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仁烈 |
释义 | 陈仁烈,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40年代末,50年代初曾从事β谱研究。从事科技教育40年,尤其是在南开大学物理系的教学和科研领导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编著的《统计物理引论》一书,再版了两次,为全国许多物理系采用。 简介1911年2月25日 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县(今江陵县)。 1929~1931年 在上海沪江大学物理系读一、二年级 1931~1933年 在北平燕京大学物理系读三、四年级。 1933~1935年 在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学习、任兼职助教、获理学硕士学位。 1935~1940年 任长沙雅礼中学高中物理教员 1935~1938年 兼任长沙湘雅医学院物理科讲师。 1940~1943年 任武汉大学物理系讲师。 1943~1947年 任长沙湘雅医学院物理科副教授、教授兼主任。 1947~1951年 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系学习研究、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7~1948年 在美国纽约癌症纪念医院实习研究。 1951~1952年 任天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物理系教授。 1952~1974年 任天津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兼副系主任、理论物理、基础物理教研室主任。 1956~1966年 任天津市物理学会理事长、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1974年9月14日 病逝于天津市。 生平陈仁烈,别名约西,1911年2月25日生于湖北省荆州县(今江陵县)的一个教员家庭。父亲陈崇桂曾被教会派任荆州神道学院教员,后成为自由布道牧师。1925年陈仁烈14岁时,因父亲出任冯玉祥将军的随军牧师,得有机会就读于冯将军所办北京育德中学,在那里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严格的体育锻炼。后因军阀混战,陈仁烈随全家避难于绥远省萨拉齐(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就在这时,陈仁烈不幸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此病在当时医治乏术,转为慢性后伴随了他的一生。当时陈仁烈十分坚强,在养病期间仍刻苦自学,17岁时以同等学历考取了上海新民中学高三插班生,接着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上海沪江大学物理系。上大学后,他不仅学习成绩优良,课外活动也很活跃,参加了全校演讲比赛,获第三名。又参加了由著名导演应云卫执导的两出话剧的演出。他很关注国事。读完大二后,他转学燕京大学物理系。北上后适逢九.一八事变,他积极参加救亡活动,并毅然随进步同学赴南京向政府请愿。在这些社会活动中他逐步树立了“教育救国”的理想。大学毕业后继续在燕京大学研究院学习,1935年获硕士学位。此时他渴望以其所学报效祖国,放弃了留校和出国深造的机会,欣然接受了长沙雅礼中学之聘,将青春献与中学物理教育。随后长沙湘雅医学院又聘他兼任物理科讲师。 1940年1月,陈仁烈受聘为武汉大学(当时迁四川省乐山)物理系讲师,3年后又回到湘雅医学院(当时迁贵阳,后又迁重庆)任副教授、教授兼物理科主任。在这座教学设备比较优越的学府里,他有机会从缩微胶片上看到国外近期书刊,接触到原子核物理的最新成就,从而为自己选定了研究方向,为出国深造作了充分准备。 1947年,陈仁烈赴美留学,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系攻读实验核物理,并在纽约癌症纪念医院实习研究人工放射性治疗。1951年春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他身在异乡,心系祖国,就在举行博士生毕业典礼前两月,毅然决定提前回到已建立年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回国后,陈仁烈受聘于天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任物理系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他被调到南开大学任物理系教授,后任副系主任,主管教学,并先后兼基础物理、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在22年中,他一心想搞好南开大学物理系的教学,为领导科学研究、教材建设和教学工作倾注了全部心血。