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俊武 |
释义 | 1、中科院院士、化学工程学家 陈俊武人物简介陈俊武,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1927年3月生,福建长乐鹤上镇云路村人。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学部委员)。 陈院士是我国炼油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六十年代,他担任了我国第一套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设计师,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套120万吨/年的催化裂化装置,及时解决了催化剂损耗大的技术难题,并开创了国内首次大型流态化工业测试技术,因此他在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七十年代,他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套同轴式催化裂化工业试验装置,并于1982年在兰州炼油厂工业化放大成功,此项技术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2年,陈院士担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催化裂化技术攻关组组长,组织科研、设计、炼油等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关,成功地开发了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0多年来,他先后主持过多个炼油厂的总体设计,指导过上百套炼油装置设计,尤其对流化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陈院士一直是我国炼油工程技术的带头人之一,为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陈院士主编的著作“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获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曾指导几个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多人。陈俊武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0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优秀的共产党员曾经使我国炼油工艺提高了20年的中科院院士陈俊武,虽然年过七旬,但仍然克服爱人久伤不愈的家庭困难,连续10年为石化行业培养一线技术人员而奔走辛劳。 这个大型装置叫催化裂化装置,因为它可以把低价的重油变为高价的轻质油,被称为炼油厂的摇钱树。一提起催化裂化,人们自然要想起陈俊武,因为陈俊武就是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 建国初期,我国的炼油技术刚刚起步,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56年就入党的陈俊武带着一批青年科技人员,在石油部的领导组织下,历经艰苦、攻克难关,65年设计出了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使我国炼油工艺进步了20年,一跃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以后的40多年中,陈俊武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停滞不前,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始终推动着中国催化裂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我国催化裂化加工能力跃居世界第二位,全国的100多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就有一半图纸出自陈俊武和他的伙伴之手。 退居二线后,年过花甲的老院士对石化行业的技术进步颇为关注,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为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的工作中。10年来,全国30多家石化企业的技术人员,已有20多位在陈俊武的帮助指导下成为技术专家或领导骨干。陈俊武在中国石化行业和科技界德高望重,但他却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位置上,多年来淡泊名利,连一般人认为应享受到的权力也尽量避开。 这位生活并不宽裕的老党员,却总要把每次获得的科研奖金拿出去资助他人。95年,陈俊武捐助10位家境贫寒、教学成绩突出的民办教师的事迹一度传为佳话。而镜头里这位当年准备弃学的贫困大学生,已在陈俊武的资助下顺利读完大学,如今成为上海的一名科技人员。 洛阳石化公司常委书记松静浩说:陈俊武不仅有着较深的科学造诣,而且表现出一名共产党的高尚的思想首先,他在广大科技人员中,影响是比较深的。我认为他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要求。 中科院院士陈俊武说:既然入党当初做了誓言,就应该各方面作模范、作表率。过去我虽然做了一些成绩,但那只是明日黄花。过了60岁,觉得自己年纪毕竟是大了,很需要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判断事物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年轻的一代,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者轶事陈俊武院士刚刚度过自己80岁的寿诞,作为晚辈,首先当然是祝他健康长寿,但更该将他作为整个石化行业及我们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的财富和学习的榜样,学习他如何做人、为人和做学问。 做人方面,就是要把国家、集体的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上,正如他自己所说:“人的生命是一种偶然,而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却是每个人类成员的责任。生在哪个国家不容选择,而热爱我们的祖国,却是华夏儿女的共同美德。” 为人方面,我看到的是一个处处平等待人、诚恳待人,淡泊名利、不图回报,处处替别人考虑,从不以院士自居的长辈和学者。我问过他为什么要办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他的回答非常简单并让人感动。他说,设计院和研究院的专家和人才多,用不着他去讲课;但企业的技术骨干成天在装置上转,他们最了解装置的技术状况和数据。领导视察和设计研究院的人去现场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很少有人注意提高和培训这些骨干,因此提高他们就相当于提高了催化裂化水平。