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千万别来念法律 |
释义 | 千万别来念法律 基本信息作 者:杨智杰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20-3640-1 版 本:2010年6月第1次印刷 定 价:18元 规 格:32开 240页 6.75印张 字 数:150千字 读者对象:法科学生、法律职业者、对法律行业有兴趣的读者等 内容简介名为“千万别来念法律”,实则批判某些恶风陈习。本书对律师考试制度的反思和建构,对法学教育的反省和建议,想必对我们沾有类似习气的制度具有镜鉴作用。 本书是台湾大学杨智杰博士对台湾律师考试制度进行批判、反省的一部力作。他身处台湾地区法律圈,耳闻目睹法学界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有感律师考试制度对法学教育的负面影响而述。本书语言犀利风趣,揭示问题尖锐深刻,足让业界的读者产生共鸣,同时也挑战了大众对法律人的一些传统的观念。 本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叙述律师考试对台湾法律教育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共笔文化、补习热潮、学习态度等,并分析律师考试中的“甲说乙说”以及考题中的“独门暗器”等各种不合理的设计。后半部分则是针对法律服务市场、法律学术等议题加以分析和批判。 全书洋溢着作者满腔的正义感和对法律人的担忧。写作的初衷是想要透过这本书让外人多了解一点法律系、多反省一下律师考试制度的合理性。对于法科学生、法律职业者或者有兴趣了解法律行业的读者来说,本书值得一品。 目录自序/1 第一章 司法独夫——引论/1 台湾地区的法学教育/2 台湾地区法律学界/6 法律人的能力与人格特质/10 市场经济的力量/12 可信度/13 开始吧/15 第二章 逐字共笔——实际上课情况/17 学习环境/17 共同笔记制度/20 上课内容/25 出席状况/28 第三章 台大补习班——整体课程规划/32 必修课程/34 学生选课偏好/36 开课趋势——台大补习班/39 东吴大学与中原大学五年制法学教育/41 学士后法学教育的困境/43 从崇右企专财经法律科到大学财经法律系/45 结论:课程多样化的瓶颈/48 第四章 补习热一高等补习教育的兴盛/52 补习班兴起/53 保成、高点、康德/55 律师考试派学生/58 大四不来上课/60 考研究所的动机/63 研究所生涯/66 研究所入学笔试浪费台湾人力资源/69 替补习班辩护/71 第五章 甲说乙说——律师考试桎梏/77 重大考试/78 把六法全书整本背下来/80 甲说乙说与独门暗器——出题取向学术化/83 录取门槛/90 改革声浪与反挫/93 第六章 律师太多?费用过高?——法律服务 供需失衡/97 律师收费过高/97 考取律师的人什么都会吗?/101 方案一:改变出题内容与方式/103 方案二:律师考试切割/104 方案三:干脆法律系毕业就当然成为律师/107 文凭与证照制度/109 律师广告/112 律师自律/114 平民法律服务/116 第七章 我是冒牌律师/119 我凭什么担任法律顾问?/119 我的第一件诉愿案/123 我的第一件著作权官司/126 第八章 翻译型——传统法学研究方法/133 没有创新的法学/135 翻译型法学研究/136 考试取向的法学期刊——介绍整理型/143 留学国之争/147 结论:比较法的出路/152 第九章 王牌大骗子——法学新领域与新 方法/157 法学新领域/159 新研究方法/163 自我防御体系的法学圈/167 法律文字通俗化/170 第十章 科举遗毒——法律人的价值观/172 受扭曲的价值观/174 自大,心态/176 法律胜过一切/178 阶级复制/179 法律人亡国论/18l 解读陈水扁/182 第十一章 法学教育的未来/185 “总统府”人权委员会/186 放宽考试限制培养多元专才/188 强制实习培养实务工作者/190 两阶段考试改革方案/192 考试答案不公布与大法官的阻挠/194 老师教学方式上的调整/197 法学教育的未来与其它/202 内容试读自 序 现在台湾一年有5000名以上的法律系(所)毕业生,但台湾的律师考试录取率,法律规定为8﹪,也就是每年只有约四百人可以考上律师。5000名学生为了挤这400个名额,大二、大三就到补习班补习,放着学校的课不上。很多人毕业后三四年,都不肯出去工作,每天徘徊在补习班和图书馆之间。这些,是台面上光彩法律人的背后,众多法律人的悲哀。我在亲身体验过4年法律系生活、且亲身参与过律师考试后,决定写下这本书。 