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尚谨 |
释义 | 陈尚谨,土壤肥料学家。长期从事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肥效和施用方法的研究。在粪尿肥、堆肥的积制和保存,在氨水、碳酸氢铵及磷肥的肥效和施用方法,以及在揭示水稻缺磷“坐秋”实质和防治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简介陈尚谨,土壤肥料学家。直隶(今河北)新乐人。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曾任北平农事试验场技工。建国后,历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肥料研究工作。1961年起,曾参与主持湖南省祁阳县丘陵地区水稻田施用磷肥防治水稻“坐秋”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主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合理施用磷肥技术研究,明确了磷肥的增产效应。撰有《石灰性土壤施用磷肥肥效的研究》等论文,参与编写《中国肥料概论》。 人物生平陈尚谨,1914年5月20日生于河北省新乐县。从小刻苦学习,热爱自然科学。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研究助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燕京大学被迫停办,他转入北平贝满女子中学任化学教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入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任技士.从事土壤水分、氮磷钾三要素、人粪尿利用、含氯化肥长期定位试验等研究工作。 北平和平解放后,在北平农业试验场的基础上,组建成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陈尚谨留在该所任技士,继续其研究工作。1949-1953年,为了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提高土壤肥力,保证粮棉增收,他和同事们到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4省48个县进行农村肥料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解决华北农村肥料短缺的合理化建议。在建议中,他详细分析了4省农村肥料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特别是土粪的积制原料、积制方法、化学成分、施肥方法以及增产效果等状况,提出要广辟肥源,重视积肥保肥和大力推广使用人粪尿和炕土等速效性农家肥的建议。他还根据自己的试验研究结果,详细论述了华北各城市人粪尿的处理和使用方法,粪干的质量及肥效变化状况,提出要因地制宜地改良厕所,充分利用人尿,主张人粪尿要拌土保存并进行堆置发酵处理。他倡议的“粪便无公害化处理技术”,不仅可以合理开发利用有机肥料资源,而且有利于保护城乡环境卫生,被卫生防疫部门采纳并推广应用。通过长期的试验研究,特别是等养分有机肥与化肥肥效对比试验,他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人粪尿、猪粪尿、堆肥等农家肥。这些农家肥不仅含有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还提供了大量有机物质,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供微生物活动的碳源。这些试验研究成果已编入他参与编写的《人粪尿的保存和利用》、《开辟肥源》和《中国肥料概论》等专著。 陈尚谨也是我国较早对氨水和碳酸氢铵进行肥效试验的研究工作者之一。1951年他在玉米、水稻、白菜等作物上进行氨水和碳酸氢铵肥效和施用方法的试验,为我国生产和逐步推广使用这两种氮肥提供了科学依据。他还参加了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的小麦、棉花和杂粮的肥料三要素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地农田普遍缺氮,磷次之,钾更次之,为建国初期化肥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提供了依据。 60年代,他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肥料室主任,主持全国化肥试验网工作;参加湖南祁阳县低产田改良研究,解决了鸭屎泥田水稻缺磷“坐秋”问题。这项研究成果,被国家科委登记为国家重要科技成果。在这期间,他于1963年、196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土肥所和中国农科院先进工作者。 文化大革命后,他继续进行研究磷素在土壤中的固定、转化和合理施用的理论。他主持的“黄淮海中低产地区科学施用磷肥示范、推广研究”,1985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参与研究的“碳酸氢铵深施机具及提高肥效技术措施”,1987年获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6年,这位从事肥料科学研究达半个世纪的老专家因健康原因退休了,但人们将不会忘记他为发展我国化肥工业,推进科学施肥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技术成就早在30年代,陈尚谨就开始从事堆肥的研究,并与王穭等人在燕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威尔逊和齐鲁大学生物系系主任温费尔德的指导下开展有机肥料的调查研究,以及堆肥中二氧化碳和氨的发生及测定方法。