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少芬
释义

人物简介:

埋头钻研 发扬广绣 终成大器

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的陈少芬,是广绣的光荣。2001年9月至2002年6月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展出的“陈少芬广绣作品展”,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观众,令广绣再铸辉煌。然而,当我们放眼广州,广绣画这一民间工艺美术,却只剩下陈少芬一枝独秀了。当年闻名海内外的广州刺绣品早已不生产绣画,唯有退休后的陈少芬与友人合办的番禺广绣艺术研究所不断创作新精品,令广绣画依然屹立于中华明绣之中。

历史背景:

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之后,艺人改行谋生,广绣一落千丈。抗战胜利后虽稍有恢复,但元气大伤。解放后,市政府扶持艺人组织起来,20世纪50年代中期再起高潮。1954年8月,全市刺绣业有557户、932人(包括绣戏服、珠绣)。黎沾、余德、黄妹、李笑华、文景、怡然等艺人创作出一批国内外闻名的广绣画精品。著名的有余德的《牡丹松鹤》、黄妹的《百鹤图》、聂卓(余德弟子)的《鲁迅像》等。1957年,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设实验工厂,配备绣工26人,还吸收一批美术学院毕业生,从事绣稿设计与刺绣,挖掘整理广绣针法等技巧,出版《广州刺绣针法》一书,挖掘出7大类38种针法;从用料分有绒绣、线绣、钉绣等。该所梁纪、段吉璋均为设计画稿的知名画家。50年代,梁纪设计,苏文、朱开、许帜光等多人绣制的《紫荆孔雀》入选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林章、邓伯江合作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苏联的弗罗西洛夫主席;余德与弟子黎燕开合绣得《锦鸡牡丹》,在1959年广东工艺美术品评选中获一等奖,此作运用了直扭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绕绣、变体绣等7类20多种针法;还有苏文等人创作的《孔雀挂屏》,梁纪设计聂卓等绣刺得《红棉八哥》,朱开灯创作的《春夏秋冬》四屏,以及陈荷影的钉金绣《花篮》,均获广东省工艺美术评比一等奖。岂料广绣再上高峰之际,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广绣成了被扫的“封资修”之列,艺人四散。幸而,广绣再60年代初吸收的陈少芳是位有心人,她埋头钻研广绣技艺,终能延续与光大。

成长历史:

陈少芬是番禺人,出生于革命家庭。20世纪20年代中期,其父陈志文已是共产党员,其母何怡芝是妇女运动的骨干。陈少芬出生于1937年,1945年入读中南美术专科学院附中,直升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在关山月、何磊、杨之光等名画家的教导下,画艺打下深厚基础。1962年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在设计师任工艺设计师梁纪(后为副所长,工艺美术家)的助手,开始专研广绣,同时涉猎牙雕、玉雕、彩瓷,开阔了工艺美术的视野。可是,正当陈少芬在广绣领域稍有成就时,“文化大革命”开始。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于1967年解散,陈少芬被调到广州彩瓷厂。直到1972年,广州机绣厂组建广绣金品组(1978年转到广州绣品工艺厂)时,陈少芬才归队专门从事广绣设计与绣制。

1982年,陈少芬的绣挂画《晨曦》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赛”的金杯奖。接着,其作品多次选送到美、加、法、澳等多国参展。在德国莱比锡秋季博览会、匈牙利春季博览会、亚太地区博览会等国际展览会上,陈的广绣画作品也好评如潮。1983年,她获“广州市三八红旗手”称号;1986年,获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工艺美术家“终身荣誉称号;1990年获得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她的《晨曦》、《春日》、《红荔鹦鹉》、《牧羊姑娘》、《同绣友谊花》等16件作品被珍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中。

1987年4月,陈少芬骑自行车上班,被汽车撞到,伤及头部。伤愈后因身体不好,她被安排闲职

眼见广绣得不到政府拨款扶持,日渐熄微,这使她心如刀割。但她爱广绣之情不减,闲来在家仍不断钻研,还整理历年经验,写下《广绣》一书。1992年,她正式退休后回到家乡番禺,在老伴谭东强的支持下,办起从事广绣制作的小作坊,先后有数十人跟她学艺。1944年,她与亲友合作,在番禺南村镇塘步西村办起“番禺广绣艺术研究所”,以保护、发展广绣为宗旨,继续研究高档精品。此时,广州绣品厂早已不在制作广绣画,她的研究所制作的广绣画便在广州地区一枝独秀了。

