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石民 |
释义 | 人物简介陈石民(1895—1968),字锡昭,又名基陶,新昌西坑乡(今镜岭镇)西坑村人。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27年起,出任浙江省立蚕桑科职业学校校长。抗战期间,任浙江省蚕丝管理委员会主任、省参议员。新中国成立后,任省春茧代收服务社、省土特产交流部门负责人。是第一届杭州市政协常委,市民革宣传处处长。 发愤东渡立志创业陈石民,字锡昭,又名基陶。1895年出生于浙江嘉兴日晖桥,原籍新昌县西坑村。少年丧父,家道艰辛,发愤苦读,以第一名考入杭州甲种农校,又年年获得第一名官费奖学金。毕业留校,1919年(25岁)考取官费留日,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23年(29岁)在日本长野县上岗蚕种试验场、松本蚕种公司工作一年半后回国。在蚕丝教育界历任苏州农校蚕科教员、主任,嘉兴昆虫局技师,杭州虎林公司缫丝科科长,浙江省立高级蚕桑科职业学校(金沙港、笕桥)校务主任、校长,浙江省立杭州高级蚕丝学校校长。在丝绸经贸界曾历任福华公司丝茧专员兼宁波办事处主任、浙江分公司襄理;复兴公司浙江分公司襄理;浙江省油茶棉丝管理处副主任;嵊县开源丝厂与锦源丝厂驻杭办事处主任;纶昌绸厂、信昌丝茧号、云旦丝茧号经理。建国后历任浙江省春茧代收服务社负责人;杭州市工商联筹委常委;杭州市民革宣传处长等职。1968年8月17日逝于杭州。 古荡建校蚕丝宏愿陈石民从1928年至1938年在浙江省立杭州高级蚕丝学校(今浙江理工大学),正是年富力壮的十一年(34~44岁)。从金沙港、笕桥、梅东高桥、又迁到古荡,为蚕丝学校的发展,也为浙江蚕丝业的振兴费尽了心血。 特别是在任校务主任到校长的十年中,先在笕桥艰苦创业,建有教学楼、办公楼、日本式推门蚕室、宿舍、厨房、膳厅等当时的新式校舍,还将苏堤原有的桑树大部分移到笕桥新桑园。校舍刚具规模,就被航空学校征用。陈石民又为选择新校舍到处奔走,最后选定古荡老和山脚(现浙江大学校址),购地130亩(8.7公顷),分三期开建。从1934年1月选址到1936年8月初步建成搬进新校舍,他都是不辞辛劳,事必躬亲,废寝忘食,到处求援,要钱要人,精心设计,严格要求,才使学校在短短时间内就具有相当规模。 古荡新校舍按照教学、科研、生产、实习、生活、健身等一体化的构想,既有新颖完美的建筑,又有长远发展的规划。除了办公楼、教学楼、显微镜实验室、蚕室、贮桑室以外,还有礼堂、膳厅、宿舍、浴室、工房和各种球场,更具有普通种场、原种场,以至原原种场和规模很大的实习缫丝厂。缫丝厂设有当时日本最先进的80部立缫机的缫丝工场,以及与之配套的扬返场(复摇车间)、清丝间(整理车间)、炉子间及煮茧室,滤水池(水处理设备)、贮茧库、制丝机械陈列室、锅炉间等一应俱全。 在当时,设备这样齐全,实习基地这样先进,环境这样优美,布局这样合理的蚕丝学校,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可惜在其日本侵占杭州时期,将它作为军马场肆意破坏,至1945年投降前夕,还要付之一炬摧毁殆尽。古荡历经沧桑,解放后文化院校林立,陈校长生前曾深为感慨地回忆说:“我当时选定在古荡建造蚕丝学校,还是有眼光的。” 缪祖同(当时制丝系主任,后任校长)在“抗战胜利蚕校纪念册”中写道:古荡原校舍至丝厂、蚕室、桑园、农场、运动场、庭园、乃至一花一木,一水沟、一墩石之布置,无不经前陈校长之苦心设计与惨淡经营。1936年落成典礼上,各界来宾无不为蚕丝学校新校舍的规模宏大、窗明几净、园林式建筑而叹为观止。 当时蚕丝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四十三名教职员中,留日和赴日进修回来的有十六人,占37.2%。每届毕业生前三名还可以保送留学和进修,人才济济,聚集了当时的蚕丝精英。每当新生入校和新教员到校之际,校长和同仁都要一一介绍依山傍溪(护校河)的优美校舍,畅谈蚕丝学校的远景,倾诉振兴蚕丝业的遐想。 