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辰冈书院 |
释义 | 书院简介辰冈书院原址在今资兴市三都镇与蓼江镇交界的辰冈岭,为袁氏宗族书院。袁氏老祖宗袁敏求,字学古,和州乌江县汝南人(今属安徽和县);后唐同光年间在湘潭为官,后迁徙到郴州程乡醽醁里(今资兴市香花乡)。南宋嘉熙二年(戊戌1238)袁文敷“始创书堂于石山,挹辰冈之胜,匾曰:辰冈。” 历年来,该书院人才辈出,“科不乏人”。明朝出了个永乐戊戌(1418)进士袁才辅,任赣州府宁都知县,诚心爱民,为宁都名宦,他任期届满时,老百姓依依不舍,纷纷上书请求留任。明天顺袁玘,甲申(1464)进士,他家贫力学,官至刑部郎中(正五品),以清节著称,被后人称做“清郎中”,他“性复清慎,不苟取与”;为官期间,“政称平恕,重狱多所平反”,“卒之日,图书败麓,肃然可掬”。另有袁克俊,登明洪武进士,任礼科给事。 书院修建38年后,南宋咸淳十年(甲戌1274),郴州教授林应春撰写了《辰冈书院记》。清康熙九年,辰冈书院进行了较大的修缮,知县耿念劬又撰写了《辰冈书院续记》。清同治年间,书院再次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并请知县万时若撰写了《程水书院记》,文称:“鉴于诸书院之私于一家,致不能久,特广诸一乡,名曰‘程水书院’”。 黔中举人沈清涟文曰:“仍其地者,不忘旧也;更其名者,示大公也……且书院多以山名,取名山讲道之义。而兹独有取于水者……观程水之不息,可悟道体之流行焉;观程水之浩荡,可悟文澜之壮阔焉;观程水之渺无际涯,更可悟学问之深沉远大焉。” 人们相传,科考前如辰冈岭发出鼓声,则试者必中,加上辰冈岭古木苍天,风景秀丽,因而被纳为资兴旧八景之一“辰冈应征”。 郴州最早书院碑辰冈书院碑 2009年10月13日,郴州文物普查队会同资兴市文物普查队联合在该市蓼江镇 秧田村发现一处书院碑,经初步考证,名为“辰冈书院碑”。 该碑是郴州目前发现最早的书院碑,年代为南宋时期,距今约800年,碑刻体量很大,高为1.8米,宽为1米,保存完好。该碑刻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是记事碑,且书法精湛,这些碑刻对研究当时资兴乃至郴州的文化、教育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很有保存价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