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派田村 |
释义 | “派田”村名取自平阳方言“破”字谐音,喻指该村土地质劣。据当地老人介绍,派田村人祖祖辈辈勤劳,但开山造田因地处海口风尖,如开沙田不积水,开水田又即龟裂,人称“菜蓝田”,颗粒无收。全村人只能过潮涨吃鲜,潮落点盐的贫困生活。“派田村”自清康熙年间一直叫到前几年。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1981年,改革开放的富国政策似春风一般吹拂着祖国大地,派田村的第一批30多户山民在政府的支持下,告别了祖祖辈辈的小山村,搬迁下山,在派田山脚的堤塘内,建起了9幢二层楼房。他们围涂造田,种起了糖蔗、瓜菜和水稻,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留居在山上的山民,看他们搬迁后的好日子,个个看在眼里,动在心里。于是,在1989年,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援下,派田山上所有住户全部搬迁下山,在政府统一规划下,在新村里建起了两条纵横大街,街面宽达20米的水泥路面,还建起了一个小菜场,街两旁建起了一幢幢整齐划一的三层四层楼房。派田村从原来的100多户,猛增到400多户,现有人口2000人。村里还建起了一座完全小学,全村有150多名学龄儿童全部入学。 勤劳勇敢的山民下山之后,围涂造田达400多亩,海涂养殖150多亩,村里还办起了“温州市吉士郎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引进上海食品专家驻厂指导,产品畅销省内外。现在家家户户都过上温饱富裕的生活。派田村从此改名为海滨村。 过去靠步行肩挑,翻山越岭的村民,现在从县城东门至西湾的水泥公路直通家门口,田野里的机耕路也四通八达。为了防止台风、海潮的袭击,江边造起了石头水泥大坝,坝外还造起了防护林。特别到夏天的夜晚,大坝上灯火通明,一家家海鲜排档,引来四面八方客人,一边在此乘凉一边尝吃海鲜,这里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村民们笑呵呵地说:“多亏党的政策好,把我们从山上移居下来,我们才有今天的好日子,我们子子孙孙都不会忘记共产党的恩情。” 如今派田人,不,如今海滨新村人,正以团结奋进的精神,沿着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向,阔步前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