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家镛
释义

陈家镛化学工程学家。四川成都人。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1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尔班纳—香槟校园)化工系博士学位。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伊利诺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在杜邦公司的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师。曾对气溶胶过滤及聚酯连续聚合反应工程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1956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名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基本资料

姓名:陈家镛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2年2月17日

民族:汉

毕业院校:学士,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 Ph.D., University of Illinois,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学科:化学工程

最终学历:哲学博士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原化工冶金研究所)

单位所属机构:研究单位

是否院士:科学院院士

国籍:中国

工作简历

195208-195401,伊利诺大学化学工程系,研究员(博士后)

195611-,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研究员

194308-194706,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助教

195102-195208,麻省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研究员(博士后)

195402-195609,杜邦化学工业公司研究所,研究工程师

学术或专业团体任职:198401-,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

199301-,中国化工学会,理事

199301-,《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编辑委员会,总编辑

专业领域:化学工程 ;湿法冶金

人物经历

陈家镛,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少年时他看到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激发了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强烈愿望,自幼发愤读书。中学毕业后,考入当时设在重庆的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留在该校化学系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学。1948年与中央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刘蓉女士在美国结婚,并同在伊利诺大学学习。1949~1951年在伊利诺大学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时刻思虑回国参加建设。1956年秋,举家回国,陈家镛即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研究员至今。1958~1984年,任该所湿法冶金研究室主任;1978~1984年,任化工冶金研究所副所长;198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他还担任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外,先后被推选为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劳动保护学会顾问;还担任英文版国际性杂志《湿法冶金》(Hydrometallurgy)的编委和英文版《冶金进展》(Progress in Extractive Metallurgy)丛书的编委。

陈家镛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1980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研究成就

创新研究

陈家镛的科研及学术活动早在大学毕业后即开始。1943~1947年,他在中央大学化学系任助教时,条件极其艰苦,在高济宇教授指导下,在重庆合成了杀虫剂DDT。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1952年秋,他原来的博士导师H.F.约翰斯顿(Johnstone)特意邀请他主持“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的研究。在近1年半的研究中,证明了前人关于有一个最难过滤的气溶胶粒子大小的看法,阐明了该粒子的大小并非是一个常数,而是与操作参数有关,同时对前人的过滤理论以及过滤层压降等进行了改进及发展。其部分结果在1955年出版的美国《化学评论》(Chemical Review)上发表,引起各方面重视,曾被译成多种文字,被广泛引用。直至今日,该文仍被视为气溶胶领域早期(1955年前)科研工作的权威性总结。1954年,陈家镛接受美国杜邦公司聘请,任薄膜部约克斯(Yorkes)研究所的研究工程师,并参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连续聚合过程的研究。在该项研究中,他引入了当时刚刚兴起的化学反应工程学的一些概念,对聚合反应速度的控制因素提出了新的看法,用以解释各种情况下不同的聚合结果,并预言聚合速度仍可大大加快。他所提出的实验设计,后经另一位同事予以证实,改变了当时对强化该过程的许多不同看法及方法,受到十分重视。同时他还研究发展了新型的聚合反应器,并进行了中试规模的扩大实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湿法冶金

1958年,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成立湿法冶金研究室,陈家镛出任室主任。一般金属冶炼采用火法,即用高温将金属从原矿中分离出来。湿法冶金是利用某种溶剂,借助化学作用,包括氧化、还原、中和、水解及络合等反应,将原矿(原料)中的金属提取和分离出来。湿法冶金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许多化学工程师进入该领域解决铀的湿法冶金。陈家镛领导的这个实验室是国内第一个以化学工程学观点从事冶金研究的实验室,在矿石加压浸取、加压氢还原,自水溶液中制取金属粉末等方面,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为以后冶金新过程开发、新型材料研制、多相反应器研究以及加温加压温法冶金反应动力学等的研究,奠定了部分基础。

50年代末60年代初,陈家镛把该所的研究工作与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课题紧密结合起来,主要从事云南东川难选氧化铜矿的湿法冶金研究,云南墨江氧化镍矿及进口的高砷钴矿的湿法冶金研究,开发出了一批技术上先进的湿法冶金新工艺及新流程,同时也为以后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60~70年代,陈家镛倡导将化学反应工程学与湿法冶金结合起来,开展气、液、固三相反应器及非均相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延续至今,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发表了一些高水平的论文,而且为后来该所开展生物化学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期间,针对中国甘肃金川镍、钴、铜共生矿中有色金属难于分离的特点,在他的领导下,在湿法冶金研究室开展了分离科学和分离工程的研究,并先后成立了萃取化学组及萃取工程组。以后,鉴于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某些矿点有难于分离的钒、铬共生的特点,他和同事发现用胺类萃取剂能进行十分有效的分离,并取得了突破,从而推动了一系列经常伴生的金属如钒和铬,钨和钼,铜和铼等之间的分离,砷、磷、硅与钨、钼的分离,以及用混合萃取剂从硫酸溶液中分离铁等有效分离的新工艺。同时对胺类萃取剂溶剂化萃取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在《中国科学》及《湿法冶金》等杂志上,他们发表了多篇论文,阐述了前人尚未发现的胺类萃取剂的有关重要性质。这项研究的部分内容已申请专利。有关胺类与中性萃取剂协同萃取的工作,由于其独创的见解而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在陈家镛的领导下,目前分离科学的研究正在向抗生素等生化产品的新萃取体系方面发展,并已取得了新进展。在分离工程方面,如转盘式萃取塔、振动筛板塔等的应用及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60年代末70年初,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化工冶金研究所的方向变化不定。在这种情况下,陈家镛仍继续坚持原来的研究方向,积极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了加压下用氢气自含镍、钴水溶液中析出金属粉末,并使之紧密而均匀地沉积于预先加入的核心材料上,制成复合涂层粉末的研究获得成功,满足了国防工业的需要。他研制出一大批适应不同需要的复合粉末材料,如镍包铝粉、钴包碳化钨粉、镍包石墨粉及铝包空心玻璃球等。这些材料通过热喷涂等手段,可用做飞机发动机上的耐磨、自结合及封严等方面的涂层,从而降低了飞机油耗,提高了发动机寿命及推力等。有关项目已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中国科学院1981年重大成果一等奖。对上述复合涂层粉末,陈家镛长期坚持组织力量进行小批量生产,供应航空工业等方面的需要,为发展国防工业及国民经济作出了贡献。

