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平衡工具
释义

平衡工具是《一般平衡论》(汪叶斌 著)用于衡量、描述和维持事物平衡的理论,分别包括:“朴”、“平衡点”、“准平衡”三个概念。“朴——平衡点——准平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朴”是表达或衡量事物自然平衡状态的工具——“朴”属于一个系统的内部结构。

平衡点是分析事物平衡的工具——平衡点是维系系统与系统之间平衡时,其媒介输入输出的参数。

准平衡是维持事物与环境平衡的工具——准平衡有利于系统与环境的平衡。

“朴”就是生命系统将全部智慧用于求生存的状态。一般平衡论用“朴”当作表达或衡量事物自然平衡状态的工具。“朴”是系统内在平衡的重要特征,表现一是自然而然,二是无智无欲。系统“朴”的状态与系统自我平衡呈正相关:系统愈接近“朴”愈能自我平衡,愈远离“朴”就愈不能自我平衡。

生存智慧—求存求活=0时,即剩余智慧等于“0”或智慧与生存平衡时谓之“朴”;剩余智慧愈多愈求名求利就愈远离朴。所以,“朴”是一个表达个人(系统)“剩余智慧→求名求利”的程度/状态的概念:生存智慧→求存求活→朴;剩余智慧→求名求利→远离朴。人的全部智慧用于求存求活状态就是“朴”。

“朴”与生存模式的内在联系是:第一存在模式为“朴”;第二存在模式则远离朴;第三存在模式回归朴。同理,“朴”与“三我一体”的关系是:“自然我”为“朴”;“当然我”远离朴;“超然我”回归朴。“朴”是衡量和评判“我”的尺度和标准,表达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天之道朴,人之道远离朴,圣人之道回归朴。

人生不同阶段,从“朴→远离朴→回归朴”:初生婴儿,生存智慧=求存求活(自然平衡),剩余智慧为0时就是“朴”,就是“自然我”;随着年龄增长,渐渐产生剩余智慧,慢慢远离“朴”,变得不“朴”。到成年时,剩余智慧到达高峰值,最不“朴”,就是“当然我”;剩余智慧愈多,求名求利愈甚,就愈远离朴——趋向不朴。年迈时,剩余智慧衰减,重新回归于“朴”。剩余智慧愈少愈不求名求利就愈“朴”。

平衡点

一般平衡论认为,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称方,在对称的事物之间存在一个媒介,这维系系统与系统之间平衡关系媒介的输入输出参数就是平衡点。凡是平衡的事物之间一定存在一个平衡点。平衡点是分析和建立事物之间平衡关系的工具。

平衡点决定系统存在和性质。只有存在平衡点才可维持系统的平衡;反之,只要这个系统是平衡的就必然存在着平衡点。通过分析平衡点,人们可以得到进入系统奥妙之门的钥匙,为人们认识系统的存在和性质提供了切入点和方法。有时小力量如果用对了地方能够产生重大、持久改善。

自然界以“物质—能量—信息”为媒介来维系自然系统之间的平衡;人类社会以“名—利—情”“权—钱—色”为媒介来维系名利系统之间的平衡。这些维系系统之间平衡媒介的参数——平衡点往往嵌在输入与输出过程中,系统往往通过反馈机制来寻求平衡点。

准平衡

准平衡是维持事物平衡的工具,系统保持准平衡有利于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事物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中,当事物到达平衡临界点时就会走向不平衡,在接近于平衡临界点而又距平衡临界点保持适当空间就是准平衡。准平衡状态扩大了平衡点的区域范围,有利于保持和维系原有平衡系统。

准平衡揭示的现象:物极必反——无极则不反;过犹不及——任何事物过头就会走向反面;乐极生悲——乐未极则悲不生;福过灾生——福不过则灾不来。 这些说法中的“极”、“过”、“至”、“满”等都属于“度”的概念,任何事物过“度”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

系统与环境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或系统结构的动态平衡存在一个“度”——极限,这种动态在特定幅“度”内变化时系统的性质基本不变。如超过特定的平衡幅“度”——极限,系统的性质就会发生改变。“度”是万物量变到质变的表述,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度,自然系统动态平衡也是“度”。

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承受振动的能力,只有这种振动达到一定的限度时系统才会崩溃解体。人与人之间名利不平衡超过极限就会出现冲突,战争是人类群体间利益不平衡超过一定“度”时的表现形式。通过战争可释放导致不平衡的能量,恢复平衡,战争是各利益群体间不平衡的极端化。

事物都有另一事物与之相对称,系统都存在另一系统与之平衡。当我们的目标是维持现有平衡而不是打破平衡时,“准平衡”是一很好的原则。儒、道、释诸家思想都包含着准平衡原则,如事事留有余地,不走极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在自然现象中,月盈则亏,日至中则仄,物满则亏,水盈则溢,就体现一种准平衡。任何事物 “过”了临界点必会转化为对称方,到了极端必会走向其反面。

说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见一只斜着的器皿。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斜,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舀水而注之,果然水注到一半时端正,水注满时就倾覆。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经愚;功盖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抑而损(谦让)之道也。” 鲁桓公庙里的这个“宥坐之器”形象地展示了准平衡原理,孔子说的“中则正,满则覆”就是准平衡思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9 7: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