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汇皮影戏 |
释义 | 皮影戏,以小牛皮或雏马皮为材料,缝制成剧中人物造型,设有“引线”。演出时,通过汽油灯光照射,投影在布幔(相当于电影银幕,常用材料有纺绸或细白布,长宽各五、六尺)上,演员通过“引线”操纵皮囝,配以说唱,塑造人物,展开情节。 南汇皮影戏剧目众多,大都和其他地方曲艺相同,如《封神榜》、《薛仁贵》、《万花楼》等等。南汇皮影戏唱腔颇有特色,一般用浦东高腔和浦西平调。曲调 有十五、六种,风格独特,有“噫腔”、“啊腔”、“嗨腔”、“哼腔”、“姆妈腔”、“叽改腔”等。皮影戏乐队常用乐器有二胡、笛、笙、三弦、唢呐,以及小堂鼓、小锣等。 清末民初至20世纪40年代,南汇盛行皮影戏,今下沙、沈庄、坦直、瓦屑一带就有十多个班子(一个班子,一般由六、七人组成),涌现了汪保根、陆顺祥、胡善言等一批有影响的人物。 皮影戏艺人忙时务农,一般从农历八、九月农闲时外出卖艺。农民采用“包场”的办法,请艺人演出。演出地点大多选在干枯的稻板田上,临时搭起高台,点起汽油灯击,鼓打锣演唱,有演半夜的,也有演通宵的,亦有连演十七、八场的。 建国以来,由于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彩以及其他原因,南汇皮影戏渐渐萎缩,到21世纪初,已少有传人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