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判官桥 |
释义 | 判官桥,位于温江县城西8里,跨金马沟。始建年代不详。长1丈4尺(约4.67米),宽6尺(2米)。光绪元年(1875年)培修。现已不存。 判官为古代官名。隋使府始置判官。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唐睿宗以后,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使皆有判官辅助处理事务,亦由本使选充,非正官而为僚佐。五代州府亦置判官,权位渐重。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省称“签判”;各路经略、宣抚、转运和中央的三央、群牧等使府及州。元各路总管府、散府及州皆有判官。明府州有通州,清代改为州判。 此外,判官还是古代传说中的阴间官名。长的凶神恶煞、阴险狡诈,但绝大部分都心底善良、正直。决大部分是判处人的轮回生死,对坏人进行惩罚,对好人进行奖励。其中崔判官是驰名阴曹地府的头号人物。《西游记》记载,此公姓崔名钰,在唐太宗李世民驾下为臣,官拜兹州县令,后升至礼部侍郎,与丞相魏征过从甚密结为至交。生前为官清正,死后当了阎罗王最亲信的查案判官,主管查案司,赏善罚恶,管人生死,权冠古今,他手握“生死薄”和勾魂笔,只需一勾一点,谁该死谁该活便只在须臾之间。相传崔判官名珏,乃隋唐间人。唐贞观七年(633年)入仕,为潞州长子县令。据说能“昼理阳间事,夜断阴府冤,发摘人鬼,胜似神明。” 民间有许多崔珏断案的传说,其中以“明断恶虎伤人案”的故事流传最广。故事说:长子县西南与沁水交界处有一大山,名叫雕黄岭,旧时常有猛兽出没。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发牌,差衙役孟宪持符牒上山拘虎。孟宪在山神庙前将符牒诵读后供在神案,随即有一虎从庙后窜出,衔符至宪前,任其用铁链绑缚。恶虎被拘至县衙,崔珏立刻升堂讯。堂上,崔珏历数恶虎伤人之罪,恶虎连连点头。最后判决:“啖食人命,罪当不赦。”虎便触阶而死。 传说当年唐太宗因牵涉泾河老龙一案,猝然驾崩,前往阴司三曹对质。于是魏征修书重托,崔珏看了魏征的信,满心欢喜道:“魏人曹前日梦斩老龙一事,臣已早知,甚是夸奖不尽。又蒙他早晚看顾臣的子孙,今日既有书来,陛下宽心,微臣管送陛下还阳,重登玉阙”。进了“幽冥地府鬼门关”接受十殿阎王审查时,十王要看生死簿,审查李世民阳寿是否已终。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王国国王天禄总簿,先逐一检阅。只见南赡部州大唐太宗皇帝注定在贞观一十三年驾崩。崔判官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添了两画,才将簿子呈上。十王看后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阎王道:“陛下宽心勿虑,还有二十年阳寿。此一来已是对案明白,请返本还阳。”就这样,崔判官亲自把李世民送还了阳间,让他又枉登了二十年皇位。在还阳途中,太宗又遇到被他扫荡的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家草寇中惨死的成千上万的冤魂前来索命,崔珏又出面排解纠纷,帮助李世民代借一库金银安抚众鬼,太宗方得脱身。 传说温江这座判官桥,原名王石桥。金马河边有一农户张某的儿子,因被人诬告,入狱数年不得申冤。这一年,农户张某又到县衙申诉后返回,时已天晚,经过王石桥时,顿觉疲倦。于是就在桥上坐下歇息,迷迷糊糊,恍然一梦,看见崔判官凛然而至,农户张某便仆地叫冤。崔判官问其诉讼之事后,说:“明日到县衙,定可伸冤。”说完,金光一闪,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张某猛醒,方知是梦境,将信将疑。回到家中,一夜不能入睡。第二天,张某又到县衙申诉,县官不仅接了他的申诉,还判他儿子无罪释放。张某万分感激,向天跪拜,口诵“上天神明!”不止。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乡里,人们在王石桥燃放鞭炮,焚烧香烛,叩首礼拜。自此以后,人们就将此桥呼为“判官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