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势拳 |
释义 | 亦称七士齐势。回族拳路之一。流行于河南、陕西等地。据传宋太祖赵匡胤攻打西关,回族群众为抗击选创此拳。清末伊斯兰教四大门宦之一的嘎迪忍耶分“七门门宦”,为不忘先圣教义与遗训,故名。七势即:劈势、抹手势、旱游船势、辘轳转势、兽头势、夜行犁势、插花势。讲究“明三节、齐四梢、闭五门、观六路、听八方”等功法。拳术套路多走直线,器械多打四门,攻防性强,劲道刚柔,招法虚实变化大,身法张合吞吐,步法进退趋避,架势偏低,以根子腿为主,练下盘功夫。基本功有腿功(靴功、悬功、踢腿、弹腿)、腰功(蛋环腰、甩腰、翻腰、滚腰)、站功(脑后掌、恨地无环、护心掌、霸王举鼎等)、演脚步(弓步、马步行进间习练)、鼎功(头、肩、手、肘、指),八段劲(锦)。该拳由回民郭文治传至上海,后有朱红宝等人习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