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尼玛堆
释义

尼玛堆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用大小不等石块、石板和卵石垒成的“祭坛”,也被称为“神堆”。

“尼玛堆”最初称“曼扎”。意为“曼陀罗”。藏语称“多本”(音“朵帮”),即垒起来的石头之意。

尼玛堆 - 简介

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 这些石堆,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阻秽禳灾朵帮”大都设在村头寨尾,石堆庞大,而且下大上小呈阶梯状垒砌,石堆内藏有阻止秽恶、禳除灾难、祈祷祥和的经文,并有五谷杂粮、金银珠宝及枪支刀矛。

“镇邪朵帮”大都设在路旁、湖边、十字路口等处,石堆规模较小,形状呈圆锥形,没有阶梯,右堆内藏有镇邪咒文,台的石堆内也藏有枪支刀矛。

尼玛堆的石块、石板或卵石上大都刻有文字、图像。内容多是藏传佛教的经文、佛尊、动物保护神、六字真言及各种吉祥图案等。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尼玛堆上加石子,并虔诚地用额头碰它,口中不停祷告。日久天长,一座座尼玛堆便拔地而起,愈垒愈高。

尼玛堆 - 历史

玛尼堆最初称曼扎,意为曼陀罗,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写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有佛尊、动物保护神和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

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丢向石堆。天长地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愈垒愈高。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

玛尼石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品,凡人迹所至,随处可见,它是藏族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尼玛堆 - 释义

随时时间的推移在玛尼堆上也会放上些石块和石板上,并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等,称为玛尼石刻。

玛尼石刻表现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四类:灵兽动物类,护法神类,经文咒语、六字真言类,佛、菩萨、高僧大德类。前两类属于早期苯教文化乃至更早时期的原始自然崇拜,后两类则属于佛教内容。

玛尼石刻雕刻手法多样,有线刻、减地阳刻、浅浮雕、高浮雕、雕刻施彩等。玛尼石刻在藏传佛教美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独特的地位,极具本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源自藏地本土上的一种融雕刻和绘画为一体、相当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

碎石块堆成一堆,布上经幡,每次路过时就在石堆上垒上一些石块,然后绕“尼玛堆”顺时针走三圈,祈求上天保佑。

当地藏胞在山顶上环绕牛头碑垒起石块,矗立杆子,扯起绳索,绳索上数以百计、色彩纷呈的丝绸哈达在劲风中招扬着挚诚挚真的祈祷和祝福。据说这种独特的祭祀方式叫“尼玛堆”,如同蒙古族的“敖包”。虔诚的佛教信徒和前来河源的游人你往我来系上五颜六色的彩绸,寄托自己的祈祷、祝福和希望。彩绸的色彩分别象征不同地意义:红色代表火,蓝色代表火,绿色代表风,黄色代表土。

尼玛堆 - 文化

尼玛石刻极具民族特色,是藏民刻在石头上的理想、追求、情感和希望。尼玛石刻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有了生动的形象和灵气。

尼玛石雕刻手法多样,有线刻、减地阳刻、浅浮雕、高浮雕、雕刻施彩等。在藏传佛教美术中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地位,是一种融雕刻和绘画于一体的古老艺术表现形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2: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