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
释义

疾病概述

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Enzootic Bovine Leukosis,EBL),又名牛白血病(Bovine leukaemia)、牛淋巴瘤病(Bovinelymphomatosis)、牛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 of cattle)和牛淋巴肉瘤(Bovinelymphosarcoma)。是由牛白血病病毒引起牛的以淋巴样细胞恶性增生,进行性恶病质变化和全身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接触传染性肿瘤病。

地理分布及危害

本病最初于1878年发现于德国。现已呈世界性分布,几乎遍及所有养牛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的安徽、上海、江苏、广东、陕西、江西、新疆、北京、浙江、黑龙江等地都有发病的报道。

本病主要侵害3岁以上的成年牛,以4-8岁之间的牛感染率最高。本病病程长,一般在症状出现数周或数月后死亡。在欧洲有该病流行的牛群,每年由于本病所导致的死亡率约为2%,也有的高达5%。地方流行时,年发病率可达0.06%,非地方流行的年发病率为0.004%。原东德每年因此病损失10000头牛,价值2400万马克。该病被认为有明显的家系倾向和免疫抑制性。

该病除了能引起直接的经济损失外,对出口的活畜及其精液、胚胎也有影响。

疾病病原

病原是牛白血病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科肿瘤病毒亚科。是C型病毒,含RNA。病毒粒子直径为90-120nm,核心直径为60-90nm。病毒在蔗糖密度梯度中的浮密度为1.16-1.17g/cm,病毒RNA的沉降系数为60-70s。

病毒含有反转录酶。但与其他哺乳动物C型RNA病毒反转录酶不同的是,牛白血病病毒反转录酶在有镁离子存在时活性最高,而其他病毒反转录酶需有锰离子存在时才能有最高的活性。该病毒的抵抗力较弱,在实验中超速离心或一次冻融等常规处理都能使病毒的毒力大大减弱。病毒可在56℃30min完全灭活,奶中的病毒也可被巴氏消毒温度灭活,所以在实验室里无法进行病毒的冻干保存。病毒对各种有机溶剂敏感。

世界不同地区分离到的毒株间没有明显的抗原性差异,与其它家养动物白血病病毒之间没有明显的抗原性关系,因此牛白血病病毒有其独特的抗原性。该病毒具有重要意义的抗原有囊膜糖蛋白抗原(gp51)和内部结构抗原(p24)。

牛白血病病毒可在牛、人、羊和蝙蝠细胞中增殖,并可在感染的细胞内引起合胞体。可在蝙蝠肺细胞中传代而且使病毒毒力增强。另外牛白血病病毒也可在羊胚肾细胞内持续感染,并已广泛地用于病毒及其抗原的制备。

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感染牛。所有品种的牛均有易感性,奶牛的发病率高于肉用牛,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两岁以下的牛发病率很低。在南美所做的血清学调查表明,水牛和水豚也可感染,并表现出血清学阳性,但不出现临床症状。绵羊偶尔也可被感染而死亡。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主要流行于牛群中,对其它动物的感染可能是偶然的,但在该病的防治中应注意到这一点。到目前为止,经血清学、病毒学及生物化学方法研究表明,牛白血病病毒不感染人,在一些家养动物、实验动物、野生和家养的鸟类还没有发现有牛白血病抗体的存在。

本病主要是通过牛的相互接触而传播,同时也存在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可进行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病毒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这种感染主要发生在母牛怀孕6个月以后,感染本病的母牛所生的犊牛有3%-20%在出生时已被感染。犊牛通过吸吮感染母牛的初乳也可被感染,但这种感染的发病率较低。

吸血昆虫是传播牛白血病病毒的重要媒介,虻、蝇、蚊、蜱、蠓和吸血蝙蝠都可传播本病。另外注射、手术等也可机械性地传播本病。输血可能是本病传播最直接的途径。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通过牛的精液、唾液、鼻腔分泌物和尿液传播本病的实例。外科手术及打耳号等都可通过污染的器具把感染的淋巴细胞从一个动物传递给另一个动物。输血可能是本病传播的最直接途径。

临诊症状

根据临诊表现和发病情况可分为地方流行型和散发型。

(一)地方流行型 潜伏期一般为4-5年,故多发生于3岁以上成年牛,4-8岁间牛感染率最高。5%-10%表现为最急性病程,无前驱症状即死亡。大多为亚急性病例,病程多为7天至数月。表现为食欲减退、贫血和肌无力。当肿瘤广泛生长时,体温可升高至39.5-40℃。病牛表现为生长缓慢,全身体表淋巴结显著肿大而且坚硬,依部位不同可导致病牛头偏向一侧,眼球突出,严重时被挤出眼眶,有的出现贫血,心脏受损,消化功能紊乱,流产、难产或不孕,共济失调、麻痹。个别导致脾破裂而突然死亡。

(二)散发型 比较少见,青年牛型多见于18-20月龄的青年牛,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内脏特别是胸腺出现肿瘤,并伴有贫血和下痢,心和肝脏的肿瘤可导致病牛死亡。犊牛型见于4月龄以下的犊牛,主要表现为淋巴结的对称性肿大。皮肤型见于1-3岁的牛,主要表现为真皮有结节状白细胞浸润。最后由于淋巴和内脏器官发生肿瘤而死亡。

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当感染病毒的淋巴细胞进入宿主机体后,病毒可能是象在体外培养中增殖的那样在感染的淋巴细胞中复制,感染了病毒的淋巴细胞通过与其它淋巴细胞的接触而传递给另一个淋巴细胞,并完成下一次复制过程。

在最初感染的牛血浆中偶尔有细胞外病毒,但不常见。试验感染后最初的几周内可在淋巴组织中建立感染,从第3至第5周可在血液淋巴细胞中分离到病毒。当血液中出现病毒数天后,可从血液中检测到病毒的抗体,所有被感染牛的血液中都有抗体的存在,但这种特异性抗体对已感染的牛并不具有保护作用,仍然可发病并形成肿瘤。

在感染牛的组织中很少或没有细胞外病毒,感染力主要存在于淋巴细胞中,因此血液中有大量的病毒。奶牛和初乳中也有病毒存在,这是由于奶中有淋巴细胞的原因。虽然唾液、尿液、精液和呼出的气体中也偶尔发现有感染力或病毒抗原,但较血液的感染力低得多。引起出血的炎症或组织损伤灶因含有大量的血液细胞成份,而有很高的感染力。

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具有免疫抑制性,患散发型和地方流行型的成年牛中约有80%牛的IgM的形成受到明显抑制。

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的病理学变化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血液学变化:由于骨髓的坏死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在淋巴细胞尤其是未成熟的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大大增高,淋巴细胞可从正常的50%增加到65%以上,未成熟的淋巴细胞可增加到25%以上。血液学变化在病程早期最明显,随着病程的进展血象转归正常。

解剖变化:主要为全身的广泛性淋巴性肿瘤,肿瘤的病理组织学表现为有致密的基质及淋巴细胞和成淋巴细胞的大量增殖,患病组织有大量瘤细胞浸润、破坏并代替许多正常的组织细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