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平粜思想
释义

又称平籴思想。由政府规定粮价波动幅度,或运用粮食收购(籴)或抛售(粜),以稳定粮食价格的一种政策思想。

“平粜”二字出于范蠡。他主张在谷价过高时出售粮食,谷价过低时收贮粮食。这样市场物价就会稳定,货物就不会缺乏。其后,李悝也提出“平粜”的主张:“大熟则上籴,三而舍一(余四百石中,籴三百石),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汉书·食货志》)亦即政府在熟年收购粮食,在荒年抛售粮食,收购或抛售粮食的数量,视熟、荒程度而有等差,以稳定粮食价格。《管子》轻重篇中也有与李悝的平籴说相似的理论。西汉宣帝(公元前74年—公元前49年)时耿寿昌建议在边郡设常平仓,于谷贱时增价收谷,谷贵时减价售谷。其后平粜法即称常平仓法,并推广到内地。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此制度虽然时有兴废,但它始终成为中国封建时期的重要经济政策之一。从宋代(960—1279年)开始,又常将常平仓储存的谷物贷给民户,博取利息,已失李悝平籴说的原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