70年代初,鉴于火法炼铅劳动条件恶劣,根据当时国际上的发展趋势,陈家镛在国内倡导开展湿法炼铅的研究工作。经所内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开发出了硫化铅湿法碳酸化转化制取金属铅的新工艺,用于从废蓄电池回收铅。该项成果已取得专利,并已在几个中小企业投产。目前该项技术已被用于含硫化铅的金矿冶炼工艺中,正在为铅的回收及增产黄金、白银作出贡献。

环境治理

在环境治理方面,针对航空航天部170厂高合金电解泥污染环境问题,陈家镛应用湿法冶金方法进行金属回收,效果良好,减轻了环境污染,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效益,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80年代以来,已步入花甲之年的陈家镛在参加学术活动方面更加活跃。他先后接待了欧洲一些国家和美、日、澳的许多著名学者,组织了多次学术讲座,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了所内的学术气氛。同时他先后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前苏联、比利时等国参加学术会议,进行讲学或学术访问。1983年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湿法冶金会议上,他应邀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中国的湿法冶金》的报告。1988 年他主持召开了“北京国际湿法冶金会议”,取得成功。由于他在该学科领域内有显著的学术成就,因而在国内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

人物评价

陈家镛为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多年来孜孜不倦培养青年人是他对祖国建设事业的另一重要贡献。陈家镛现为博士生导师,在他的同事们协助下,已培养硕士生24名(包括“文化大革命”前的4名),博士生14名,另有3名博士后与他合作进行研究工作。目前尚有在学博士生7名,博士后1名。经他培养的学生,有的已晋升为研究员,有的担任了研究室主任,他们大都承担着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活跃在科研第一线。他经常教育青年要“学然后知不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注意“谦虚谨慎”和“言传身教”。陈家镛既是青年人的良师,也是研究所职工的益友。

所获奖项

1982年01月01日,还原氨浸法处理镍基合金电解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明奖,三等1992年01月01日,新混合溶剂系统用于从硫酸盐溶液中萃取和分离三价铁,湿法冶金,30(1992)401-416,

1991年01月01日,难处理低品位氧化铜矿的新处理方法,矿物处理与提取总结I,

1990年01月01日,胺类溶剂化萃取及其与中性萃取剂协同溶剂化萃取,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明奖,三等

1991年01月01日,湿法冶金中铁的分离与应用,冶金工业出版社,

新闻事件

两次被报道“巨星陨落”陈家镛院士获赔偿

中国著名的化学工程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家镛被媒体连续两次报道已经“巨星陨落”,惊动了学界,也给年届八旬的老科学家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今天上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令《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向陈家镛赔偿精神抚慰金三万元。

84岁高龄的原告陈家镛教授诉称,他虽年逾八十但身体尚好,现仍在上班,为科教兴国尽力。《中华读书报》竟然在2005年1月26日刊登照片声称他于2004年8月15日去世,陈家镛认为是有人在诅咒他,非常气愤、烦恼。在2005年2月2日《中华读书报》刊登《致歉声明》后,《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又在2005年第3期第75页《2004:陨落的巨星(续)》一文中配有陈家镛的照片并向全社会宣告他已于2004年8月15日去世。因为陈家镛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此次误刊惊动整个学界,严重损害陈家镛的声誉,给陈家镛及所在单位造成严重影响,使原告的精神遭受损害,故请求法院判决《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承担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民事责任;《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赔偿原告的精神损失抚慰金5万元。

被告《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承认陈家镛在本案中所主张的事实,但主张没有损害陈家镛的名誉,且已经采取措施尽量消除影响,故请求驳回陈家镛的诉讼请求。《科学中国人》称,刊登陈家镛去世的消息,是从《中华读书报》上得知陈家镛去世的消息,不是主观故意,而是因工作失误造成的。事后杂志社已尽力采取补救措施,在《科学中国人》第4期刊登致歉声明,并写《点石成金-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家镛》一文,尽量将对陈家镛造成的损害予以补救,尽量回收了第3期的杂志。杂志社曾经多次提出向陈家镛当面道歉,均被陈家镛拒绝。

海淀法院一审审理后认为,被告《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承认陈家镛在本案中主张的事实,故对陈家镛主张的事实予以确认。《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作为《科学中国人》的出版发行单位负有对文章内容进行审核的义务,其未经审核即刊文报道陈家镛去世,并配有陈家镛的照片,该报道严重失实,足以造成对陈家镛人格利益的侵害。考虑到《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已向陈家镛书面致歉,并采取措施尽量采取补救措施,应视为《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在诉讼前承担了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民事责任,对此行为法院予以认可,不必再行承担上述责任。但上述行为,不足以完全抚慰被侵权人陈家镛,故综合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性质、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和侵权人的经济能力、本地经济生活水平综合考虑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法院判决《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向陈家镛赔偿精神抚慰金三万元,驳回陈家镛的其他诉讼请求。

“陈家镛”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0次
最近更新:2012-01-29
创建者:silentino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ourliving 展开

辛勤贡献者:

yangke19941112 

小米cba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