他先后开设了分子物理、理论力学、统计物理、固体物理等基础课和专业课,为各门课编写了讲义,并于1959年出版了《统计物理引论》。他注重学术交流,多次邀请物理学者来系做学术报告,他自己也有几次到沈阳、成都等地讲学。 陈仁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外,还热心社会服务。他在1953 年~1956年连续当选为南开大学校工会委员、副主席。1954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不久当选为民进南开大学支部委员会主任委员,后又任民进天津市委员会主任委员,积极参政议政。1956年他开始担任天津市物理学会理事长,后又担任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在1963年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他还是《物理学报》、《物理通报》、《物理译报》的编委。 陈仁烈一向不顾身体有病,全力以赴地工作。在1964年53 岁时,他的风湿性心脏病发展成为永久性心房纤颤,心律严重不齐。医生嘱咐他只能做点轻微的工作,但他照样工作不已。在“文化大革命”时受迫害的几年中,他得过心肌炎、右上肢动脉栓塞,两次心力衰竭等四场大病。由于他有为正义求生的坚强意志才活了下来。到1971年恢复工作时,他仍然兴致勃勃地讲大课,直至1974年5月23日讲完课后突然昏迷,住院后诊断为脑栓塞,昏迷了一个多月后醒来,7天后再度昏迷,终于与世长辞,终年63岁,凡是认识他的人都为之感到惋惜。他在40年间教过的众多学生永远怀念这位恩师。 主要成就β谱仪是研究β衰变的重要工具。为了准确测量β谱,改进β谱仪的测定、提高其准确度和分辨率成为四五十年代β谱研究的重要课题。陈仁烈于1947~1951年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用双薄透镜型β谱仪对电子通过物质时的可几能量的研究”,正是这方面很有价值的研究工作。他改进了β谱仪的设计及其放射源的配装,并进而用该β谱仪对中能电子通过各种不同物质时的能耗进行了深入研究。 为了研究电子的最可几能耗,陈仁烈用了某些具有显著线状谱的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电子源,并用带有可更换薄尼龙窗的Geiger-Mueller计数管作为探测器。他的最可几能耗的实验,就是测量由于放射源上覆盖具有一定阻止本领物质时其谱线峰值的移动。 陈仁烈用纯金属薄箔云母、石墨及尼龙等材料作为阻止物质,用多种放射源进行实验,将结果与Landau的能量分布公式及Bethe-Bloch公式算出的值做了比较,其实验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 他还研究了与人体细胞组织的化学成分类似的几种碳氢化合物,表明它们的阻止本领是组成分子的那些原子的叠加。陈仁烈在β谱仪方面的研究改进工作,大多是与S.D.华肖(Warshaw)教授合作的。他和他的合作者发表过5篇有关论文。其中,在美国《物理学评论》发表的“从电子穿透物质时的能量损耗”一文尤受物理学界重视。在改进的β谱仪上,他和华肖教授测定了32P的β谱,发表在1950年的《物理评论》上。 论文的译文和陈仁烈先生评传收录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中。该书由戴念祖、王冰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卢嘉锡教授题写书名,1993年9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师育人回国后,陈仁烈面对的挑战并不是关于物理学本身的内容,而是来自当时前鞭后策的教改风潮。那时,在一切向前苏联学习的口号下,南开大学物理系以莫斯科大学为榜样,从系到教研室,从教材到学生作业,甚至于物理量的表示方法,都要体现出与欧美的不同。这对于满腔热情为国效劳的陈仁烈,无异于一次重新学习。但是他虚怀若谷,用心学习一切新事物,潜心钻研《实践论》、《矛盾论》,以此为行动指南,竭尽全力跟上日新月异的形势。他热心突击学俄语,掌握了学习前苏联教材和教学计划的工具。在兼任主管教学的副系主任后,他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正在策划制订的规章和学则,尽可能搞好物理系的教学。他身先士卒,努力把自己教的基础物理课和专业课尽量教好。 由于前苏联教材有许多不合适之处,他就用自编的讲义来补救。例如,理论力学课本中的分析力学和流体力学两章,原来写得十分庞杂,陈仁烈就重编讲义,写得又简明又深入,比课本有所提高和改进,使学生易学易懂。