时过五十年,留日老教员孙虞卿、周仙美(现浙江诸暨农校退休),以及现浙江丝绸工学院顾问陈钟教授十分深情地回忆说:陈校长当时对古荡的遐想,影响了我们一生为蚕丝及教育事业努力工作,当时三十年代的宏图,有的已不亚于当今八十年代的规划,例如在杭州玉皇山即将建成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当时陈校长就已有设想筹划,要尽快在老和山麓建造的。 当时以古荡为基地,陈石民还积极参与了浙江蚕丝业的蓬勃开展。例如:俞丹屏创办的西湖蚕种场及其蚕业讲习所(在拱宸桥西);在武林门外筹建西冷蚕种冷藏库等等。特别是从1932年起,为了推广栽桑、统一蚕种、指导养蚕、统制收茧,浙江省先后在萧山县、余杭县、杭州市成立三个改良蚕桑模范区,又扩充到29个县成立蚕桑改良区。1934年1月经济委员会成立全国蚕丝委员会,会址就设在杭州。其中陈石民以校长兼任杭州市蚕桑改良委员会总指导所的指导主任,下设四个改良区,区下分设指导所,每所委派1~2名指导员。当时由于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科技人员直接在农村进行技术指导,成效十分显著。到1936年全省蚕业指导员有484人(大都为蚕丝学校毕业学生或培训生),育蚕户14214户,共育蚕种93263张,可谓一时之盛,在浙江蚕丝业史上是空前的;其科技人员队伍之庞大以及他们改良蚕丝事业坚强决心,在当时工农各界中也是有口皆碑的。 浙江丝绸工学院(今浙江理工大学)名誉院长朱新予生前一再提到:“30年代蚕丝业的兴旺,是当时一代同仁辛勤奋斗的结果,作为校长,陈石民是当时的带头人,誉为‘蚕头’也不为过。”由陈校长亲自设计的蚕丝学校的校徽上就有解剖的“蚕头标志”(见附图1),表示前身“蚕学馆”是全国首办的蚕校。又例如“蚕宝宝”(柴焕锦)、“蚕铁娘”(马骧)等体育健儿也曾在当时浙江体育界传为美谈。陈校长培养学生不仅强调德育智育,同时也十分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他坚持要求把体育作为升级毕业的重点考核科目,专诚聘请体育专家周汝型等老师加强指导训练,在历届省市体育运动会中人才辈出,不少男女运动员名列前茅,有的还多次参加全国运动会。柴焕锦曾两次参加全国运动会,在运动场上、越野赛跑、登高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并保持了全省万米长跑记录,直至解放前一直未被打破,一生获奖累累,声誉卓著,故被誉称为“蚕宝宝”。柴老现已高龄七十有八,缅怀石民师时体会特别深刻:“我在丝绸事业中能健康服务至今,而且有所成绩和一些贡献主要是学校特别是石民先生等的悉心培养和谆谆教导,使我终身难忘。”充分说明当时蚕丝学校在浙江人民心目中影响之深远。若无日寇入侵,古荡蚕丝学校的发展必极为可观,我省蚕丝业也将会大大推前若干年。关于陈石民在当时的作用以及古荡远景设想,到现在都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惜资料几乎散失殆尽,需要积极组织力量搜集发掘整理,对策励后人,图强奋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时杭州文教界著名省属单位杭高、杭初、杭女中、杭师、蚕丝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的校长、馆长计十一人,每月有一聚会,轮流做东。原浙江图书馆馆长陈训慈回忆道:“陈石民谈笑风生,热情待友,乐于助人,关心公益,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陈石民精力充沛,在当年杭州纬成丝厂、虎林公司、西冷印社、国货商场以及三友实业社等的成立兴建中,都曾多次出力与献策。 育人建业造福乡里日寇侵华,古荡校舍刚建一年,即在铁蹄下被糟蹋摧毁。 为保存蚕丝教育力量,陈石民弃全家不顾,率130余师生,带着设备、图书、资料,历尽颠沛流离,坚持在临安徐家坞友谊蚕种场、寿昌紫竹庵先后开课。到龙游溪口后,迫于战事暂时停办,又到处奔走筹划,在新昌鼓山蚕种场和嵊县甘霖镇显净寺先后复校开课。当时生活十分艰苦,学校师生一致公认,只要陈石民在校,师生就生龙活虎,学校便欣欣向荣。