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培两优2859
释义

品种简介

培两优2859是以两系不育系培矮64S为母本,浙北嘉兴粳型品系JG2859为父本配置的亚种间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其特点是:分蘖较强、穗型大且着粒较密,结实率高,因此增产潜力大。米质较优,决定食味的两个主要米质指标:直链淀粉含量18.0%,胶稠度76mm,均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高抗稻瘟病,平均叶瘟0.7级,平均穗瘟0.0级,穗瘟损失率0,白叶枯病4.5级;抗寒性佳,成熟期植株清秀。2006年1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

选配经过

1997年开始,利用浙北粳稻资源与广亲和两系不育系培矮64S进行广泛的测配,发现培矮64S与粳稻配组的杂种F1的生育期和农艺性状表现与父本光、温特性及农艺性状的表现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结论为选用感温型、大粒、矮杆的粳稻有利于育成实用型该类组合。1999年用培矮64s与R2859测配获得培两优2859,2000,2001两年在嘉兴进行小区产量鉴定,同时进行抗病性鉴定及农艺性状观察。2002年提供参加浙江省“8812”联品,因产量位居第1而推荐浙江省区试,2003年、2004年参加浙江省区域试验,浙江温州、松阳县、诸暨、嘉兴等地试种,湖南亚华种业也引种试种,均反映该组合株型有特色,产量高,外观米质中等偏上且食味好。

产量表现

2002年,参加浙江省亚种间杂交组合协作组“8812”单季杂交中籼组联品,平均亩产7.89t/hm2,较对照汕优63增9.17%,居第1位,增产极显著。

2003年,浙江省单季杂交中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19t/hm2,较对照汕优63增产0.3%,未达显著水平。

2004年,浙江省单季杂交中籼组第二年区试,平均亩产7.34t/hm2,较对照汕优63减0.5%,未达显著水平。

2005年,浙江省单季杂交中籼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8.24t/hm2,比对照汕优63增6.9%。

2002年,湖南省亚华种业杂交中籼组引种品比试验,折亩产8.56t/hm2,较对照两优培九增0.5%。2003年在湖南湘潭市单季杂交中籼组引种品比试验中,产量达9.83t/hm2,居第1位,比对照汕优63增11.2%,达极显著水平。

特征特性

米质

由浙江省种子管理站2003年和2004年单季杂交中籼区试点取样送检,农业部稻米及制品检测中心化验结果,两年平均整精米率69.3%,长宽比2.2,垩白米率64.5%,垩白度13.4%,透明度2.5,胶稠度76,直链淀粉含量18.0%。说明外观米质中等;但决定食味的两个主要指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18.0%和76,均达到国家优质稻谷GB/T17891—19991级标准。在浙江省“8812”组织的对新组合食味品尝中,培两优2859具有米饭松而软的特点,得分为89分,食味分超两优培九。试种的农民反映该组合米饭软而不粘,口感好。

病虫害抗性

据浙江省农科院2003—04两年抗性鉴定,培两优2859平均叶瘟0.7级,平均穗瘟0.0级,穗瘟损失率0,白叶枯病4.5级,褐稻虱9级。说明其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感褐稻虱。

耐寒抗倒性

2003年,在嘉兴市农科院试验田专门就培两优2859和两优培九、秀水110的后期耐寒性作了比较观察。从9月25日开始每日观察三个品种倒3叶颜色。结果发现,9/27日两优培九倒三叶、倒二叶出现轻微泛黄迹象,9/29日两优培九剑叶叶尖泛黄。10/1日两优培九倒三叶叶尖均出现约2cm枯死,10/5日倒三叶枯死叶长平均5.35cm。而培两优2859直到10/4日倒三叶、倒二叶叶尖才出现泛黄,直到10/15日才出现叶尖2cm左右枯死,一直到10/30日倒三叶的枯死叶长平均只有3.42cm。与浙北常规粳稻秀水110相比,在10/15日前耐寒性相似。在11月/10日收获前,两优培九已不见绿叶,培两优2859倒三叶枯叶平均7.81cm。而秀水110倒三叶枯叶平均仅供4.19cm。上述观察说明,培两优2859的耐寒性虽较秀水110略差,但明显优于两优培九。有明显倾向于粳稻的特点。作单晚在浙北11月初和粳稻同期收割,培两优2859仍保持直立抗倒,青杆黄熟的特性,兼保持功能叶正常生产。该特性在浙中、南及湖南等地引种试验中也反映一致。

该组合的抗倒性也非常突出,从2000年初步定型到现在所有试种点,均没有发生倒伏现象,2002年嘉兴试种时乳熟期经受台风袭击,也挺立不倒。

生育期

培两优2859在嘉兴作单晚种植,5月25日播种,8月31日齐穗,10月11日成熟。播始历期98天,全生育期139天。同期播种的两优培九,播始历期98天,全生育期134天。从中可以看见,从播齐历期上看,齐穗期培两优2859和两优培九相同,但成熟前者较慢,体现了粳稻的特点。浙江省区试多点生育期平均,全生育期143.6天,比汕优63长9天。

农艺性状

培两优2859植株高度109.2cm,在落田苗1.46万丛,5.31万穗的条件下,最高苗达到24.71万,最后有效穗15.55万,成穗率62.9%。考查田间分蘖动态发现,每丛平均最高穗数达到16.04,最后成穗9.72个,成穗率为60.62%。穗长21.4cm,每穗总粒数176.8粒,每穗实粒数143.6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5.24克。与对照两优培九相比,培两优2859的叶片较两优培九挺窄,分蘖较强,穗形大小相仿,千粒重略有降低。

制种要点

1、选择满足培矮64S不育光温要求的最佳抽穗扬花期

2001年和2002年,安排了该组合的小面积制种试验,2001年实收2.11t/hm2,2002年实收2.06t/hm2。纯度分别达到98.4%和99.1%。说明在浙北安排在8月上中旬抽穗,可以满足培矮64S的不育光温条件而安全、顺利制种。

2、定准播差期

培两优2859的制种中,花期相遇问题较容易解决。因为JG2859和培矮64S均是感温的,通过播差期调节能有效调节始穗期。在嘉兴夏制,母本6月5日播种,8月20日左右始穗;父本分二期,第一期较母本提早15天,第二期和母本同播,二年均花期相遇。

3、花时调节

培矮64S在正常高温、晴朗天气下,上午10点左右开始始花,11点以前达到盛花。而粳稻R2859在同样条件下,在12点左右始花,盛花一般在12点30分左右。因此容易造成花时不遇问题。试制的两年产量不是很高,主要也是这个原因。试验表明,父母本的花时差用调节剂进行调节有效,在父本的幼穗分化第6期末、第7期和穗苞破口时,各喷调花宝1次,每次每公顷45g对水900kg,这样可使父本花时提早30分钟以上。通过用少量“九二0”喷施母本培矮64S,让母本的柱头活性增加,能有效地消除花时不遇带来的影响。

栽培要点

培育适龄壮秧。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每亩播种量20kg左右,秧本田比1:20—25,移栽时叶龄不超过7—7.5叶。

适当加大基本苗量,每亩插2.0万丛左右,落田苗达8—10万/亩。

施足基肥,早施、足施苗肥,并配施磷、钾肥。因该组合具有超强的抗倒能力,可适当重施氮肥促高产,总用肥量每亩尿素80斤左右。

成熟期的特异性:该组合由于爪粳交配组的特殊方式,灌浆速度较典型的中籼组合慢,后期切忌断水过早,一般齐穗后50天以上收获为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