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辰河高腔
释义

辰河高腔的曲腔幽雅,表演朴实,富有乡土特色,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广泛流传于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与这些地区毗邻的贵州的桐仁、松桃、印江、思南、玉屏、镇远和四川省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县(市)。演出剧目内容健康,艺术性强,使广大观众在艺术上得到美的享受。在活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寓教于乐、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繁荣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源流沿革

辰河高腔是一个流传地区较广而颇有声誉的地方剧种。初步考证,辰河高腔发源地是泸溪浦市镇,形成时期系在清代道光至咸丰年代,是从弋阳而来,属戏曲四大声腔弋阳腔范围。辰河高腔这个剧种形成的初期,是以堂会形式在一些私家演唱,辰溪最早的围鼓堂是"桂和堂"成立于清代咸丰年间,后来又成立了"积庆堂"、"协和堂"、"佳和堂"、"少和堂"等等,高腔就是在这种堂会形式下,不断研讨、实践,改造而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终于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新的剧种,是我国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山花。辰河高腔最初在绅士中流行,及后才发展到市、村民阶层。尽管围鼓堂随后有所扩展,仍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喜爱高腔群众的要求,而出现了低台(木偶戏),又叫"矮台戏"。县内仅大水田乡新塘村罗姓一家有木偶戏班。低台的形成和发展,促进辰河高腔走上了高台的演出(舞台演出)。高腔是什么时候登上舞台的,无任何历史资料可考。据已故的高腔名丑陈德生和浦市围鼓泰斗印佛痴所保存的资料。在清代咸丰年间,贵州人杜风林在浦市组建戏班登台演出。培训学员均采取在江湖班中边传授边演出的方式,杜风林是组班授徒的先导。到了光绪年代,在辰溪先后成立的班社有"仁和班"、"四喜班"、"大红班"、"双喜班"、"德胜班"、"双合班",这些班社活动时间都不太长,在群众中的影响不大,有的甚至鲜为人知,而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的,是宣统元年成立于浦市,后转来辰溪的"双少班"。"双少班"是浦市富绅康少百与其挚友名生角各代健(字少康)组建。在清末民初间,辰溪、泸溪、沅陵、浦市以及乾州、花坦、凤凰等地,凡重大演出活动,均以能请到"双少班"为荣,"双少班"从成立到结束,达四十余年,踏遍了湘西各县,许多偏僻山村及边远苗寨,培养了杨学贵、石玉松、刘喜发、杨仕元、肖连元、唐玉清、姚金榜、江俊卿等艺届名流,真所谓名角汇集,人才济济,是一个倍受群众欢迎的班社,在高腔发展史上谱下了光辉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被收编为县级剧团。由此看来,辰河高腔是从围鼓到低台再到高台,经过长期的承前启后和不断地锤练创新,独具风风采,广泛流传的地方剧种。

主要曲牌、唱腔特点、表演技术

1.高腔曲牌丰富。曲牌的声调体制,源于弋阳腔,经过长期和湘西语言、民间音乐相揉合,逐渐衍变而成,适用于表达喜、怒、哀、乐等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各类曲牌近200支,曲牌名称多借用古词牌名,其中主要常用的有:《归朝欢》、《降皇龙》、《汉腔》、《驻云飞》、《江儿水》、《四朝元》、《耍孩儿》、《红袖袄》、《懒花眉》、《香罗贷》、《占绛唇》、《新水令》、《一家书》、《江头巾桂》、《浪陶沙》、《步步姣》、《混江龙》、《来防序》、《榜妆台》、《下山猫》、《泣颜回》、《五更转》、《淘金令》、《玉芙蓉》、《主马厅》、《桂枝香》、《桂坡羊》、《半枝花》、《倒扳浆》、《吹破》、《引子》、《扑灯娥》等三十二支曲牌。