陈少芬吧中西绘画造型艺术知识倾注于古老的传统艺术之中,并大胆革新、灵活运用各种传统广绣针法,根据物象不同的质、不同题材和意境的需要而重新组合,产生新的艺术效果。她还创作不少新针法,如创“绒毛针”绣雏鸡,“个字绣”绣鹿、马,“短发针”绣平头,“竹编针”绣写意画面等。在色彩方面,她总结一套“丝线色彩构成法”,运用夹色、插色、渗透、间绣等法,开拓了广绣用色的新天地。她不仅花洒自如地运用了广绣艺术语言,还丰富了广绣的技艺。如广绣绣品中,从没有绣过白孔雀,陈少芬创造性地吸收吸纳了绣绿孔雀的方法,尤其是绣羽眼的结构,再运用了白色一系列倾向色,按孔雀的立体结构安排,吸收环境色的影响,精心施绣,使绣出的白孔雀色彩丰富、变化微妙,特别是尾屏结构美丽、飘逸而壮观,令人拍案叫绝。

刺绣的绣纹,一向少人研究,但陈少芬却发现绣纹在表现物象结构、物体动态、人物气质方面有重要作用。如她绣达.芬奇名画《蒙罗丽莎》时,为显画像“微笑”的神韵,反复推敲、修改近三年,最后成功之处就在于吧面庞两边笑肌出的绣纹技巧地变动。如今,她已总结出一套绣人像处理绣纹的技法,使针下的人像栩栩如生,在她的个人作品展中被观众赞为“针线传神,人像圣手”。

倾注十年心血的《岭南锦绣》,更见陈少芬发扬广绣之情。此长卷绣画完成于20世纪末,长13.8米,高1米余,包含着大部分广绣传统与创新的针法技巧,可说是带总结性与示范性的广绣高尖精制品。该品以时花时果表现四季变化,以气氛、意境显现时间变换,以百花争艳、百鸟和鸣的画面反映岭南特色,构图壮观、色彩艳丽。当年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看到自己的学生有此佳作,在早已“封笔”的情况下破例为该修品命题并题款。2000年10月在杭州的“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精品展览”上,《岭南锦绣》在中心展区展出,赢得国内外观众一片赞扬之声,让行家们再睹广州的辉煌。

陈少芬在研究广绣真丝绒绣得同时,还发展了广绣的珠绣,制作出屏风画。她运用西方油画“点点派”的色彩构成法,结合国画技法,绣出大型珠绣画,独具特色。1998年,其珠绣画《马到功成》(3米X2米)在“广东省工艺美术首届名家名作展”中获得金奖。用紫罗兰玉珠、玛瑙、水晶,及珠料仲得“珍珠”、“宝石”,绣成的高2米宽1.5米的《观音像》,画面晶莹亮丽而传神,在她的个人作品展上也好评如潮。而陈列在她的研究所陈列室中的《鸿图大展》更是壮观,这宽4.2米、高2.8米的珠绣座件,画面是海涛之上鹰击长空,无数各式珠料构成的多变色彩显现那拼搏精神、雄伟气魄,教人肃然起敬。也许,这也反映了陈少芬一家对广绣行业的祝愿吧。

如今,陈少芬的两位儿子谭展鹏、谭展斌,都已是熟练而会思考的广绣艺人。陈少芬说:“目前我们所得精致绣品是广绣一笔宝贵财产,需要留后人欣赏与借鉴。无论广绣事业将来如何,这批精品都将在历史上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关链接

2003年初广州市举办首届旅游工艺品创作大赛,陈少芳创作的《红棉璀璨》、《凤冠蝶舞》、《白鹭芭蕾》等作品获得“旅游工艺精品”银奖,该作品既采用了传统技艺中最具特色的针法,又吸纳了西洋画的色彩构成规律表现,充实和提高了刺绣的表现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7 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