《千万别来念法律》这本书,主要是介绍台湾法学教育的荒腔走板,以及批判律师考试对其所造成的严重扭曲。本书可大概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述律师考试对台湾法律教育的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共笔文化、补习热潮、学习态度等等,并描述分析律师考试考甲说乙说与独门暗器等各种不合理的设计。后半部分则是针对法律服务市场、法律学术等议题,加以分析与批判。 这本书洋溢着我满腔的正义感和对法律人悲哀的担忧。写书的初衷,是想要通过这本书让外人多了解一点法律系、多反省一下律师考试制度的合理性。经台湾“中时晚报”记者杨欣怡帮我做了专题报导后,这本书被炒热了起来。大多法律人都听过这本书,但是看过的人却不多。因而,很多误解、批评、猜疑、打压,都接踵而来。 当初会想这本书,是因为我大学毕业那年去参加律师考试,考到第二天“民事诉讼”一科时,看到一题“独门暗器”,看完题目我根本不知道它在问什么,当时才真正亲身体验律师考试是如何不公不义。因而决定把笔放下,交卷走出考场。回家后,忿忿不平的心情,慢慢燃烧扩大,最后烧出这本书的构想。后来有人告诉我出那题的老师居然曾经在自己任教的学校泄题,这更坚定了我出书的意志。一年后,历经一波三折的出版过程,终于出了这本书。 出书后,很多人赞赏我写这本书的勇气,但更多人对我这样的叛逆小子,只有不屑与瞧不起。瞧不起我的人,大多根本没看过这本书的内容,却一直对我有偏见,认为我是法律界的叛徒。甚至,还有许多实质上的打压,都接踵而来。 但这本书在台湾的出版,仍然有一些正面的响应。例如,据说本书出版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严重、明显的“独门暗器”考题。倘若这真是受本书的影响,也是功德一桩。另外,“考试院”某高官曾私下告诉我,我书上讲的“那个老师”,“考试院”已经认为他行为的确不当,而不再让其出题。知道以上两个正面效应,难道还有人要说“你考上律师来写这本书才有用”这种话吗?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一位老师,就是已去世的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的法治斌教授。透过几位学长转述,我得知法治斌老师在本书出版之后,买了5本,随身带到大陆交流时送给大陆学者。来年,大陆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特别提到了来自台湾的这本小书。我未曾在法老师门下求学,但老师却这般提携后辈,让我非常感激。可惜后来没有机会向他道谢(法老师在2003年去世)。而后来法老师门下的几位学长,也都给我很大的温情关怀。 对于台湾的律师考试,2006年,台湾“教育部”提出了另一种改革方式,打算将来所有的大学法律系改成“法务系”,其毕业生不能够报考律师,只能考书记官、司法四等、五等考试。而将来只有某些传统大校,可以成立专业法律学院(硕士班),让专业法律学院的毕业生,才能报考律师。这个方案实在太过石破天惊,吓坏了不少法律人,因而被反弹声浪阻挡下来。 时至2009年,台湾的“考试院”开始推动另一方案,打算从2011年,将律师考试从过去传统的申论题一试定终身的方式,大幅转变为两阶段的考试方式,第一阶段考选择题,录取1/3的考生,第二阶段再考申论题,又录取1/3的1/3,录取名额将提高至11%左右。对于2006年和2009年的改革,本书第十章“法学教育的未来”,会加入最近的讨论与分析。 虽然我在本书主张,应该学习美国,大幅放宽律师考试录取率,进而避免考试引导教学的问题。但看来短期之内,保守的台湾都不能接受这个想法。但我仍乐观地认为,本书还是能继续发挥作用,引领人思索相关问题。至少,我希望透过这本书,能让读者尽早进行人生规划。 2009年末,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同仁,邀请我将这本书在中国大陆出版。并告诉我中国也有一些类似的问题。我不知道我对台湾问题的思考,能够提供中国大陆读者多少借鉴及反省之处,但我很乐于和中国大陆分享台湾既有的现象。也希望这样的经验,能够激发中国法律界的有识之士,对中国司法考试制度,也进行一些反省。而我也为了中国大陆版,特别新写了第七章“我是冒牌律师”,希望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明,过度严格的律师考试是不必要的。 杨智杰 2010年1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