2.唱腔特点:高腔的曲调,是以三眼板为节奏口传授教的。其特点是:(1)"向无曲谱,只沿土俗,借用乡语,改调歌之"。在演唱中有很大的灵活性,富有地方特色。(2)声音高亢、嘹亮,风格粗犷、豪放,感情朴实、真挚,音域较宽,可在高、中、低音区回旋,声音高亢、嘹亮、粗放时,响彻云霄;柔和时,则细若游丝,婉转别致,幽雅动人。(3)腔调可塑性大,曲牌宫调亚廑,一支曲牌,各种行当的人物都可以用,可塑造各种人物的形象,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4)一人启口,唢呐帮腔,其未节以鼓,不托管弦。

3.表演技术:高腔是以曲调优美著称的戏曲,走上舞台表演扑实,化妆简单,仍然着重于唱腔的幽雅,缺乏成套的武功。随着高台艺术析不断完善。借鉴创造了一套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的表演程式和技巧。

(1)角色、行当。辰河高腔角色行当的现行体制,分为生角、小生、旦角、花脸、丑角五大行。各行又有不同的小行或戏路。生角分正生、老生、红生;小生分罗帽、二生巾、公子巾、纱帽、道巾、紫金冠等六种戏路;旦角分正旦、小旦、摇旦、老旦;花脸分袍带、*把粉脸、草鞋、老脸、讲白、斗趣、大肚子等八种戏路。丑角分罗帽、方巾、公子巾、紫金冠、抓子巾、无名巾等八种戏路。

(2)特有身段谱和特技主要有泪眼、血泪眼、翻眼、死眼、鬼脸壳、耳功、结髯、抖鼻须、彩发扭花、彩发太极图、丢扇、旋扇、盘头扇、抖翎、刷翎、罗帽四方掸、绕袖、挽袖、绞袖、软摊功、打*、金鸡独立、飞娥趴壁、岩鹰晒翅、獠牙、高台拖椅、空顶上梯、滚灯、吊辩子、滚火刀、梭台口、变脸、打八彩、抖色、搓眉;身段有十四种跳身段、起坝、打校场、溜马、躺马、夜摸等。

4. 演出的主要剧目

演出按不同情况分为四种:一是愿戏,二是堂会戏,三是神会戏,四是卖戏。辰河高腔的剧目是相当丰富的,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大愿戏盛行时,所必唱的有《香山》、《金牌》、《封神》,统称"四十八本目连戏"。"硬本子"戏中整本戏有苏(《黄金印》)刘(《大红袍》)、潘(《一品忠》)、伯(《琵琶记》)四大本看家戏,另有"三山"(《九里山》)、《楚荆山》、《烂柯山》,"六袍"(《老绿袍》、《少绿袍》、《大红袍》、《青袍缘》、《碎龙袍》、《白袍记》),"四亭"(《百花亭》、《拜月亭》、《情风亭》、《风波亭》),"四阁"(《红梅阁》、《麒麟阁》、《天禄阁》、《玉皇阁》),《天开榜》、《古玉杯》、《坐衙朝笑》、《金盒捞月》、《三大香》、《三孝堂》、《三元记》、《三闯》、《档复》、《上天梯》、《大江东》、《报笔记》、《荆钗记》、《彩楼》、《吊白扇》、《菜花井》、《木金钗》、《双盒记》、《秋江别》、《王桂记》、《青冢记》、《来迟》、《鹦鹉记》、《合襟记》等等。除了以上"硬本子"戏剧目外,还有一大部分"条纲戏"(又称"桥路戏",俗称"水戏")上演。这些不是高腔主要剧目的戏,没有本子,只是根据一些旧章小说的故事情节,拟出一个简单的条纲,演唱全由角色在舞台上去自己编排、发挥。舞台经验丰富的演员,往往只根据简单条纲,可以把戏演得头头是道,扣人心弦。通过如此反复演唱,不断的丰富,加工成一些主要折子,其特点是演出时伸缩性很大,群众喜欢,如《二度梅》中的《重台别》,《五虎平西》中的《观花》、《粉庄楼》中的《大审柏玉霜》等,也成为高腔中久演不衰的主要剧目。一些优秀剧目,久演不衰,如《破窑记》、《李慧娘》、《投笔记》参加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并进京汇报演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受到各界好评。

