记。

是年,黎祝龄任校长,第二届毕业生全部升入高中。

1961—1962年,桥中师生共同过艰苦生活,坚持工作和学习,度过经济困难时期。

1963年,桥头中学两校区合并,全部师生搬入新校区(光明路)。

1963-1966年上半年, 桥中师生到惠阳附近的潼湖种田几十亩,学校被县评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1966年下半年,桥中卷入“文化大革命”漩涡,大部分教师被批斗,桥中成了“文革”重灾区之一。

1968年,桥中创办高中班。

1969年,湛潮泰任校长。桥中扩建运动场地。

1971年,刘荫就任校长。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桥中各方面走上正轨。1971年,刘荫就任校长。

1978年,谢沛生任校长。1980年,桥中停办高中班。

1981年,莫锡灿任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1982年任校长。

1982年,桥头区拨巨款在桥中兴建校舍兼办公大楼2座。

1985年秋,区委书记莫浩棠、桥中校长莫锡灿等人到香港访问旅港校友,并在香港成立了“桥中旅港校友筹委会”。同年秋,办起了职业高中。

是年,桥头区拨款10多万元在桥中兴建教师饭堂、课室和实验室。市政府授予桥中“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是年,桥中在全市中学生游泳比赛中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

1986年,桥中荣获市首届少先队大检阅二等奖。

是年,桥中考上重点中学的总人数居全市同级中学前列,是年,桥中被东莞市评为“普教系统先进单位”,光荣出席惠阳地区“普教系统先进单位”代表会议。

是年12月12日,桥中举行建校30周年庆典;14日召开庆祝大会,各届校友参加庆祝活动。曾任桥中校长的湛潮泰赠送图书300册。

1987年,桥中重建。

1988年,桥中被评为“东莞市普教系统先进单位”。

1989年,桥中被市评为“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单位”。

1989-1991年,桥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东莞市校园‘三化’建设先进单位”。

1991年,桥中初三级升学考试平均分居全市同类学校第二名。

1992年8月,罗柱洪任校长。同年,初三级升学考试平均分居全市同类学校第一名。

1993年,桥中初三级升中考试,平均分居全市同类学校第一名。

1995年,桥中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1998年1月,市人民政府授予桥头中学“文明单位”称号。

1999年7月,桥头中学与桥头高级中学合并,罗柱洪任校长。

2003年9月,吴雅清任校长。

2004年9月,桥中社会实践课题《梦萦家乡十里长廊》获省二等奖,并编入广东省高中综合实践课本。

2005年,镇政府进一步推进联合办学,第一期工程拨款2000多万元,对桥中进行扩建和改造,并添置和改善教学设备设施。

2006年2月,桥头中学与文德中学合并,由沈样忠担任校长。

2006年10月,桥头中组织创办市“英语特色学校”展示活动。

2006年12月10日,隆重举办桥头中学50周年校庆活动。

2008年4月,桥头中学被评为“东莞市科普特色学校”。

2008年12月,桥头中学被评为“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

办学宗旨

发展目标:构建有特色,高质量的规范化学校。

办学理念:牢固树立“做到自己最好”的意识,创办成功学校。

课堂理念:低起点、多互动、快反馈、点点清。

学生发展理念:德智两强、身心两健、差异发展、追求成功。

教师发展目标: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队伍建设理念:以好教师发展学校,把学生交给好老师

办学目标

创办一流学校,造就一流师资,实施一流管理,培养一流人才,培养有理性、有智慧的现代公民:

1、理性者就是要学做善人,学做真人,学做能人。

2、理性者就是要自理自立,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3、理性者就是要具有较强的判断、推理、质疑、批判的思维能力。

4、教育过程要体现开放性,教育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竞争能力的现代公民。

5、具有五种心态:

一是平常心。能冷静地、有长远眼光地面对每一个胜负得失。

二是进取心。有目标,积极进取,奋发图强。

三是包容心。有宽广的胸怀和气概,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能够以包容的心态去处理一切事情。

