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瑟·C·丹托 |
释义 | 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翰逊讲座名誉哲学教授,《国家》杂志艺术评论人。著作包括《哲学家尼采》、《超越布里洛盒子》、《未来的圣母》和《艺术的终结之后》。论文《艺术世界》。 中文名:阿瑟·C·丹托 外文名:ArthurC Danto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l924年 职业:教授 代表作品:《艺术终结之后》、《美的滥用》 作品1981年 《普通物品的转化》1997年 《艺术终结之后》 2004年 《美的滥用》 作品评述阅读丹托那些最为火热、激情、深邃的文字,你可以有一种疗伤的愉悦。——玛莎·努斯堡,《思想的剧变》的作者。 丹托告诉我们,美的经验对艺术而言可以是有选择的,对生活而言,却是必需的。而这正是一本必需的书。——比尔·勃金森,圣弗朗西斯科艺术学院自由艺术专业教授、诗人。 本书是丹托2001年在美国哲学学会东部分会年度会议上的演讲录,是丹托当代艺术哲学的第三部,第一部是1981年出版的《普通物品的转化》,第一部是1997年出版的《艺术终结之后》。在这部以美为主题的书里,丹托又重新思考了当下对美的认识。作者在本书中试图厘清艺术的历史哲学问题、艺术的现实困居、艺术批评的行为所在以及当下的后历史时代,艺术该怎么样。 读了这本书一下子让人清醒了,艺术不是只关注美,美学也不是只研究美,艺术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只有把唯美论破除了,对这个丰富的世界才能认识,特比是对大学上美学课的学生而言,这本书来到我国太及时了,快快纠正那些大学美学教材的偏见。 《美的滥用》内容简介……阅读丹托那些最为火热、激情、深邃的文字,你可以有一种疗伤的愉悦。——玛莎·努斯堡,《思想的剧变》的作者 丹托告诉我们,美的经验对艺术而言可以是有选择的,对生活而言,却是必需的。而这正是一本必需的书。——比尔·勃金森,圣弗朗西斯科艺术学院自由艺术专业教授、诗人 本书是丹托2001年在美国哲学学会东部分会年度会议上的演讲录,是丹托当代艺术哲学的第三部,第一部是1981年出版的《普通物品的转化》,第一部是1997年出版的《艺术终结之后》。在这部以美为主题的书里,丹托又重新思考了当下对美的认识。作者在本书中试图厘清艺术的历史哲学问题、艺术的现实困居、艺术批评的行为所在以及当下的后历史时代,艺术该怎么样。 读了这本书一下子让人清醒了,艺术不是只关注美,美学也不是只研究美,艺术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只有把唯美论破除了,对这个丰富的世界才能认识,特比是对大学上美学课的学生而言,这本书来到我国太及时了,快快纠正那些大学美学教材的偏见。 《美的滥用》目录中文版序 导 言 布里洛盒子的美学 第一章 美与艺术的哲学定义 第二章 难以驾驭的前卫艺术 第三章 美与美化 第四章 内在美与外在美 第五章 美与政治 第六章 思考艺术的二种方式 第七章 美与崇高 附 录 丹托著作一览表 索 引 译后记 其他近一百年来,各种终结论并不鲜见,艺术终结论也不例外。然而,当1984年美国著名艺术批评家、哲学家阿瑟·丹托提出艺术终结论时,仍然震惊了艺术界,并且大洋两岸都有回响(与此同时,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也提出了艺术终结的思想)。接着,便是遭到诸多质疑。远的不说,我们国内就有沈语冰的长文《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指出丹托的错误就在于:他不该将艺术与真理、道德的关系理解为线性发展的关系;而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同时共在关系。去年的第二届宋庄艺术节“艺术与产业”论坛上,彭锋题为《拒绝“终结”的中国艺术》的演讲质疑丹托终结论包含的两个前提:即艺术作为绝对创新的观念和艺术发展的历史是线性的不断进步的历史。 质疑归质疑,丹托艺术理论的翻译出版还是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著写过同名著作的刘悦笛认为:对于中国的艺术界和思想界来说,丹托的艺术终结观念算是姗姗来迟,近20年后才在中国出版和产生影响。