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农一师一团 |
释义 | 农一师一团与1953年建团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天山支脉喀拉铁克山南麓,北靠314国道和南疆铁路。距阿克苏市以西63公里。 一团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部队,经历过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两万五千里长征、挺进华北抗日前线、南泥湾大生产、中原突围、南下北返、保卫革命圣地延安,战功卓著,千古流传。一九四九年,在进军大西北,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声中,进驻新疆,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屯垦戍边”的命令,于一九五0年七月来到戈壁荒漠沙井子,拉开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屯垦戍边的序幕。在条件十分艰苦,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开垦出了万倾良田。一九五三年三月,正式组建了“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团”,成为兵团最早的农垦团场。 1953年以前曾有商贾路过在这里。他们极度饥渴时,掘井找水,只挖出了一些流沙。从此,这里得名“沙井子”。 50年后的今天,沙井子变成了金银川。农一师一团已成为现代化的农垦团场。1984年全国地名普查时,这里以铺向天边的稻浪和棉海的富有,被命名为“金银川镇”。 五十四年艰苦创业,五十四年沧桑巨变。一团已发展成为有总人口2.13万人,在职职工4724人,离退休职工4346人,有39个基层单位,党员1344人,有农业生产连队22个,非农业单位17个。耕地面积20.8万亩,播种面积18.3万亩,林地面积2.5万亩。有采棉机12台,大马力拖拉机16台,各类中型机车240台,配套农机具800台架,农机总动力32436千瓦,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农垦团场。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了一团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006年,又实现了“十一五”开局年的开门红,全团实现生产总值3.12亿元,比2005年增长22%,17万亩棉花总产籽棉6850万公斤,比2005年增加960万公斤,籽棉平均单产402.9公斤,比2005年增加59公斤,有11个连队籽棉平均单产达到403公斤以上,全团有2000亩棉花达到500公斤以上超高产水平,粮食总产2000万公斤,实现利润3048万元,大田一线承包职工收入44670元(含10%减负和税费改革补助金),人均收入7200元,全团自营经济总收入515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8700万元,牲畜养殖59000头(只),产肉1620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粮食丰收奖、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民兵预备役先进单位、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市)、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先进单位、全国农机达标先进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全国乡村青年文化活动先进县(市)等多项荣誉和自治区、兵团党委的表彰奖励,较好地发挥了“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三大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