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跑报子 |
释义 | 跑报子是流传在文水县(据说山西晋南也有,未及考证)平川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它的产生是和人民的生活有很大关联的。早年,各村各社祈雨活动极为风行,跑报子伴随整个祈雨过程应运而生.老人们口传这种祈雨舞蹈大约产生于明代,起源于接麻衣仙姑,抬龙王祈雨活动.曾流行在文水一带.明清时盛行,现已很少表演. 跑报子者肩负侦察情况,传递信息,打场子维护秩序的神圣使命.跑报子形式活泼,队伍壮观,一般由十五、六岁或十七岁的青年组成,人数少则八人,多则二十多人,并列两路,有一位“老报子”做前导,沿祈雨之路出发,一路舞蹈,爬山涉水,走乡串村。走到哪村就跳到哪村,报子就报到哪村,即后面祈雨大队人马将来,通知此村马上准备迎接,故名词意“报子”就是从这儿来的。 跑报子最初只有跑跳,后发展成一套固定的程式,有头报、二报、三报之分。头报是打前锋,探察情况,传递情况;二报与头报接头后,返回报告,并有与三报维持秩序之任务;三报则主要是保护楼桥和挂钩子,锄刀的。报子队头戴红缨帽或黑纱巾,还有的干脆头戴柳圈帽,裸露的上身披一件竹节衣,下身穿黑黄绸裤,身挂串铃,公文和令箭,随响随午,手执马尾刷,臂挂锄刀。另有老报子一人头戴缀有羽毛(花翎)的红缨帽,衣着与小报子大同小异,身背公文,令箭和宝剑。有的腰间尚插折扇,遇人群时,随吹打乐即兴对舞,耸肩摇扇,斜眉弄眼,调笑逗趣。舞蹈反映他带领众报子列为两队,奔波在夏日滚烫的土路上,途径村庄,与旁观的人们调笑逗趣;到了接神地点,先在庙内表演,继而动作为辅,用骑马跑跳的手式造型,模仿蛇形动作,用小颠步跑跳。其姿态是右臂曲肘扬起,左臂自然向后甩,上身微前仰,那种舞姿像芭蕾舞一样脚尖落地,舞动着传流的蛇形图,变化出“二龙出水”、“跑八字”、“摆龙尾”、“剪子股”、“蛇退皮”、“蛇盘蛋”、“雁过天门”、“交叉背靠背”、“过山门”等各种队型图案,还不时地唱着祈雨歌,可见人们对天神的赤诚。那种歌声,串铃声和舞姿各为一体的风味别具一格。 跑报子没有音乐,锣鼓伴奏,指挥节奏来自身背后的串铃声。扮演者随重重的串铃起舞,新颖别致,活泼欢快,很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到宽阔场地,碎步扭出“蛇盘蛋”、“龙摆尾”与祈雨队伍会合后,围观者堵塞道路,报子队挥舞马尾刷,跑成“二龙出水”、“龙摆尾”等队形,迅速打开场子,引导祈雨队伍前行。 跑报子其主要特点是贯穿始终的脚尖跑跳,离开跑就不称其跑报子了。这种祭祀时用的舞蹈,扭跳的时间之长,路程之远,场地之大是前世罕见的。从跑报子的整个舞蹈结构来看,很有远古图腾崇拜的痕迹,使腾图崇拜的传承过程直接渗透到祈雨活动当中,并且转化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固定下来。跑报子的舞蹈形式比较古老原始,“龙”、“蛇”做为人们信仰中神的形象出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