不过,可喜的是,近期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下就推出丹托的四本著作,包括他关于当代艺术哲学的三部总结性重要著作——《普通物品的转化》(1981)、《艺术的终结之后》(1997)、《美的滥用》(2003)。让人觉得,丹托真正在中国“火”起来了。 《艺术的终结之后》延续了先前“艺术终结”的概念,并做进一步说明,他透过当代艺术的种种状况,来分析艺术如何从以往的历史叙事脉络中脱离出来。按照他对艺术史的建构,艺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瓦萨里开始的准确再现的进步历史,二是追求艺术和自身媒介的纯粹性的现代主义阶段,三是趋于观念化、哲学化的后历史阶段,亦即艺术史叙事走向终结的阶段(据译者王春辰“译后记”中总结)。 我所感兴趣的是,身处世界艺术中心纽约的丹托如何直面当代艺术的复杂状貌并作出自己的宏观评判。这对纷繁芜杂的中国艺术界也具有某种借鉴意义。他的判断来自于对当代艺术深刻变化的观察,他盘结于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艺术多元化的今日,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艺术?当1964年安迪·沃霍尔在一家重要画廊展出一堆堆包装盒子时,作为艺术的现成品与作为日常文化的普通用品之间的界限就被打破了,你仅凭肉眼没法分辨这两者的区别,为什么这堆盒子是艺术品,而另外一堆却不是呢? 这种界限的打破使得大家对许多东西都变得疑神疑鬼起来。潘公凯曾谈到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他在美国旧金山一位朋友家里看到一张桌子上放着一个大的白色瓷盘,盘子里有点水,且放了个很大的鹅卵石,旁边搁着一片玫瑰花花瓣。于是一群人就“这是不是艺术”争论起来,而问及女主人,却不过是在换金鱼缸的水时把鹅卵石暂时搁那了,而玫瑰花瓣则是原来放在旁边的瓶花掉落下来的(潘公凯也正是以此来引出他对艺术和非艺术界定的话题)。艺术不那么好认,当代艺术家的工作也变得难以向大家说明。华裔艺术家徐冰说到他在美国碰到一个司机,这司机问他是干嘛的,他说是搞那种综合材料的。司机不懂,他就换了种说法,说是搞装置的,司机还是不懂。如此三番五次,最后徐冰幽默地比划着说,就是做那种像垃圾一样的东西。司机才恍然大悟道,“哦,我在美术馆见过。” 丹托正是从他所看到当代艺术的变化来作出结论:这是用一种新的方式提出关于艺术本质的问题,艺术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应该说中国艺术界还少有直面当今时代中艺术定义的问题。在公众对当代艺术甚感疑惑时,专业圈子也是在以一种有些说不明道不白的“专业眼光”来看待艺术品,日常事物行为与艺术行为有何本质区别较少被历史地、系统地思考过,艺术品评价的标准也是各依各的理,较少系统清晰地梳理。丹托理论的引介也与中国目前当代艺术发展的蓬勃面貌以及相关理论思索走向深入的吁求相应和。 值得说明的是,丹托的艺术终结观念没有丝毫的悲剧色彩,相反,他对艺术的当代图景充满乐观。他说:“我们的时刻是深刻的多元主义和全面宽容的时刻,至少在(也许唯一的)艺术中。什么都不会被排除在外。”他将艺术的终结看成是艺术自我意识得到解放的最佳理想状态。艺术世界真的获得彻底的自由了吗?且不说那隐含在各种社会制度背后的错综复杂的权力约束,就是喧嚣聒噪的艺术时尚也遮蔽了不少艺术家发于情而自由驰骋的心性。大家有意识地“抢注商标”或“制造话题”,一些僵化了的“成功图式”大行其道。在商标效应下,甚至艺术创作本身都成了分工协作、精密安排和运营的生产链条。丹托的理论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问题,似乎还没有探测到多元化背景下身处密实的权力、市场网络之中的艺术家的现实境况。参透了几十年中国文化剧变的梁漱溟曾不无忧虑地说:“这个世界会好吗?”无论是将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称作“艺术叙事终结之后”也好,还是未来突变的前兆也好,我们仍免不了带着类似的心情问道:以后的艺术会好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