可见,他把为企业技术骨干办研修班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陈俊武院士在做学问方面给我的体会是比较深刻的,那就是开拓创新、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坚持对国家负责和对自己负责的一致性。 陈俊武院士早已是国内外石油和石油化工领域知名的专家,是催化裂化领域的技术权威之一,是公认的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他在思考具体技术问题和考虑技术进步的发展战略时,就像下棋一样,走一步看三步。 我参加了几次陈俊武院士当评审组组长的煤化工项目评审会,他在煤化工方面的专业水平和判断力不仅使我惊讶,也使许多煤化工行业的专家敬佩。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对自己有着几十年刻苦钻研、知识积淀的炼油领域的相关技术显然是十分娴熟的,但对没有长时间专门从事的煤化工领域,陈俊武院士同样说得那么清楚,就不免让人赞叹。以至于国内好几个专业煤化工工程公司做的设计项目都来请他审查,而他认真审查后,均能提出关键的修改意见,指出错误所在。其实,能做到这一点,应该是陈俊武院士晚年仍不断学习和积累的结果,是他早在十几年前就关注煤化工项目并刻苦钻研的结果。 进入耄耋之年,陈俊武院士仍然关注国家的能源安全问题,高瞻远瞩地向中国科学院提出开展能源替代课题研究的建议,并受命与十几位中科院院士、近10名大学教授一起编写我国2020年~2050年中远期能源替代规划建议,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他为完成这项任务可以说到了忘寝废食的地步。在他的电脑文件夹中,收集了大量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能源替代方面的技术资料,简直就是一个能源替代的资料库,数量之多、门类之全、范围之广,令人赞叹。 陈俊武院士在做学问上的认真态度是有目共睹的。举一小例: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的学生很多已经升任领导岗位,但他对他们的学业要求一点也不降低,他们的作业他亲自修改,结业论文达不到标准决不“放行”。这方面的例子,我亲眼见过两次。对于这些从天南海北来的学生,他从不招待,也不通知公司接待,即使其中一些人已经是企业领导。 协助陈俊武院士工作是让人既高兴又“紧张”的。高兴的是可以从他那里学到不少知识,“紧张”的是凡他布置的事,他绝对已三思过,想要对付很难。据我观察,陈俊武院士布置的工作,如果最后要提交数据,最后结果一定会落在他预先考虑的(90±5)%的范围内,说明他对技术工作的严谨。他多次对我们讲,技术人员就是要用数据说话,开审查会时,要讲你的方案是用什么原理、怎么算出来的,不能说“可能”、“估计”之类的话。 这些年,在陈俊武院士指导下,我所在的洛阳石化工程公司一直在做甲醇制低碳烯烃的技术开发工作,通过这项工作,也可看出他是如何做学问的。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早在1997年就主动与我们联系合作进行MTO工艺的工程技术开发,其主要原因是MTO专用催化剂反应时间短,需要像FCC工艺一样,用流化床反应工程技术,可以说,他们是冲着陈俊武院士慕名而来的。 从石脑油短缺将制约管式裂解炉制烯烃发展的角度考虑,陈俊武院士前瞻性地认为,这是一项值得关注的课题。不管当时能否工业化应用,他一直指导我们进行工程技术开发,认真考虑MTO工艺与FCC工艺在工程技术上的差异。随着原油价位的升高,MTO技术在我国显现出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使为我们超越其他工程公司较好地掌握了这项核心技术。通过这个项目,使我们对陈俊武院士如何做学问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这就是: 一是要有前瞻性。在华县试验装置还没有建设前,他就认真组织我们分析大连化物所MTO工艺与催化剂的特点,布置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专利和资料,提出了MTO工艺工业化试验要过升温、循环、催化剂损耗和工艺优化等几关,创造性地提出用空白剂开工。事实表明,陕西DMTO工业化试验就是按他设计的“关口”走过来的。 陈俊武院士在能源替代、DMTO工程技术开发方面前瞻性的战略思路是我们公司技术开发工作的宝贵财富。我的体会是,工程公司决不能等工程设计项目来了才被动地考虑开发问题,那样很难得到前瞻性的新技术开发项目,也适应不了技术开发进程的要求,重大的前瞻性课题和技术一定要抽调人力超前部署。 二是要有科学性。DMTO试验期间,陈俊武院士不顾近80岁高龄,5次亲临陕西华县试验现场,1次亲临大连化物所实验室现场,与三方一起分析、讨论和解决试验过程出现的技术问题,请大连的同志来洛阳讨论就更是不计其数。我们现场试验人员身在现场,几乎每天用电话向陈俊武院士汇报工况和数据,他则像在现场一样加以分析和指导。去年6月21日试验结束前,陈俊武院士不顾瓢泼大雨,在停工前赶到现场,用精心准备的数据和技术思路与三方深入讨论工程参数和催化剂方面待改进的问题,使三方明确了各自的工作方向,为工艺包的编制和试验结束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要有严肃性。“由天然气或煤经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及技术经济”课题是由陈俊武院士总负责,我们公司与石科院、上海石化研究院三方负责的中国石化科技委的软课题。经过2005年11月和2006年4月在上海、洛阳召开的两次协调会后,软课题初稿基本完成。我认为差不多可以交差了,但陈俊武院士对技术经济部分不满意,要求对上海石化研究院和我们公司负责编写的国内外煤制合成气、天然气制合成气、合成气制甲醇、甲醇制烯烃的生产成本作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要求用能耗平衡的方法计算各个生产装置的燃料动力成本,还要考虑煤炭价格上涨对设备制造成本和相关投资的影响,对比相同烯烃销售价格时煤、天然气、石脑油的原料价格…… 所有这些,可以说对于一个前期软课题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深度要求。我认为软课题没有必要达到这么高的要求,曾经向陈俊武院士提出可否不做这么深。他说,目前国内煤化工过热,甚至有人认为煤炭价格600~700元/吨时上MTO项目都有效益,我们的软课题有“研究”两字,不应是简单的文献调查,强调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出的数据要经得起时间考验。他要求我们承担的软课题要成为中国石化软课题的样板,软课题的数据不误导行业、不误导领导决策。 为此,我们又深入进行了近半年的工作,在他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工程经济专业文彬同志反复计算和修改,到2006年11月底作出了一个经陈俊武院士点头通过的技术经济分析。这个分析可以说是目前在MTO工艺方面最为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数据发布后得到各方面领导和专家的认同。 陈俊武院士对技术精益求精,80高龄还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态度,深刻地教育了我们。 2 、副教授 陈俊武陈俊武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湖北省高压专委会委员。已完成和正在研究十多项电力系统技术攻关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防雷与接地、高电压设备绝缘监测及绝缘技术等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