当时物资紧张、印刷力量又不足,他千方百计把写的讲义铅印后发给学生。只要是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多大的困难他也要克服。 学生们都爱听陈仁烈讲课,连邻校的学生也有慕名来听讲的。他讲课吸引人不仅是因为口齿流利、语言精练、条理分明,启发人开动脑筋,最主要的还在于他讲课内容精彩。这是他认真备课,一丝不苟的结果。每讲一堂课,他必先用功夫写出教案,即使是教过十几年的课也仍然如此。例如理论力学课他已教过多年,但也一样认真备课,重写教案,争取有新的改进。为了教好课,他不管多忙,也要抽出时间到学生中间去征求意见,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为了帮助学生学习,针对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他十分注意课外辅导,经常不辞辛苦地在晚间提着马扎亲临学生宿舍答疑。有时为了避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他便在图书馆的中厅里坐着马扎进行辅导。 人物评价陈仁烈为人正直,诚实无伪,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朴素无华。凡是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他平易近人,毫无架子。他周围的同事、学生、以至素不相识的人,凡来问他问题的,他都热情对待,尽量给予所需帮助,一位武汉大学校友、陈仁烈的学生,至今还记得这位陈老师一次对学生们讲的箴言:“生活中有许多麻烦来自为他人排忧解难。但如果对人家的事总是说‘不’,固然清静省事,这样的人生观又有什么意义?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就是一种奉献精神。有了这样的积极人生观,个人一时的烦恼也就不算什么了。”这位校友说:“这些话多年来时常在我脑际浮现,陈老师的确说到做到。” 陈仁烈爱学生如子弟,在雅礼中学教书的初期,特意住进学生宿舍,和同学们一起生活,以便更好地认识他们,帮助他们。他结婚后适逢抗日战争爆发,该校已搬迁至穷乡僻壤。学生们离家远了,思家心切,他经常在简陋的新居接待学生,让他们分享他家庭的温馨。他有时还叫夫人略备点心招待几个经常去他家、同他特别接近的同学,为他们补充营养。因为抗战而交通阻滞,有的学生得不到家中接济而经济困难,陈仁烈在设法帮助解决问题之外,又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抽出一部分来资助他们。到前几年还有他的学生到他家赠送礼品,答谢他当年借与川资。 陈仁烈在南开大学执教时,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仍然不忘记帮助中学生学物理,特意为他们做了一件好事——组织中学生物理知识讲座,找了几位青年教师协助工作,每逢周日在市立图书馆举行物理知识演讲会,由他和几位青年教师轮流做有关学术报告。他还发动几位重点中学的同学帮忙做联络工作。当年听过物理讲座的中学生,有的已成为高级物理教师、高级工程师、主治医师、校长等人物。后来,他们中间有人偶遇陈仁烈的女儿时,还同她津津乐道当年受惠于这个物理讲座的情形,并表示对学识渊博、讲演出色的陈仁烈的尊敬和感激。 陈仁烈爱护青年教师,热情地帮助他们教好书,还关心他们的进修、科研和及时提升。他经常同他们交流教学经验、教授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与研究方法。有时,下课后很久,教室里已无学生踪影,陈仁烈却还在同青年教师们谈话,很晚才推着自行车回家。陈仁烈甚至关心大龄教师的婚姻,有的因为没有房子而延缓结婚,他就主动腾出房间来做他们的新房,又把客室布置得可以接待贺客。也有的结了婚没有房子可同居,他就让夫妇俩长期住着他的房子,直至他们分配到住房为止。像这样住过他家的就有五、六对青年教师。陈仁烈以奖掖后进为己任,即使是素昧平生,也一样热情帮助。有的青年中学教师在他的函授指导下,在业余时间研究固体物理,做出论文请他修改。有一位青年教师写信给他说:“你寄来的两本参考书正像及时雨,因为我正在写这方面的内容,苦于找不到参考书。”陈仁烈在任天津市物理学会理事长时,凡遇到青年人有新意的论文,他都竭力向物理学报刊推荐,不惜为此花费时间和精力。 他在任校工会副主席期间,深入教职工生活,了解实情,帮忙及时解决问题,受到大家爱戴。他默默做好事,往往不为人所知,借款与人却少有告知自己家属。所以到他去世后,有两位青年职员到他家还款,家属才知道事情原委。陈仁烈关心他人,热爱工作,就是很少考虑自己。他努力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有口皆碑:哲人其萎,爱心永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