通过试验研究,他主张提高农村土粪的质量,重点是增加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并预防氨的挥发损失。1940年,他和威尔逊、温费尔德在美国《土壤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有关我国山东省农家肥料之化学分析的论文。 堆肥,尤其是高温堆肥,温度可达70℃,不仅能使肥料腐熟快,而且可以有效地杀死危害人、畜的病原菌和寄生虫(卵),以及残存于作物秸秆中的病、虫和杂草种籽,是一种很好的无公害有机肥。城乡的垃圾和粪便可以通过堆置处理,防止环境污染,增加肥源。20年代,英人霍华德在印度开创印多尔法厌氧发酵堆肥,后来由贝盖洛尔改革为贝盖洛尔法。但他们的试验认为,堆肥发酵中没有氮素损失,反而可利用细菌固定一部分氮素。陈尚谨在30年代与温费尔德、威尔逊研究堆肥发酵变化时,发现堆肥发酵将导致氮素损失;在制造堆肥时,只要注意供给细菌需要的养分、水分和空气,即使不接种细菌,纤维素等也可迅速分解;好气堆肥发酵中既不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也不分解氮化合物为游离氮素;发酵中损失的氮,大部分是氨,可以用硫酸吸收测定。他们的研究结果从理论上指出了人、畜粪尿与土壤拌和保存,以减少氨的挥发损失和提高肥效的可能性。 40年代,他进一步研究人尿贮存和氮素损失问题,提出土壤保氮效果优于有机物保氮,人尿添加4倍土壤,保氮效率可达70%-80%。他还做过大量人尿利用试验,证明人尿与等氮量的硫酸铵的效果相当,甚至更好,而且能提高农产品中蛋白质含量。他对人粪尿积攒、保存及合理施用研究中积累的数据,至今仍为有关部门参考采用。 自联合制碱法问世以后,氯化铵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产量迅速增加。早在1940年,日本人就在华北农事试验场开展旱地氯化物和硫酸盐肥料肥效比较试验。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尚谨等接管并完善了这项试验,在北平、天津等旱地上,经过10年14茬作物定位试验,证明氯化铵对小麦、水稻、棉花、玉米、小米、蔬菜的肥效,与等氮量的硫酸铵相当或稍过之;长期连续施用氯化铵和氯化钾,与施用硫酸铵和硫酸钾比较,作物产量无显著差异,对土壤也没有产生障害现象。这项研究,开创了我国含氯化肥的长期定位试验,并促进了我国联合制碱工业的发展。 早在40年代,陈尚谨就研究了铵态氮肥施于石灰质土壤中氨的损失问题,得到氨的损失量与土壤水分、碳酸钙含量、温度和水分蒸发、肥料种类以及施用量等有密切关系的结果。1951年,又开始进行氨水和碳酸氢铵肥效和施用法试验。结果表明,碳酸氢铵的增产效果大致与硫酸铵相当,而氨水则比硫酸铵稍差。在施用方法上,提出氨水在旱地可用特制耧或直接施入土壤,在稻田或水浇田则可随灌水流入农田,但必须先兑水以降低氨的浓度,以免伤苗。 50年代末,生产氨水和碳酸氢铵的小氮肥厂在我国迅速发展,氨水和碳酸氢铵成为我国的主要氮肥品种。针对这一情况,陈尚谨继续深入对这两种氮肥进行研究。根据对碳酸氢铵分解挥发速度、蒸汽压变化以及存贮的试验结果,他建议采取用塑料袋包装碳酸氢铵,外面再套一层草袋或纸袋等密闭和防潮措施,以防止氨的挥发损失。这一建议已被生产和供销部门所采用。他还提出碳酸氢铵可在稻田上撒施后再中耕,在旱地或水浇土上可条施或穴施后覆土,或用粪耧施肥。他还建议,氨水做基肥时应施入土壤表层下10厘米后覆土。作追肥时要控制施肥量和多开几个灌水口,随水灌入。他验证了氨水表施容易灼伤稻苗的原因,不是氨水碱度高所造成.而是氨挥发的结果,可以采用加深水层(4-6厘米)的方法防止伤苗;碳酸氢铵作稻田追肥撒施后,也要保持4-6厘米的水层,以减少氨的挥发损失。这些建议,对氨水和碳酸氢铵的生产、贮存和合理施用,都起了指导作用。 80年代,他参加了“碳酸氢铵深施机具及提高肥效技术措施”的研究,实现了机械化施肥,提高了碳酸氢铵的利用率和增产效果。这项研究成果获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水稻“坐秋”是我国四川、云南、湖南、广西等境内低产地区的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水稻栽插后长期不返青,稻根变黑腐烂,不生新根,叶片发黄,分蘖少,产量低,一般减产30-50%。60年代,陈尚谨等通过对湖南祁阳县低产田改良研究,证实了水稻“坐秋”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在秋冬季遇到干旱,不能泡水过冬,成为冬干田后,水分降低到田间最大持水量80%以下,土体收缩,第二年泡水耕耙后形成很多泥团,长期不能被水分分散,土壤结构变坏,泥团中养分很难被根系吸收利用。根部与土壤接触面积减少;特别是土壤有效磷含量不足,影响作物生长。因此,他和同事们成功地总结出“冬干坐秋,坐秋施磷,磷肥治标,绿肥治本,以磷增氮,氮磷配合”等一系列加速土壤熟化,防止水稻缺磷“坐秋”的技术措施,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由150多公斤提高到200-300公斤。1963年仅在湖南省就有400万亩“坐秋”田得到改良。这一研究成果被评为1964年国家重要科技成果。 从40年代起,陈尚谨就做了许多氮磷钾肥料三要素试验,并得出就全国范围来说,总的趋势仍是氮肥的增产效果大于磷肥,磷肥又大于钾肥的结论。鉴于不同肥料的肥效将随生产条件的改变而出现很大差异,他一直在北京、天津、河北、湖南等地布置肥料试验。到60年代,根据试验结果,他总结出影响磷肥肥效的5大因素: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栽培措施,作物品种。