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瓶隐庐纪念馆 |
释义 | 瓶隐庐纪念馆占地3000多平方米,是晚清两朝帝师翁同和晚年所居住的地方。 翁同和,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政治家,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及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要职,在朝40多年,以其帝师之尊,权位之重,参与了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等晚清政坛上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 “谁知瓶隐庐中客,别有江湖浩荡天”。瓶隐庐纪念馆所展示的,正是翁同和被贬回籍至去世前,在故乡度过的最后一段人生历程。 瓶隐庐纪念馆的第二进祠堂,由翁同和及他的兄长翁同爵始建于1873年,原来是作为看守祖先墓庐的屋舍,后来供翁氏后人祭祀祖先用的。中堂所悬挂的是翁同和父亲翁心存的朝服相。右手边是翁氏一门的世系简表图。翁氏家族是从祖父翁咸封时起家,翁咸封任海州学正,相当于现在连云港教育局局长,其子翁心存,也就是翁同龢的父亲,在翁氏家族中官位最高,历任刑、工、吏、户部尚书,当时清廷有六个部,他就做过四个部的最高长官,后来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正一品,晚年也是同治皇帝的老师,翁心存有4个儿子和2个女儿,大儿子翁同书官至安徽巡抚,三儿子翁同爵担任湖广总督,大女儿端恩和二女儿寿珠,二儿子音保,四岁就夭折了,其中四儿子翁同龢是最有名的。 翁同和的书房,常熟宝岩三峰一带盛产灵芝,有紫芝、赤芝、玉芝等,兴福寺山涧盛产白毛龟,翁同和曾得此二宝,于是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紫芝白龟之室”。在书桌旁端坐的就是翁同和的硅胶相,他神情淡定,目光深邃,栩栩如生,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翁同和在此吟诗论文赏书品画的情景了。 书房外左手边有一扇门,门外有一口井,名曰“渫井”,传说这口井是翁同和为防慈禧太后加害做自裁用的,后来他的外甥虞忠銮引易经中“井渫不食,为我心恻”之句,认为取名渫井有讪谤朝廷之嫌,于是翁同和命人连夜将此井栏沉入尚湖底。 书房的正前方有一块方形石板,称为叩石,每逢同治帝忌日、光绪帝生辰,翁同和都会跪此石向北遥叩,以示忠君爱国之心。 书房右手边是一条碑廊,碑廊所展示的是翁同和的一些书画扇面和虞山写生小品,也进一步强调了翁同和在此山居期间以书画遣怀的心情了。 碑廊尽头连接的就是瓶隐庐纪念馆的版面展厅,展厅介绍了自1898年7月起,翁同和因倡导维新变法,遭到了顽固派的政治迫害,被开缺回籍乃至革职编管、永不续用。在退隐山林、身处逆境中,他仍关心着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其忧患国事、关心民生、造福桑梓的嘉言懿行,赢得了后人永远的敬仰和缅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