四是自信心。不卑不亢,乐观向上,具有百折不扰,拼搏进取的气质。

五是责任心。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主动创造精神。

6、明事理,明自我,做到开放、共享、审美、超越。

7、现代公民必须做到“爱国、守法、诚信、知礼”。

办学特色

构建“平安校园、书香校园、科普校园、绿色校园、智能校园、人文校园。

办学成果

2006年3月,文德中学并入桥头中学。三年来,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以身作则,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讲实话,做实事,求实效,出实绩”为准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优化德育管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求真务实,进一步提升了行政班子和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了校风根本好转,基本实现了“校风育人,质量求胜”的目标。现将三年来的教育教学成果分述于下。

2006-2007学年教育教学成果

1、我校物理、英语两个科组被评为“东莞市先进学科教研组”,团委被评为东莞市2006年度学校共表团工作先进单位、青年志愿者服务先进单位。

2、全体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有1篇论文发表,5篇论文获得市级以上奖励,12人在市基本功竞赛、说课竞赛、优质课评比和书画大赛中获得各种奖励,13人被评为市先进科普工作者、市学校系统优秀团干、市优秀班主任、镇先进教师、镇优秀共产党员。

3、竞赛成绩优异:

王绍舒老师带领学校航模队参加东莞市航模比赛,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

朱天朝老师辅导的学生参加第十七届初中应用物理竞赛,共有6人获奖。其中黄浩权、韩嘉杰同学荣获全国二等奖;莫颖杰、林正江、刘志强同学荣获全国三等奖;魏善员同学荣获表扬奖。

罗焕明、魏进旺老师辅导的学生参加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共有5人获奖。其中韩嘉杰同学荣获全国二等奖;魏善员、扬宇同学荣获全国三等奖;罗溢聪、刘志强同学荣获表扬奖。

王欢伦老师辅导的学生黄锐钧同学参加全国英语竞赛,荣获全国三等奖。

聂建锋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东莞市信息技术比赛,3人获三等奖;

罗小玲等老师带领女教师参加“三八”妇女节健美操比赛、“六一”文艺汇演都获得了一等奖;

范瑞科老师带领学校毽球队勇夺全市团体总分第四名。

4、高考上重点线1人,市定指标为0;上本科线以上9人,是市定指标2.25倍;上省专三A线以上25人,是市定指标1.79倍;上市专科三B线以上66人,是市定指标1.38倍。

5、中考录取莞中公办班11人,是去年的1.8倍;考上市属五所重点学校75%面向全市招生分数线的有67人,是市平均水平的1.5倍,是去年同类标准的1.3倍。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教育教学成果

1、我校申报创建科普特色学校,并接受了省、市专家们的评估,得到了一致的好评;申报贯彻实施体育卫生两个《条例》评估,荣获东莞市“优秀等级学校”荣誉称号。

2、我校教师孔坚进和黄其鑫两位老师,参加了2007年度东莞市中学中青年地理教师优秀课评选,分别荣获初中组一等奖和高中组三等奖。

3、我校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有1篇获得全国一等奖, 2篇获市二等奖,2篇获市三等奖。

4、我校学生参加2007年东莞市“电信杯”第三届读书节网上Flash动画设计大赛,荣获Flash动漫画一等奖3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2人,获奖人数占全市的1/4,且有八幅作品在国家级刊物《书画报》上发表。

5、我校学生参加2007年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省少儿创新奖1项;参加2007年东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荣获市二等奖2项;市三等奖5项。

6、我校学生参加第五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比赛,获省二等奖1项,省三等奖3项。

7、我校学生参加2007年东莞市第四届中小学智能机器人竞赛活动,获中学组循轨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灭火比赛二等奖1项、足球比赛三等奖1项。

8、我校学生参加“东莞科幻美术馆”科幻绘画评比,荣获市三等奖1人。

9、我校学生参加东莞市创意物理竞赛荣获市一等奖2项,占全市一等奖人数的50%;二等奖2项。

10、我校德育工作突出“优良校风”建设,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养成,教风、行风明显好转,完成了平安校园的建设目标。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教育教学成果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较为浓郁的文化氛围。

我们在原有英语角的基础上,兴建了地理园和生物园,增加了科普长廊和诗歌长廊,完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初期工程,营造了较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们漫步校园,了解科普知识,诵读经典诗歌,潜移默化,校园学习空气越来越浓。同时,学校加强环境教育,重视体卫工作,被评为“东莞市落实卫生条例”一级学校。