即使在他调离后,仍十分关心学校,积极催要经费,推荐优秀教员。日寇侵扰甘霖镇后,他还专门接待学校师生到自己家乡西坑陈家祠堂避难。另外,他集民间人、财、物力在兴善寺主持创办“新昌县私立蚕桑职业学校”(现澄潭中学),亲自兼任校长,招收学生三届,毕业百余人,大都奋战在蚕桑生产、教育第一线,解放后政府充分肯定该校成绩,承认学历。 凡此种种,在发展蚕丝教育事业以及培养浙江蚕丝人才方面,陈石民业绩卓著,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 抗战期间,陈石民先后出任过当时财政部贸易委员会丝茧专员兼宁波办事处主任,复兴公司与富华公司浙江分公司襄理,浙江省蚕丝管理委员会主任等职,都是在艰苦抗战的条件下竭力恢复蚕丝生产和发展出口贸易。为了增强抗战经济实力,他提出过许多独到的见解。例如:浙东丘陵可大事发展蚕业,其要素均优于浙西平原;蚕丝事业与农、工、商、外贸、金融、教育等社会各业均有联系,必须善为运用,方能计策万全;发展蚕丝事业的利益分配,务求遍及农工大众,给予相当优厚的利润,绝对取缔中间商和买办的居奇剥削。(详见“本省蚕业管理和计划私议”<原文载1940年《浙江农业》第二十、二十一期合刊>),在此期间,他经手款额千万之巨,全部账目一清二楚,廉洁自守,两袖清风。 日寇进入新昌西坑村时,陈石民与村民均藏匿在山中。日寇得知他是东京帝大毕业生,指名要他出任新昌县维持会会长,否则扬言要烧毁全村。消息传到山中,人心惶惶,不知所措。陈石民深思之后,首要保全民族气节,决不当汉奸,又要保全西坑不遭日寇火焚,定出调虎离山之计。建议村自卫队先到西坑前山放几枪,再绕过山头到远山放几枪。日寇乍闻枪声,即仓促集队出村,向远山寻声而去,就这样保全了西坑村。村民称道:“石先生见多识广,妙计退寇保全西坑”。后为防止日寇再来寻事,陈石民携家迁往仙居、临海等地。 在此期间,除了在新昌创办鼓山蚕种场和“留芳”蚕种场以外,还在仙居创办了“仙居丝厂”,以及利用临海当地棉花资源,在白水洋创办“立生纱厂”等实业,以发展战时经济建设。 老共产党员竹明山的回忆录(原文保存在嵊县党史办)记载:1943年,我党的一位好朋友——张仲愚因救助四明山游击队,被国民党浙江省保安队押送天台,“坐牢三个月,后经张的好朋友陈石民保释”。“抗战胜利后,……浙保第二次逮捕了张仲愚,并妄图在押解杭州途中进行暗杀。又是陈石民出面与竺鸣涛(浙保司令)打交道,才保证了途中的安全。张在浙江第一监狱被关了十一个月后由陈石民保释,但不准离开杭州。”张就留在陈石民家中。杭州解放后,张仲愚(已病故)由杭州军管会任命为杭州绸厂厂长。 一代宗师 春蚕丝尽抗战胜利,陈石民返回杭州,旧居与资料已荡然无存,转而从事丝绸实业。 其间,1947年开始重建“林社”。林迪臣是光绪维新分子,与康有为、谭嗣同相善,在杭州知府任内,首创“三学”:求是书院、蚕学馆、养正书塾。后演变为浙江大学、蚕丝学校以及杭高、杭初、安定中学等校,实为浙江现代教育的开山之祖。本世纪初,浙江各界知名人士在西湖孤山东北麓建有“林社”以志纪念。抗战后失修倾塌,陈石民与同仁朱新予、徐淡人等发起重建,由蚕丝界筹款捐物、跌经挫折,终于在1949年初完工。占地约200㎡,为一座两层砖混结构的民族形式建筑物,也是杭州西湖一个人文景点。解放后,1951年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作有“重建林社记”。 杭州解放后,陈石民以满腔热情积极参加蚕丝业界各项社会活动。曾先后出任浙江省春茧代收服务社负责人、浙江省土特产交流会部门负责人、杭州市工商联筹委常委、市第一届政协常委、市人民救济会常委,筹建市民主建国会任财务处长。1956年杭州市民革任宣传处长,他认真宣传党的统战政策,积极开展对台工作,在团结和联系社会人士方面,发挥过一定作用。 1962年,在蚕丝业同仁推荐下,受《浙江丝绸》杂志社聘请编著“中国蚕桑史”。正遂他多年夙愿,积极寻找资料,采访素有研究的老朋友、老同事,进行多次专题研讨,以他颤抖之手艰难地写下了开头几章,并为以后各章积累了大量书稿与资料。可惜此“中国蚕桑史”书稿,在“文革”浩劫中全被烧毁,事业未竟,终生为憾。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