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牛生殖道弯曲杆菌病
释义

疾病概述

牛生殖道弯曲杆菌病(Bovine Genital Campylobacteriosis)是由胎儿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Fetus)引起牛、羊不育与流产的传染病。

分布危害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或地区均有此病发生。美国、加拿大、牙买加、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丹麦等大部分欧洲国家,亚洲的日本、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已广泛流行本病,中国部分地区有发生本病的迹象但未分离出病原菌。

胎儿弯曲杆菌包括两个亚种。胎儿弯曲杆菌性病亚种可引起牛(包括奶牛、水牛等)和羊(包括绵羊、山羊等)的流产和不孕;胎儿弯曲杆菌胎儿亚种可引起牛羊的流产(包括不孕)和多种动物(包括羊、牛、猪等)的胃肠炎,此外还可以引起人的多种疾病,如菌血症、败血症、急性化脓性脑炎(脑膜脑炎、脑脊髓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亦能引起流产和不孕。免疫机能不全、或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或有严重疾病的患者感染该菌后易发病。

疾病病原

胎儿弯曲杆菌包括胎儿和性病两个亚种,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长1.5-0.5μm,宽0.2-0.5μm,具有一端或二端鞭毛结构,不形成芽胞,一般不形成荚膜,有动力,呈“S”状或螺旋状弯曲。老龄培养物中呈螺旋状长丝或圆球形.其生化特性为不发酵碳水化合物、氧化酶试验阳性、还原硝酸盐、不分解尿素、不液化明胶,V-P、MR试验阴性,对1%牛胆汁有耐受性,DNA G+C比例是30-35。本菌微需氧,在含有3.5%O2、10%CO286.5%N2的混合气体环境中生长良好,在培养基上形成圆形、针尖大小、半透明、不溶血菌落,菌落直径为1-3mm。在10%绵羊血CH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纯培养形成淡灰色半透明的薄面纱样菌落。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42℃不生长。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敏感,而对青霉素、杆菌肽、多粘菌素B、新生霉素、三甲氧苄氨嘧啶(TMP)有抵抗力。

根据“Bergey’s Manual Systematic Bacteriology”(1984),本菌的主要生化特性如表6-18。

表6-18 弯曲杆菌属几个代表种(亚种)的主要生化特性


 触酶 氧化酶 亚硝酸
盐还原 硫化氢
三糖铁 H2S醋酸
铅纸条 1%
甘氨酸 3.5%
NaCl 1%
牛胆汁 生化试验

25℃ 43℃

胎儿弯曲杆
菌胎儿亚种 + + - - d + - + + -

胎儿弯曲杆
菌性病亚种 + + - - d - - + + -

空肠变
曲杆菌 + + - - + + - + - +

唾液弯
曲杆菌 - + + + + + d d - +

本菌对干燥、阳光和一般消毒药敏感。58℃加热5分钟即死亡。在干草、土壤中,于20-27℃可存活10天,于6℃可存活20天,在冷冻精液(-79℃)内仍可存活。

流行病学

胎儿弯曲杆菌性病亚种主要通过生殖道,由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两种接触方式传播。可从公牛的精液、包皮粘膜,母牛的阴道、子宫颈、流产胎儿分泌物中分离到此菌,但不生长在人或动物的胃肠道中。自然交配是主要的流行、传播途经。公牛和母牛都可传播本病,患病公牛可将病菌传给其他母牛达数月之久,公牛带菌期限与年龄有关,5岁以上公牛带菌时间长,有的甚至可带菌6年。引起不育多发生在发病的急性期,流产可发生于发病的整个过程,一般在发病的5-6个月的慢性期。

胎儿弯曲杆菌胎儿亚种多存在于牛、羊的流产胎儿、胎盘和胃内容物中,亦可从多种动物和人的胆汁、胃肠道、生殖道中发现,有时也可从粪便和生殖道分泌液中分离出来,主要通过口腔生殖道交配等方式传播,在绵羊的分娩旺季易引起传播流行。

临诊症状

牛、羊发病后出现流产(牛多发生在妊娠期的第5、6个月)、不孕、不育、死胎。

人感染致病后出现发热(39-40℃),持续发热时间较长。临床上分为:心型,出现心内膜炎、心外膜炎两种;脑膜炎型: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脑脊髓炎:多发生于初生儿,有时为成人;关节炎型: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有时可引起人的流产和不孕。

发病机理

胎儿弯曲杆菌主要感染生殖道粘膜。实验感染胎儿弯曲杆菌性病亚种,在子宫内接种第三天,菌体从子宫内消失而在子宫颈和阴道出现。感染早期子宫对菌体的排斥反应被认为是对菌体内毒素的第一反应或是已致敏子宫的第二反应。更进一步的研究,IgG抗体在子宫粘膜分泌液中占优势,IgA在子宫颈粘膜分泌液中占优势。IgG在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对胎儿弯曲杆菌的吞噬作用中只起着调理素的作用,而不是对菌体的直接杀灭作用。尽管IgA不是调理因子,但它能固定细菌,限制细菌进入子宫和穿过粘膜层。因此,IgA的存在使生殖道更容易处于带菌状态。

实验表明,空肠弯曲杆菌在肠道中运动力极强,可在肠道粘液中迅速移动,菌体附着在肠粘膜和肠腺腔内引起肠炎。细菌鞭毛在菌体对肠粘膜的侵袭作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肠上皮细胞带有空肠弯曲杆菌鞭毛和菌体脂多糖的受体,L-胱氨酸、L-谷氨酰胺、L-天门冬氨酸和L-丝氨酸的存在可增加菌体对肠上皮细胞的附着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1: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