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牟爷祠
释义

词条

【简体】牟爷祠【繁体】牟爷祠

【拼音】móu yé cí

【注音】ㄇㄡˊ ㄧㄜˊ ㄘㄧˊ

【地处】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元善镇

简介

牟爷祠在连平县元善镇,据传是为了纪念连平州第一任知州牟应受而取名的,因为牟应受又名“元善”。连平人对他有很深的感情,至今为纪念他而建的牟爷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仍香火不断,经常有人前往祭祀。

牟爷祠位于连平县县城瓦背街(原名:衙背街),建于清初,是一座修缮精美、占地近千平方米的古祠。祠堂朱红色的大门上有雕刻精致的明朝将领画像,扶杖而立,怒目威颜。给祠堂增添了一些庄严的气象。推门进去,牟爷祠修缮如新,横梁上梅兰菊竹的绘画、立柱上须发飞扬的盘龙,透着古色古香的韵味。与一般祠堂不同,牟爷祠大殿为官衙的样子,有"衙役"分立左右,中间牟应受的木像却被红布遮住,不能窥得真貌。

据说,连平人对牟应受的纪念,在其生前就有。当时,连平人雕刻了他的木像,供奉在九峰庵中,后来又把这个木像移至牟爷祠。牟应受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调任连平州知州,崇祯十二年(1639年)死于任上。短短的4年时间里,是什么样的功绩,让他300多年来仍被连平人民所铭记呢?

据《连平州志》记载,崇祯年间,连平是一个“城郭未立也,田畴未制也,朴陋未化也”的荒昧偏僻的地方,民生困苦。牟应受上任后,“清丈巢田,兴学设兵,测壤定赋,百务毕兴,严明慈惠,循良著绩”。这一系列的养民政策,使连平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从蓬檐茅舍中搬进了砖墙瓦面的房子;田野中“禾利并兴”,深谷中“桑麻繁殖”;昔日洪荒昧色的面貌也被“家弦户诵、襟诗带礼”所取代。

这种影响无疑是深刻而久远的。从史书上可知,此后的连平“易朴陋而文明”,重视诗书礼乐的风气渐渐兴起。连平建州第二年即设立了学宫,元善镇的读书风气自此日益浓郁。很多好学重教的大户人家在元善镇设立了书院、义学和私塾,供自家子弟读书。其中,位于元善镇前进五街的文节书院,就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书院之一。

据连平县博物馆长介绍,文节书院建于清道光年间,是陂头镇谢氏为其后裔赴城攻读提供住宿、生活的方便而修建的。书院白墙黑瓦,其大厅雅致宽敞,梁枋、瓜柱雕刻精细,体现了很高的清代建筑艺术。在文节书院大门两侧各有一面青石雕刻的石鼓。石鼓呈圆形,鼓侧雕饰有小龙头,鼓下安置的垫座呈虎爪形,古朴厚重。这两面雕花石鼓,既显示了谢氏的家势,也寄托了他们希望后人“学而优则仕”的美好愿望。

牟应受在连平掀起的这股崇文重教之风,传承至今。连平也因此“衣冠之英辈出,甲乙之科继起”。据统计,在清代元善镇就出有翰林4人,进士5人,举人30多人,副榜4人,拔贡18人,有传为美谈的“父子进士、叔侄同科、兄弟同榜”佳话,元善镇也一度被人称为鸿儒云集的地方。如今,元善镇已是连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昔日古镇更加光辉耀目,但连平人对牟应受的纪念却没有忘却。他们成立了聚元会,在每年的八月初二前往牟爷祠,表达对这位首任知州的崇敬和爱戴。

牟应受

牟应受,贵州人,永安县(今紫金县)知县,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任,明崇祯八年(1635年)调任连平州知州,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死于任上。为了纪念连平州第一任知州牟应受(又名"元善")而命名的元善镇,如今已是连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连平县城衙背街的牟爷祠,正是为了纪念他而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仍然香火不断。

牟应受诗作:《将赴连平州任留别永人》

三载严城两鬓霜,冰心一片对秋乡。

锄奸不避朝岚湿,思过惊闻夜漏长。

最虑城狐时窃发,甚如海浪日飘扬。

吾民记取叮咛语,息讼平情慎莫忘。

备注:

一、连平州(现在:连平县),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清宣统三年(1911年)改州为县。历史上,在清代,连平州不仅有"一门三代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颜氏官宦家族,也有引为美谈的"父子进士,叔侄同榜"的何氏科甲世家。还有少年史学家练恕等。如今,忠信花灯,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精粹。

二、诗作来源:摘自《永安县次志》艺文卷,紫金县档案馆供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