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溪引水工程 |
释义 | 位于敖江中游的潘渡乡西南侧,汇集敖江上游1700多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多年平均来水量20亿立方米以上。沿岸常受洪涝威胁,淡水白白流入大海,而下游大片农田却无法用以灌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把水患变为水利,发动群众治理敖江。1957年12月18日,潘渡下游18个乡村1万多劳力上场兴建潘溪拦河坝引水工程。经250天艰苦奋战,于1958年8月25日竣工。拦河坝横跨潘渡溪南北岸,坝体由松木框、块石和混凝土灌注而成。长240米、宽27.7米、高4.65米,上下游落差4米。初建时仅有一层阶梯。1966年9月6日遭特大洪水冲击,坝体右岸被冲垮缺口,灾后除填补缺口外,改一层阶梯为三级阶梯,以减缓洪潮冲击。在建坝的同时,配套兴建南北2条干渠计66公里。南渠每秒流量1.5立方米,北渠每秒流量4.5立方米,在陀口建2条各长140米、直径1米的倒虹吸管。渠道流经途程劈炸76座山头,建涵洞、水闸、平交道、木渡槽、溢洪堰等附属物166处。总投资81.4万元,投工127万工,完成土石方67.5万立方米。设计自流灌溉面积3.6万亩,南渠到达东岱镇,北渠到达浦口山坑,竣工初期灌溉面积3.2万亩,经30余年使用,渠道老化,用水量增加,管理未跟上,到1990年,仅能受益1.95万亩,为设计能力的一半多。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