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内道场 |
释义 | 来源内道场又作内寺。指大内之道场。即设于宫中之佛事修行场所。其始设年代,诸典所说不一。依晋书帝纪第九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六年(381)于殿内建精舍,引诸沙门修行佛事。佛祖统纪卷三十七梁天监十六年(517)条载,武帝敕沙门慧超为寿光殿学士,召众僧居禁中讲论法集,注解经文,其下注云,此为内道场之始。另据大宋僧史略卷中,内道场起于后魏,至隋炀帝时始有其名,并谓武则天尝于洛阳大内置内道场,中宗、睿宗均不改其制。代宗时,常令僧百余人于宫中陈设佛像经教念诵,称为内道场。 内道场乃东晋以来宫中所设之祠佛场所,至唐代崇信益盛。其后唐德宗撤内道场,顺宗复之,以僧录端甫掌内殿之法仪。文宗又罢长生殿之内道场。武宗会昌(841~846)初年,以德阳节复之,四年又诏停。北宋初,于滋福等殿安置佛像经藏,称为内寺。至南宋则以传法院专掌内道场之法事。 密教与内道场早在三世纪时,讲说真言密咒的经典即已传入。日本所继承的正统密教,系初唐至中唐时期的善无畏、金刚智、一行、不空所传来者。据传,善无畏(637~735年)亦曾被召至内道场中,尤其是再度返唐的不空,其活跃于内道场中,更造成宫廷佛教的繁盛。 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即常于禳灾祈福等现实的一面,应用佛教的仪礼和法会。甚至讲经也都仪式化。可知在庄严的密教仪轨下,于修法坛上举行祈雨、除灾,乃至祈祷镇护国家的密教,亦合于中国王朝所期待者。西来僧与入竺僧均能携回大唐经略西域地方所需的情报。王室对其之信任,亦必与昔之北朝皇帝相同。不空所受的重视,远超于太宗时(645年)返朝的玄奘及中宗时(695年)返朝的义净,因不空具有祈祷、密咒的卓越能力。 不空于宫中常设百余人的僧侣,使之念诵密教经典,于内道场中建坛,为玄宗、肃宗举行密教灌顶。当西域土蕃入侵时,不空必于内道场中讲诵《仁王般若经》护国佛典,其所承受的供养之多,大有‘穷极珍异’之称。甚至入宫时,亦特别恩准骑马。每年七月十五日耗费百万金,于内道场举行盂兰盆会,设置高祖以下七庙的神座,通知寺观各书以神号,其后将此视为例行仪式。在安禄山作乱时,又于长安大兴善寺,祈祷禳灾,祈愿肃宗圣寿无疆。于资圣、西明二寺设置百座,为国家转读《仁王经》及《密严经》。此虽非于内道场中举行,然亦系为皇帝与国家所举行之修法。 内道场的盛衰代宗后为德宗,暂撤内道场制,僧侣均被逐出宫中。顺宗时又恢复内道场,直至文宗到五代之间,端甫充任内殿法仪之职,甚至还可看到诸如内道场三教谈论大德知玄的名称,可见其后‘宫廷佛教’亦十分隆盛。 然武宗会昌废佛时,长生殿内道场的经典,悉付祝融。梵经、佛像等亦被销毁。比丘等亦被逐出寺院。内道场内安置天尊老君像,成为道教的道场。此次废佛后,唐代佛教逐渐衰弱,经唐末五代的战乱,有更加衰弱的倾向。西元846年宣宗即位时,又恢复内道场制,其后每逢皇帝生辰日,均举行三教谈论。懿宗时更设置万僧会,迎凤翔法门寺佛舍利,安置于内道场中,此内道场一直持续至唐末。由此看来,内道场与王道的盛衰共存。正如字面上所示,为朝廷御用宗教场所。 内道场的流传内道场制曾传至日本,目的多为天皇及皇族自身的祈愿与追福。但其设置年代始自何时不明,或说天智天皇(662~671)时已设;奈良时代的史书即曾出现内道场之名目。承和元年(834),空海仿唐之内道场,于宫中置真言院,翌年亲自修后七日御修法,尔后成为恒例,内道场亦因而称为真言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