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沉思者
释义

沉思者,是奥古斯特·罗丹的铜雕与大理石雕塑作品,目前存於法国巴黎的罗丹美术馆(Musée Rodin)。该雕像原本是群雕“地狱之门”横楣上一座主雕像,也是该群雕的代表雕像之一,后来罗丹把之单独制作出一副雕像,之后也成为了罗丹著名作品之一。

沉思者为大理石雕像,75×55×52厘米,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66年,现收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罗丹的一位好友回忆道:“罗丹常常一个人孤独地迷恋着一块大理石,对着它细细揣摩,盘算着,静静地度过几个小时,直到从石料中幻视到美好的形象时才动手。”大理石雕像《沉思》,就是在这种创作灵感的火花中闪现的艺术构思。这件作品别出心裁,在端庄的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形象,她低着头正沉浸在默默的沉思之中,那忧郁而凝视的目光,紧闭的双唇,表露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她那恬静、执着的沉思神情,的确令观赏者从这块石头中幻化出无数美好的想象来。可是在这美丽的头部下面,却既没有肩颈身躯,也没有手足,而是一块粗粗凿成方形的石头。罗丹曾经解释说,他是要以这个雕像集中地表现“冥想”,因而抛弃了一切与此不相关的东西。他认为,在一些和主旨无关的局部上加工雕琢,只会损害对中心主题的注意,因此是不必要的。这就是他在这个年轻妇女头像下面保留了一整块粗糙石头的原因。人们在看这件作品的时候,初时会感觉好象未做完,形象似乎不完整,但渐渐地,注意力就会完全被这个仅有头部的美丽女性所吸引,会随着她的沉思冥想而驰骋在自己的想象中,而不会再因为她没有手足,没有身躯而深感困惑。

作者资料

罗丹,法国著名雕塑家。

1840年11月12日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席慕容诗歌《沉思者》

基本信息

诗名:沉思者

作者:席慕容

诗歌内容

是什么 只让水波欢跃向前

却让我们逐渐退缩

逐渐变得沈缓与冷漠

是什么 让激动喜悦的心逐日远去

换成了一种隐密的沉重的负荷

(你坚持要筑起的堤防让我心伤)

这是河流最后的一个问题

是我最后的一首歌

我终于来到了生命的出海口

留在身后的

是那曾经湍急奔流过的悲喜

是那曾经全力以赴 纵使粉身碎骨

也要挣扎着向你剖白过的自己

还有那些荒莽的岁月 荒莽的夜

(那在远方反复呼唤着我的山野)

沿着峰峦与溪谷蜿蜒而下

再蜿蜒而上 思绪总是停顿在

每一处微微转折的地方

仿佛又听见满山的树丛在风中呻吟颤动

野姜花香气散漫

月色随着奔逐的云朵静静开展

(为什么那鲜活的昨日 一定

要一寸一寸地将自己变成苍茫旧事)

而现在 是海

无边无际的浪涛正迎面而来

山林沉默不语逐渐退后逐渐远离

(远离 是不是就会逐渐平息)

沙岸上无人理会我的问话

只有时光 用它永恒的沉思

作为给我的回答

一九八七·七·七

作者简介

席慕蓉是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人,1943年生于四川,后随父母从香港移居台湾,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西班牙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曾获得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及比利时王国金牌奖。

洗尽铅华,雪肤自见。席慕蓉的诗纯属一种丽质的天然流露。她有一个蒙古的名字——穆伦,是江河的意思。这条江河挟带着草原的气息一路流来,短笛牧歌,交织着甘如醇蜜,涩似黄连的感觉。读她的诗使你惊喜、怅惘,并为之心折。

席慕容,一个有着豪放寓意的名字,一个有着温婉细腻情感的草原的女儿。她的诗读得不多,但每首都很喜欢,五百年换来一次错误的相逢的开花的树,等待射手羽箭的白鸟,还有那首《出塞曲》,谁说她的诗只是写给女儿家看的。喜欢席慕容的人说她的诗是甜蜜的惆怅,朦朦胧胧的似女儿家说不尽的心思,不喜欢的人说,她的诗虽没有琼瑶似泛滥的煽情,却难免女人味太重,有点小家子气。在我看来,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诗歌是作者对自己说的话却被你们偷听了去的,喜欢是因为读者在某种程度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不喜欢则是读者无法理解作者瞬间情感的暴发。

一首好的诗歌是不能用来分析的,而只能用来分享。分析是个太过理性的词语,而诗歌里总会有太多理性所无法理解的情感,诗歌好比一份包装精美的珍贵礼物,情感便是礼物的价值所在,而诗歌的形式便是精美的包装,我们能分析的,只有诗歌的外在形式结构,而包装背后的情感更适合分享,当然,一首好的诗歌是两者都不能缺少的。

如果说席慕容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甜蜜的惆怅,那么我在《如歌的行板》里没有尝到一丝的甜蜜,如果说席慕容的诗有着少女梦幻般的温婉,那《如歌的行板》就是梦醒后的深刻与无奈。席慕容的诗里有爱情,有乡愁,有人生,她的爱情只能存在与诗里,虽然现实中不会发生,但却可以成为一种昭示:爱情,需要执着。席慕容的诗里的人生是洗尽铅华后的朴素。每一个人都曾经有最最美好的希冀,但是时间会让它褪色,变得越来越模糊,等到被纯情和浪漫无情地抛弃,沦落在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有太多的不能了解,草木的循序生长,候鸟的南回;有太多的无能为力,日夜交替,成长……越是长大,曾经的梦想越是远去,不是不愿坚持,只是成长中总有太多的无能为力,也正因为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我们成长了,带着所有的感动和感激投奔另一个叫做生活的世界,只是,在经历了时光的沉淀和岁月的侵蚀后,我们还能有一颗饱满纯净的心吗。

席慕容的《如歌的行板》,三句“一定有一些什么”,“不能了解的”,“无能为力的”,“必须放弃的”,表达着人生在生命成长中的无奈和理想在命运,生活面前的脆弱,但是,当所有的不悦与无奈碰上席慕容的时候,一切归于释然后的平静。席慕容最让我欣赏的地方便是她的女人味,甜而不腻,没有小家碧玉的小家子气,身上流淌着成吉思汗的血液,注定了她还有着草原的宽广,蒙古族的坚韧,这是一种怎样的融合,席慕容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将两者和谐地融于一身,素和和谐是草原的内涵,是席慕容的内涵。对待爱情,她有着梦幻般的纯洁,对待生命,她有圣洁的崇敬,对待生活,她有着质朴的感恩,她是知足的,善良的,在平凡的日子里认真生活的人,是幸福的。席慕容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始终带着纯净的心在希望,带着感恩的心在生活,带着坦然的心对待生命,有了这些,再多的无能为力又有何惧。

看完《如歌的行板》,突然想到一句话:生命如歌。

席慕容,一首可以读一辈子的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