认为,对土壤有效磷含量低的低产地块上种植的小麦、豌豆、蚕豆、绿肥、油菜等冬作物施用磷肥,往往可获得突出效果,并提出局部集中施用磷肥作种肥,或在水稻插秧时用磷肥“沾秧根”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1974年,他总结了24个省(市、自治区)1000多个磷矿粉肥肥效试验结果,并提出了相应的报告,为合理开发我国中低品位磷矿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80年代,他和同事们根据土壤有效磷和“磷肥指标”与土壤需磷量的关系,推导出建议(推荐)施用磷肥的公式,从理论上指导了磷肥的合理施用。他还主持了黄淮海中低产地区科学施用磷(氮)肥示范和推广研究,1982-1985年在160万亩农田上推广了合理施肥,增产效果显著。这一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陈尚谨荣获了国务院颁发的享受国家特殊津贴证书。 简历1914年5月20日 出生于河北省新乐县。 1936年 毕业于燕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1936-1942年 任燕京大学理学院研究助理。 1942-1945年 任北平贝满女子中学化学教员。 1945-1949年 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技士。 1949-1957年 历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技士、副研究员。 1957-1986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肥料室主任。 1986年 退休。 主要论著2 陈尚谨.北平地区人尿利用之研究I·人尿、人粪干与硫酸铵氮肥肥效比较.中国土壤学会会志,1948,1(1):33-38. 3 陈尚谨,乔生辉.北京地区人尿利用之研究Ⅱ·人尿储存与氮素之丢失.中国土壤学会会志,1950,1(2):95-102. 4 陈尚谨,乔生辉.石灰质土壤施用氯化铵与硫酸铵肥效之比较.中国农业研究,1950,1(1):89-96. 5 陈尚谨,乔生辉.铵基肥料施用于石灰质土壤氨的丢失情形及其理论.中国农业研究,1950,1(1):81-87. 6 陈尚谨,乔生辉.华北粪干问题的探讨.中国农业研究,1950,1(2):117-126. 7 陈尚谨,马乃祥,乔生辉.工业氨水对石灰质土壤的肥效初步报告.农业学报,1953,3(3):211-216. 8 陈尚谨,马乃祥.人粪尿的保存和利用.上海:中华书局,1953. 9 陈尚谨,乔生辉.华北农村肥料调查研究初报.华北农业科学,1956,1(1):1-22. 10 陈尚谨,马乃祥,张毓钟.猪粪尿拌土、拌草不同比例对氮素保存的研究.华北农业科学,1957,1(3):249-254. 11 陈尚谨,马乃祥,张毓钟.养猪积肥和猪粪尿肥效试验初步报告.农业科学通讯,1957(5):248-250. 12 陈尚谨.碳酸氢铵.碳酸铵的分解性质和包装贮存问题.化学工业,1958(12):31-33. 13 陈尚谨,陈玉焕.水稻施用氨水、碳酸氢铵示范试验报告.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土壤肥料专刊第一号,1959,1-5. 14 中国农科院土肥所.中国肥料概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 15 陈尚谨,郭毓德,梁德印等.石灰性土壤施用磷肥肥效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63(1):34-38. 16 陈尚谨,杜芳林,陈永安.丘陵地区水稻田磷肥肥效的初步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63(5):46-48. 17 陈尚谨,陈永安,杜芳林.施用磷肥对提高丘陵地区水稻产量和防止稻苗“坐秋”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63(6):7-12. 18 陈尚谨,郭毓德,陈永安.湖南鸭屎泥、黄夹泥、天津水田盐碱土与北京黑胶泥对水稻供应磷素能力的研究.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土壤肥料专刊第二号,1962. 19 陈尚谨,杜芳林,陈永安.湖南祁阳县丘陵地区水稻田施用氮肥肥效的研究.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土壤肥料专刊第二号,1962. 20 陈尚谨,肖国壮,朱如源.北京地区小麦丰产施肥的研究.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土壤肥料专刊第三号,1963. 21 陈尚谨,郭毓德,王莲池.湖南鸭屎泥田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中国农科院土肥所科学研究年报第四号,1964:94-103. 22 陈尚谨,郭毓德,王莲池.湖南鸭屎泥对水稻供磷能力的研究.中国农科院土肥所科学研究年报第四号,1964:104-108. 23 陈尚谨,郭毓德,王莲池.湖南鸭屎泥田水稻“坐秋”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的研究.中国农科院土肥所科学研究年报第五号,1965:135-139. 24 中国农科院土肥所.钾肥的肥效.土壤肥料,1974(1)21-30. 25 中国农科院土肥所.磷矿粉肥的肥效试验.土壤肥料,1975(5):21-26. 26 陈尚谨,刘立新.磷肥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中国农科院土肥所科学年报,1980:93-97. 27 陈尚谨,黄增奎.硝酸磷肥的肥效和施用问题.土壤肥料,1981 (5):27-28. 28 陈尚谨,刘立新,杨铮.施用磷肥对石灰性土壤的供磷能力、生产能力及对磷肥肥效的影响.土壤肥料,1986(5):33-37. 29 陈尚谨,刘立新,杨铮.在石灰性土壤上磷肥肥效演变的研究和施磷的建议.中国农业科学,1987,20(2):56-6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