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皮翁博 |
释义 | 皮翁博 (1485-1547年) 16世纪初的20年间,在教皇所在地的罗马,由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艺术活动,使这里成为当时意大利美术的一大中心。除这两位巨匠之外,罗马画坛还活跃着一群画家,其中代表画家应首推皮翁博。 塞巴斯蒂亚诺·德尔·皮翁博出生在威尼斯,最初师从于乔凡尼·贝利尼画,后又受乔尔乔内画风影响,他23岁时为威尼斯尼亚尔多教堂作装饰画《圣人们》等,明显地表现出对上述两位大师的师承。26岁的画家应罗马大银行家依奇的邀请,来罗马为他的别墅作装饰壁画,他那威尼斯画派特有的色彩效果,立即引起同在别墅作画的拉斐尔注意。就在这里又受到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思想和雄健的造型方法启迪,他的作品得到米开朗基罗的称赞,并在以后的年代里得到大师的不断关怀提携,作品中显示出米开朗基罗式的雄劲造型,但在整个作品的色彩处理上仍保持自身的特点。 拉斐尔去逝后,皮翁博作为罗马一流画家而被教皇所重用。在他的创作中,把罗马画派的气势磅礴的造型方法和威尼斯的华美艳丽的色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在罗马画界享有崇高地位。 《怜悯》 皮翁博的艺术风格是在威尼斯形成的,因此,早期的作品带有威尼斯画派的特点。当他1509年24岁时来到罗马,画风开始改变,30岁时画的这幅《怜悯》已带有罗马风格,略见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的影响,重写实的人体造型,重对象的质量感描绘;人物的形体和衣裙、布单褶纹具有雕塑感,画面气氛庄重肃穆。 《圣母访问》 皮翁博来到罗马以后,深受当时画坛兴起的样式主义影响,这幅《圣母访问》比较典型的反映出他的画风转变。 画中人物以半身群像塞满画面前景,圣母的形体开始被拉长,使用大块的黄、白、蓝、绿色块产生耀眼的刺激性,通过色彩来传达自己主观情感,而不是更深入地刻画自然对象外貌特征和质感。 皮翁博在罗马时,受到样式主义艺术家拉斐尔的学生罗马诺影响较大,他在吸收罗马诺的艺术中,偏重于拉斐尔的风格,同时吸收了米开朗基罗的某些夸张造型手法,所以有人说他“被这一壮丽但又危险的范例引入歧途”。 《美少年阿多尼斯之死》 维纳斯深深地爱上了少年阿多尼斯,这使她的情人马耳斯(战神)十分恼火,他便化为一头野猪咬死了阿多尼斯。而这位专司爱情的美神,自己却没有力量获得阿多尼斯的爱。马耳斯和维纳斯相爱生下一个带双翼的盲童丘比特,这寓含着世上的爱情总是不完美的。 《美少年阿多尼斯之死》就是描绘马耳斯咬死阿多尼斯所产生的悲剧场面:画面人物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对角线形,仰面躺着的阿多尼斯和马耳斯分列两端,维纳斯和丘比特居中,情态悲伤,后面的女神责问马耳斯:是你干的吗? 另一个弯下身前倾的女神,一手指向马耳斯告诉维纳斯:这是他干的。而战神理屈词穷,低头沉默不语。我们从人物的动态、表情可以理解故事情节。无声的画面,由于人物的动作神情而变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由静态而转化为动态。 画家以女裸体描绘这一神话,人体坚实丰润,维纳斯左手挪向后,身体呈开方式,后面的诸女神向背隐露有变化,使画中人物之间产生变化统一的和谐美感。 画中人物被置于河堤的树林中,对岸林立的古典建筑,使这一神话情节具有世俗化和现实感,即使是悲剧也还表现出人性、人体和自然美的高度融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