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摩菲 |
释义 | 人物简介摩菲(Paul Charles Morphy,1837年6月22日—1884年7月10日),美国国际象棋棋手。他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为杰出的国际象棋大师之一,也是历史上第二个非正式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因为那时还没有正式比赛的世界冠军,因此摩菲被认为是国际象棋的无冕之王。 在国际象棋界,“摩菲化”已成为一个特定形容词,对棋手来说,“完美”与“辉煌”这两个词的意思加在一起,也不及它的含义丰富。摩菲这位天才棋手的名字也成了至今流行于棋界的一句口头禅——“就像摩菲”,这句话意味着妙着纷呈。棋史上第一位正式的世界冠军斯坦尼茨就被棋界誉为“奥地利的摩菲”。 生平经历摩菲生于美国新奥尔良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路易斯安那州最高法院的法官。他六岁开始从父亲那儿学棋,十二岁时在故乡新奥尔良,与欧洲来的移民、国际象棋大师罗文泰尔交手,竟连胜两局,而且对局质量很高。这样,他就被誉为国际象棋神童,成了他的同胞博比·菲舍尔的先驱。 1856年,摩菲十九岁时取得了律师资格。次年,即1857年,摩菲被邀参加了在纽约举办的第一届全美国际象棋冠军赛,他以14胜2和1负的卓越战绩夺魁。同年,摩菲在纽约国际联赛中与一位欧州著名大师路易斯·保尔森进行对抗赛,摩菲以5胜2和1负的压倒比分获胜,对局下得干净利落,十分漂亮。于是,一颗国际象棋明星从世界中心战场欧洲之外的美洲升起。 就在安德森摘取1851年伦敦国际联赛桂冠之后未过数年,一股飓风从大西洋彼岸刮来,它使安德森炽烈如火的气势顿时黯然失色。 1856年,欧洲棋坛已有传闻,说一个名叫摩菲的人如何在美洲取得非凡的成功,他击败了所有的美国大师和来访的欧洲冠军。但这些消息在安德森居住的大陆上并未引起什么大的恐慌。然而,两年之后,年仅二十一岁的摩菲只身千里跋涉,来到了国际象棋的领地——欧洲。他先在伦敦露面,英国棋杰斯当顿拒绝与之交战,紧接着这位年轻人一鼓作气在英国和德国连挫各国精英,整个欧洲棋界为之目瞪口呆。最后,他移师巴黎、向棋王安德森提出挑战。 1858年12月14日,轰动世界棋坛的对抗赛在巴黎揭开了战幕。首局安德森执先以自己擅长的王翼弃兵先得1分,他的大刀阔斧的进攻绝技得到了充分的施展。第二局摩菲先行,只是局和棋。第三局弈至中局,局势扑朔迷离,观众屏息敛声。在关键时刻,摩菲一步棋“长考”了十一个小时之久(当时尚未实行限时制),连裁判都换了好几个。精湛的棋艺和顽强的斗志,终于使摩菲获胜。 此后,摩菲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连下安德森四城,连安德森自己也弄不懂这是怎么回事,他从未有过如此惨败的记录。接下去的四局棋,安德森又1胜2负1和失利,自忖无能再战,便不得不放弃了以后的对抗。摩菲遂以7胜2和2负的悬殊比分赢得这次对抗赛,成为国际象棋历史上第二位非正式的世界冠军。 1858年6月到12月的欧洲之旅,摩菲转战英国、德国和法国,横扫整个欧洲棋坛。此后,他在英国又住了几个月,大部分时间用于蒙目棋表演赛,每次照例同时以一人对八人。他在蒙目车轮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实力,产生了极大的效应。然而,这一切很快成为过去。自从他在1858年击败安德森以后,摩菲就再也不参加和一流棋手的任何比赛和对局了,只和比他级别低的棋手弈车轮战或逢场作戏的让子赛。在1859年5月摩菲回美国后,他已不再在棋上用功了。摩菲在二十二岁时担任过纽约一家国际象棋杂志的临时编辑,次年他又出任过一个时期的国际象棋月刊工作人员。此后,他行为古怪,发展到了极其偏执的程度,以至于对于国际象棋一言不谈。1884年,他因中风而去世。那天是7月14日,他经过长时间的步行回到了家,他母亲发现他在浴室里停止了呼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