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摩羯座τ流星雨 |
释义 | 简介摩羯座τ流星雨为罗纳德·麦科因特什(Ronald A.McIntosh)所发现,在他1935年出版的《南天流星群索引》中,麦科因特什指出一个他和其他新西兰观测者观测过多次的群,活动时间自7月10-20日,这个群被称为“摩羯座β流星雨”。 轨道泽内·瑟卡尼纳(Zdenek Sekanina)对这个群进行了无线电观测,其活动时间为6月16日-7月29日,过节点时间7月12.3日,此时辐射点位于赤经310.6度,赤纬-14.7度。轨道如下: AOP AN i q e a 311.2 109.5 4.5 0.272 0.792 1.310有意思的是,在1968-1969年进行的第二次观测中,瑟卡尼纳发现了另外一个他称为“摩羯座σ”的群,活动时间6月2日-7月29日,过节点时间6月24.3日,这时辐射点位于赤经292.4度,赤纬-13.6度。轨道如下: AOP AN i q e a 309.4 92.3 8.2 0.332 0.707 1.133这两个群的轨道比较类似,有意思的是它们都和宝瓶座ι流星群都有近似之处,它们的关系我们将在宝瓶座ι流星群那儿讨论。 西澳流星组织的成员进行了多次卓有成效的观测。1977年,他们在7月12-13日进行了观测,ZHR最大达到3.15+/-0.58,辐射点位于赤经305度,赤纬-10度。领导者杰弗·伍德(Jeff Wood)说这个群非常复杂,他们在零星观测中的7月6、19、26和30日都有多个极大,ZHR在5-10之间游动。 从哈佛流星计划中可以找到1颗可能的成员,其轨道: AOP AN i q e a 314.2 97.6 7.4 0.223 0.852 1.502丹宁(W.F.Denning)或者霍夫梅斯特(C.Hoffmeister)都没有提到过这个群,因为这个群产生的流星很暗弱,适合望远镜观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