2、重视课前、课间管理,实现了安全立校。

本学期,我们实行“学生德育学分制”,继续抓严抓实课前、课间管理,扫除停车场、小卖部等管理盲点,促进了校风根本好转;我们开展“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和学生防震、防空演练,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实现了安全事故为零的目标。

3、重视教学常规管理,突现校本教研地位,实现了质量立校。

我们在严抓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关注课堂效益,重视校本教研,实现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高考达本科分数线的有2人,比去年略有下降。达到省大专线(A线)以上的有28人,比去年增加了3人;达到省大专(B线)以上的有71人,比去年增加了5人。达到省大专A、B线人数均为历史最好水平。

——中考达到东莞中学正取生录取分数线(638分)有8人,指标数有3人,考上东莞中学公办班共有11人,与去年持平;达到市属五所重点中学正取生录取分数线有47人;600分以上有58人,高分层与附近镇办中学相比有一定优势。

——我校学生参加各种赛事,硕果累累:参加全国、省、市、镇学科竞赛获奖91人次,其中有2名学生获全国数学奥赛二等奖,2名学生获全国数学奥赛三等奖;2名学生获全国化学奥赛三等奖;女子排球队和男子排球队分别获得东莞市中学生排球赛第四名;男子毽球队获得东莞市中学生毽球比赛第二名;有2名学生获东莞市地理小论文比赛二等奖,1名学生获三等奖;有9名学生的作品发表在《书法报·少年书画》上。

——本学期,我校教师孔坚进、黄其鑫分别获得2007年 “东莞市中学中青年教师地理优秀课评选”一等奖和三等奖,同时孔坚进老师参加省优质课竞赛还获得了二等奖;梁锦红荣获“青春东莞、魅力宽带”Flash创作大赛三等奖;张利平获东莞市“首届新莞人书法大赛”铜奖、东莞市桥头镇优秀文艺创作奖,并被评为2006—2007年度桥头镇先进文艺工作者;刘惠顶老师的论文《快速阅读的实践探索》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上。

4、重视科普教育,成功创建了“科普特色学校”。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重视科普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镇各种科普活动,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意物理竞赛、航模竞赛、数理化奥赛、地理小制作小论文大赛、国际少儿艺术大展赛、机器人大赛等等,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拥有较深厚的科普教育积淀。本学期,我们整合了各种科普教育资源、资料,完善了各种场室,成功申报并通过了“东莞市科普特色学校”验收,成为东莞市首批“科普特色学校”。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教育教学成果

1、明确办学目标,成功创建“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

本学期,我们以“构建有特色、高质量的规范化学校”为目标,在学校管理上狠下功夫,继续加强校风建设,不断完善学校档案,12月被评为“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

2、加强科技教育,竞赛成绩突出。

本学期,我校共有80多人次获全国、省、市、镇级奖励。市级以上达50余人次,其中车模竞赛有7位同学获一、二、三等奖,射击比赛有17人次获各个项目前三名(获第一名的有206班邓凤娇等7人),动漫画比赛一等奖1人,电信杯书信比赛一等奖1名,阳光下的阅读现场作文比赛二等奖2名,智能机器人竞赛有4人次获一至三等奖,此外还有其他体育竞赛有20余人次获奖。我校仪仗队参加全镇仪仗队花样操比赛也获得了一等奖。

3、加强校本教研,科研成果累累。

各科教师辅导学生参加全国、省、市、镇级学科比赛,共有80多人次获奖。

老师们积极撰写教研论文,有10多篇文章获市级以上奖励或发表。

还有两名教师,参加市中学语文教学研讨观摩课比赛获得三等奖。

一训三风

校训:做到自己的最好

校风:全 勤 严 实

教风:爱生、重德、严谨、创新

学风:勤思、善学、明辨、笃行

未来展望

1、学校发展目标:构建有特色、高质量的规范化学校。

2、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有理性、有智慧、身心健康的现代公民。

3、教师发展目标:培养重师表、乐合作、善学习、勤反思的现代教师。

4、校园建设目标:建设“环境优美、规划合理、场室充足、设备优良”的规范化学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2: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