著名演员

随着高腔艺术的不断发展,近百年来人才辈出。但他们的事迹,却无任何资料查寻。根据一些老艺人和围鼓堂名家的传闻,著名演员有:杜风林、向代健、唐玉清、杨学英、石玉松、余配聊、陈良相、杨锡涛、向景枝、石楠庭、米殿臣、米寿生、陈德生、刘喜发、张家宾、杨士元、刘明超、向八清、张秀娥、向词贤等。

流传区域及影响

1、简要描述

辰河高腔,是包括高腔、弹腔和很少部分昆腔在内的而以高腔为主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且流行于沅江中上游的支流辰河一带,故名"辰河高腔"。

2、历史

辰河高腔源于戏曲四大声弋阳腔。史载山东高腔店卢公,四川为官,明末清初去官还籍,时值战乱,逐客居辰溪,游于士绅中。卢公精音律,懂戏文,乃与诸乡绅士结合地方调子,创曲牌,定唱腔,是为辰河高腔之始。到清道光年间,酵亲王府"小恩荣"弋阳戏班,部分戏子流落到辰州府,把弋阳腔和地方曲高进一步融合,使辰河高腔在民间得到流传。辰河高腔起源的另一说法是:明初,朱元璋为休养生息,发展生产,鼓励移民迁徙,开垦荒地和经商,江西大批移民迁到浦市,同时,江西地方戏曲弋阳腔随之传入当地。辰河高腔以弋阳腔为基础,结合当地的民间小调、宗教音乐、放排号子和山歌等民间音乐发展而成为艺术风格独特的大型地方剧种;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围鼓坐唱的初始期,矮台(木偶)演唱的发展和高台演唱成熟期几个阶段。

辰河高腔真正走向民间始自清咸丰年间的"大红班"。由于堂会组织只是给士绅等有钱人家演唱,远不能满足平民百姓看戏的需求,因此在咸丰年间,老艺人杜风林组建大湘西最早的辰河高腔戏班"大红班",到各地巡回演出,开始走向民间,此后辰河高腔得到广泛流传。

辰河高腔艺术在建国后得到迅速发展。湘西的辰溪、沅陵、泸溪等地相继成立高腔剧团,1956年辰河高腔剧目《破窑记》、《李慧娘》等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剧风摩汇演引起轰动,次年进京献艺得到周恩来、刘少奇、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3、艺术特点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辰河高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有48本"目连戏"及《黄金印》、《红袍记》、《一品忠》、《琵琶记》、《装疯油锅》等剧目,在湘西久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辰河高腔曲调丰富,有曲牌五百余支,适合表达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主要曲牌有【归朝欢】、【降皇龙】、【浪淘沙】、【淘金令】、【扑灯蛾】等。

辰河高腔的声腔高亢激昂,音域宽广,可在高、中、低音区回旋,粗放时裂金碎玉,响彻云霄;柔和时则细若游丝,婉转动人。男声用大本嗓演唱,给人以粗犷奔放之感;女声唱腔的高八度花腔委婉清亮,悦耳动听。

演员的表演朴实、自然,带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具有讲究唱功、多唱传奇本高腔、擅演目连戏的特点。演出时的伴奏乐器包括唢呐、笛子、京胡、二胡、三弦、大鼓、小锣、云锣、钹、小鼓等,特制的高腔唢呐声音高亢优美,能与唱腔融为一体,在帮腔和伴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辰河高腔完整地保留了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较早地在戏剧演出中实现了观众和演员的互动,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辰河高腔在国外演出时曾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国戏剧的瑰宝"。

4、角色

早期的辰河高腔分生、旦、净、丑、外、副、末、贴八个脚色行当,清末民初之后变为生、旦、净、丑四行,其中生角又分为正生、老生、红生、小生,旦角又分为正旦、小旦、摇旦、老旦等。

现状:由于经费紧张、人才缺乏及受众局域化、老龄化等问题,现在辰河高腔已到了几乎失传的地步,只有少数剧团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坚持演出。需采取措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辰河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